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论文通过描述性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卧虎藏龙》三部中国武侠电影中的诗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方法研究诗文本的类型,并且对武侠电影诗文本的视觉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通过该论文的研究,希望对于现如今的武侠电影创作者有所帮助,能够认识到诗文本对武侠电影的特定审美的重要性,从而将极度商业化的低俗武侠回归到崇高的武侠中去。该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武侠电影中诗文本的审美类型,通过对三部经典武侠电影的分析,将诗文本大概分为抒情诗文本、性格诗文本和心理诗文本。第二部分分析了诗文本的视觉化审美,包括符号之美、力量之美和意境之美。最后一部分点明观点,武侠电影应该回归对诗文本特定审美的研究和运用上来,从而提高武侠电影的制作质量。所以该论文的研究对发展武侠电影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类型片模式,一度成为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眼中的重要中国文化符号。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变革发展,武侠电影逐渐成为载体被融入不同电影元素,使武侠电影在近年间产生诸多重要变化。类型武侠电影出现的新型变化,使近五年的类型武侠电影和之前的武侠电影类型模式也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部分近年来武侠电影中增添的元素进行逐一分析,从而探索中国类型武侠电影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及价值传递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970年至今的61部具有代表性的武侠电影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复仇"、"争霸"和"奇情"是武侠电影中呈现最多的叙事符号;同时,武侠电影叙事符号在不同的时代也存在变化,总体趋势是"复仇"下降,"奇情"和"争霸"上升;武侠电影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播,普世价值表达不够;武侠电影的叙事符号及内在逻辑也导致其在价值传递方面不易表现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符号;如若提升中国武侠电影价值表达的普世性,还要着眼于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其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4.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金守波 《东南传播》2010,(7):114-116
徐克是倡导新武侠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武侠电影作品获得的巨大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香港武侠电影导演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克深切地感受到了侠客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互通与互补的关系,通过武侠电影的影像再现来展现自己对儒侠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多种文化思潮的和谐共存自古有之,"千古文人侠客梦",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儒侠互通与儒侠互补的局面,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与文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6.
徐克导演作为新武侠电影的代表,致敬传统武侠大师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拍摄的一部《新龙门客栈》,成为香港乃至中国新武侠电影的里程碑,同时赢得了世界美誉。他用游学西方的文化背景,引入数字技术,融入后现代艺术风格,大胆尝试了武侠电影特技化、科技化新突破,诠释了暴力美学的文化价值。他用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和狂放自如的武打设计,让自己独树一帜,成为新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本文以《龙门客栈》、《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为载体,从电影美学、人物形象、视听艺术、文化价值、叙事模式等方面来展开论述,阐述徐克导演把坚守着的侠义信念和独特的美学追求用于新武侠电影中的尝试和成就。  相似文献   

7.
娄楠楠 《大观周刊》2013,(10):143-143
香港武侠功夫电影最基本的市场无疑是华人区域市场,因为观众在接受自己的文化时并无过多障碍,因此20世纪80年代作为拍摄武侠功夫电影主力军的邵氏电影公司和嘉禾电影公司在院线组合上下足功夫,尝试打通香港武侠功夫电影在华人区域的传播路径,这对于当今的电影传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侠影片在无声电影时代就曾经蔚为大观,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一直是华语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逐步取得一定的国际影响。这类电影中的优秀者大多既有中国功夫动作造型的外在形式,又承载着中国武侠文化及社会价值的精神内涵。因此,以民族电影国际化的视角来对此进行当代审视,对中国电影史研究具有很好的文化价值,对中国武侠影片更好地走向世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侠片是华莱坞电影独具文化个性的类型。香港武侠电影传播了中华文明的侠义、仁义、正义等优秀传统和特殊的精神价值,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成功传播为华莱坞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借鉴。作为现代武侠电影的类型,喜剧武侠电影的出现是华莱坞电影人顺应媒介的时代变化做出的理性选择,消解了全球的文化同质化,也把传统的中国功夫和现代社会法制意识结合在一起,对传统文化做出了反思。香港武侠电影建构的中国文化的想象共同体构成了文化共处的一极。  相似文献   

10.
张鹏 《声屏世界》2011,(11):37-38
2010年“国庆档”中爱情、魔幻、功夫、悬疑、武侠轮番上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惟独一部《剑雨》的存在,或多或少还原了许多人心目中那个真武侠、真江湖。由吴宇森、苏照彬联手执导的武侠电影《剑雨》以其曲折的情节,全新的武侠理念,深刻的主题,在业内备受好评。该片除了武侠元素之外,还包含了悬疑推理、恐怖惊悚、古典奇幻、暴力美学、禅学思辨、人文情怀等众多元素。被媒体评为一部集大成的新武侠电影。  相似文献   

11.
对于更多专程为“新武侠电影”入场的影迷来说,《武侠》全不给力,更让陈可辛头顶的光环有些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2.
在存在主题武器的暴力电影中,不论导演是先选择武器再确定电影风格,还是先确定影片风格再选择武器,毋庸置疑的是主题武器与电影风格已经产生密切的联系。剑与诗意柔美的武侠电影的搭配,大刀与阳刚凌厉的武侠电影的搭配,枪战与壮烈震撼的商业电影的搭配,电锯、锤子与惊悚、冷酷的黑色电影的搭配,主题武器与电影风格的搭配基本已经形成定型的模式,建构了受众的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13.
邓霄 《东南传播》2020,(1):66-68
"独立电影"的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新好莱坞"运动与美国杂志首次提出的"独立电影"概念影响着90年代以后的创作,同时深受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由于独立电影导演徐浩峰个人对武侠文化有着深厚情怀与极高追求,在故事设置、人物建构、镜像风格等方面形成独立的"作者化"表达;这种新的电影模式不仅体现了徐浩峰的个人化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电影观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2016年公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关于中国电影观众类型偏好的调查显示,观众对武侠片的喜爱只占2.2%,在列出的类型片中居倒数第二,曾几何时中国武侠电影可谓是无限风光,无论是质量还是票房,都所向无敌.由于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影片,为挽救现状,明星阵容为获取票房确立了基本的保障,"明星为王"现象越来越为凸显,这从根本上挽救不了低迷不振的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类型电影,武侠片将遭遇消退的境遇,而是面临着像西部片一样从一蹶不振到多元化融合的新局面.本文旨在针对新世纪中国明星效应衍生的新现象,分析商业化背景下明星策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探寻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导演李安擅长表现东西方化冲突以及所引起的社会化和家庭伦理观念上的变化。李安的作品,总是带着中国传统化温尔雅的气质,虽然中庸却很现实,其表现手法也同样质朴自然,继承了中国电影生活味道浓厚的传统,形成既富东方格调,又有强烈电影感的风格。《卧虎藏龙》代表着李安电影的“中国化品格”初步形成。这部影片几乎可以称之为真正“允允武”的艺武侠电影,李安在这个“学性”的武侠故事里,体现的是对武侠世界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Chineseness),其叙事与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叙事与传播。进入新世纪,欧美主导的国际影坛上出现了两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武侠电影,即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本文以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及文化话语构建分析框架对这两部经典影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李安的《卧虎藏龙》呈现高度的文化杂合与全球本土化叙事特征,即在中国传统武侠的江湖情仇语境下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呈现出一种侠义江湖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糅合;张艺谋的《英雄》则呈现较低程度的文化杂合和全球本土化特征,但电影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家、国、天下、大一统"的价值观。影视文艺作品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作品内容的批评阐释,还需考虑其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为代表的经典华语武侠电影的文化分析,结合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的维度,可为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影像叙事与传播提供一个批评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孙嘉铭 《今传媒》2024,(3):83-85
武侠片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影片类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核,用影像的方式将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展现于观众面前。在众多导演中,胡金铨的电影不仅能将历史文化基因融入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还通过风格化的视听技艺展现出我国独有的山河景致。本文通过总结胡金铨武侠电影所呈现出的传统文化共性,对导演的创作特点进行了挖掘,以此深入剖析其武侠片具备的美学特征,旨在为武侠电影鉴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每个新加坡人都热爱功夫格斗吗?根据卡尔·道格拉斯的研究,在1974年美国的迷恋功夫电影的高峰期时,美国每个人倒确实都热爱"功夫格斗"。许多学者对中国武侠电影在美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美国电影在其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着美国的软实力战略的一部分;十分遗憾的是,少有人探讨中国武侠电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今天,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崛起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电影也已经越来越流行,并且其亦作为"软实力"也进入了中国的官方话语中——正如旨在安抚别国情绪的所谓"和平崛起"。本文旨在从新加坡观众的角度探讨中国武侠片在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中国电影力量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的潜力。有证据表明,中国的武侠片确实是一种宝贵的软实力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继续在亚洲推广的很有前途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论徐克新派武侠电影中的空间与叙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东南传播》2011,(3):83-85
徐克拍摄的电影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是辨识度较高的还是他的新武侠电影。近几年徐克有转型的意愿,但是不管是《女人不坏》还是《深海寻人》,都无法与他的《笑傲江湖》系列,《倩女幽魂》系列,《新龙门客栈》等经典影片相提并论。这些新派武侠电影的空间与叙事的关系特点鲜明,非常具有个人特色,是探寻徐克为何成为徐克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笑傲系列,小倩系列和新龙门等经典影片,对徐克电影中的空间与叙事关系进行探讨,最后再分析一下他的新作《通天帝国》中的经典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武侠电影作为特殊的电影类型,在明星生产机制过程中有其特殊的规律。电影《一代宗师》成功制造了张震、张晋等武打新星,该影片在前期背景资料收集、增强演员与角色契合度、片外话题宣传等方面形成了较独特的明星制造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