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遇①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②;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③。”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专家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再看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让孩子们读书,  相似文献   

3.
王丽英 《新疆教育》2013,(16):90-9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很显然,读,对理解文章有多么的重要!《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里的两个“最”字是对读书要求和读作用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对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要熟读背诵。”熟读,背诵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我们的先辈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历来都很珍视这个宝贵的经验。《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的注里记有当时经学家董遇的一个故事: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不收弟子,认为要了解一部书,用不着请别人  相似文献   

5.
【单元教学设想】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汉语言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读”。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因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离开了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7.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雷铭 《湖北教育》2007,(2):41-42
古人对读书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见解,语文教学中读书是一个核心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以说,几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三国时有一位叫董遇的学者,以研究《老子》、《左传》著称。有人想拜他为师,向他求知问学。他却不肯施教,而是说,对要学的书,一定要先读上百遍,然后才能开讲。“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想向他学习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读书,董遇便教导他们应利用好“三余”时间。学生问哪“三余”,他解释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  相似文献   

10.
赵海涛 《陕西教育》2008,(11):78-78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已经证实了读书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相似文献   

11.
[读书“八味”]师:考大家一个问题。(板书:书读百遍,其自见。)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我知道考不住大家,这是“幼儿学”。下面出一个考高中生的问题。(对着“义”字在下面又画出7个空。)(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疑惑,继而议论纷纷,然后陆陆续续举起手来。)  相似文献   

1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已经证实了读书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度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诗句充分说明了朗读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重要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则又充分说明了朗读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新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相似文献   

14.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单云萍 《学周刊C版》2011,(6):140-141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四项基本能力之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他们学好语文,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对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17.
窦银强 《贵州教育》2012,(17):46-47
读书是提升教师文化底蕴,更新观念必由之路! 最近重读《论语》与《道德经》,感到语文新课改的许多理念与我们祖先的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老子是主张“出世”的思想家,他把“生生之谓易”演绎得一如“神龙在天”。老子的自然观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辉,道德观却陷入泥淖“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自己陷入孤立,躲进深山成一统,管他外面春夏秋冬,仅余《道德经》传于后世。  相似文献   

18.
【单元教学设想】 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占诗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  相似文献   

19.
《郭店楚简平议》对《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1998年版 )所列楚简《老子》、《儒书》、《语丛》凡 18篇的字、词、句、篇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 ,《老子》甲、乙是表述道家原创者以道治国、“清静为天下定”思想的两册重要典籍 ,《老子》甲所提出的“道” ,是战国道家“建之以常无有 ,主之以太一”的理论依据 ,是道家本体论的发端。《大一生水》(含老子丙 )为晚出 ,似为关尹子所作 ,当是战国早期的作品。传世本《老子》晚于《大一生水》(含老子丙 ) ,将楚简《老子》甲、乙、丙的内容全部溶入 ,“建之以无常有” ,完成了道家学派的本体论的建设 ,于是便以《老子》著称于世。《语丛》比较复杂且佚简较多 ,在编排篇目时仅据简文内容对简序作了部分调整。  相似文献   

20.
最初,《老子》一书并无专门书名,只用作者姓氏“老子”称之。西汉时,开始有人拟“六经”而称之为《老子经》。东汉末年,道教兴起,许多道教团体纷纷以老子为宗,尊其为教主,其书《老子》亦为道教信徒附以宗教化、神秘化的色彩。魏晋之际,随着道、佛之争的激化,以梁谌、王浮为代表的楼观道为了抗衡佛教,以汉代流传的老子、尹喜“西升化胡说”为依据,大量造作经书,《老子》又名《道德经》应在此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