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和想象     
经常有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新闻能不能“合理想象”?我觉得,这是有关维护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报道的差错、失实甚至虚假就很可能发生。作为研究和讨论,我想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所谓合理想象,大概是指:在新闻的基本材料是真实的情况下,对于若干情节(story)和细节(detail)进行想象的描写,而这种想象又是合理的、不是随心所欲的。这使我想起司马迁关于鸿门宴的著名描写。它很可以说明什么是“合理想象”。《史记·项羽本纪》里叙述项羽用范增之计,企图除掉沛公刘邦,不但情节有声有色,人物的言论和行动也活龙活现。这段描写,作为历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者应该有想象力,新闻事实中的想象成分应该杜绝。我不同意新闻作品中写进想象成分,却又认为不妨有“泛指”的想象成分。看起来,这是一个矛盾,但矛盾是客观存在,不是我臆想出来的。从缩小这个矛盾出发,是不是可以把新闻作品分为“特指”和“泛指”两个部分。实际上,大部分新闻报道都只有“特指”,并无“泛指”。但是,有一些新闻样式,特别是通讯、特写,除了叙述外,还需要描写,需要提供有关的环境、背景、因果关系等材料,这些东西,无论记者如何努力,都是很难全部找到证据的,那就不妨有若干想象成分。这就是“泛指”。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者应该有想象力,新闻事实中的想象成分应该杜绝。我不同意新闻作品中写进想象成分,却又认为不妨有“泛指”的想象成分。看起来,这是一个矛盾,但矛盾是客观存在,不是我臆想出来的。从缩小这个矛盾出发,是不是可以把新闻作品分为“特指”和“泛指”两个部分。实际上,大部分新闻报道都只有“特指”,并无“泛指”。但是,有一些新闻样式,特别是通讯、特写,除了叙述外,还需要描写,需要提供有关的环境、背景、因果关系等材料,这些东西,无论记者如何努力,都是很难全部找到证据的,那就不妨有若干想象成分。这就是“泛指”。  相似文献   

4.
新闻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虚构捏造,这当然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然而,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想象作为虚构捏造而拒之门外,鲜见有人敢于理直气壮地“离经叛道”。这也是不符合新闻写作的实践存在价值要求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即对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头脑中保留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的目的,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要以别人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为依据,创造想象则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必须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既然真实对于新闻如此重要,而且所有的新闻机构和新闻报刊都不断的强调,为什么新闻失实的现象却仍然延绵不绝?这其中除了采访不深入,下笔不严谨或者作者有意编造新闻等等之外,理论上并未真正弄清新闻真实的全部含义,并未真正深入分析造成新闻失实的主客观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新闻中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有的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新闻中能否掺入想象的成分? 对此,我想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作为对新闻业务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想象被视为新闻的“禁区”。似乎想象一引入新闻领域,新闻就难以做到真实,想象和新闻的真实性似乎是冰炭不相容的。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偏见。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探求地平线上冒出的新事物,在生生不息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见解。记者思维方式的本质特点就是创造性,这是一种具有探索未知、勇于提出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它  相似文献   

8.
既然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形式,人类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都离不开,那么,作为两种思维方式都兼有的新闻工作,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必然离不开想象。试想,如果没有“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怎能将新近发生的事实变成语言文字传播出去呢?新华社记者阎吾采写的消息《战后谅山》中的这最后一段:“记者在谅山敌军的一些阵地上,看  相似文献   

9.
既然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形式,人类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都离不开,那么,作为两种思维方式都兼有的新闻工作,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必然离不开想象。试想,如果没有“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怎能将新近发生的事实变成语言文字传播出去呢?新华社记者阎吾采写的消息《战后谅山》中的这最后一段:“记者在谅山敌军的一些阵地上,看到所有的日历都没有翻到2月28日的,有的翻到了2月27日,可以想到,他们刚把日历翻过了26日那一页,就被我军打得丧魂落魄,再没有能往下翻了。”这段可谓精彩的“豹尾”之作,受到新闻界较高评价。那么,有没有人指责消息中“可以想到,……”这一句,是属于记者的想象而犯禁条、不真实呢?并没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1,(21):81-81
最新一期《财经》杂志刊登章,介绍台湾PChome公司的创办人詹宏志——一个台湾媒体人探索互联网原创报纸可行道路的失败经验。章引用詹在其网络报纸《明日报》创办前说过的一句话:“重新想象新闻媒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想象力,新闻工作需要想象,但新闻作品不能有想象的成分。记者对得来的材料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消化,但这是表现在对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材料的取舍、着重点的选择上。既然要“准确地再现”事实真相,就应忠于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将零星的材料合理组织,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原本就存在的,新闻作品只是将其再现,而不是想象出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想象力,新闻工作需要想象,但新闻作品不能有想象的成分。记者对得来的材料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消化,但这是表现在对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材料的取舍、着重点的选择上。既然要“准确地再现”事实真相,就应忠于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将零星的材料合理组织,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原本就存在的,新闻作品只是将其再现,而不是想象出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与想象”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新闻中想象的运用与限制”的命题。这个命题是讨论的关键所在。新闻采写中既离不开想象,又需要加以限制,这种思维方式应以共自身的逻辑存在,而不是靠“限制”原则的外在的提醒。我的命题是:“想象——印证”是贯穿新闻采写活动始终的、两个既不相同又紧密相连的、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或思维方式。这两个矛盾又统一的心理过程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呈现出规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与想象”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提出了“新闻中想象的运用与限制”的命题。这个命题是讨论的关键所在。新闻采写中既离不开想象,又需要加以限制,这种思维方式应以其自身的逻辑存在,而不是靠“限制”原则的外在的提醒。我的命题是:“想象——印证”是贯穿新闻采写活动始终的、两个既不相同又紧密相连的、对立统一的心理过程或思维方式。这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心理过程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呈现出规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不要概念化地反映生活,要到生活中去捕捉想象的生动形象 新闻摄影工作必须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确定报道的内容与倾向。但这并不等于说新闻摄影的形象来自概念。概念、理论只能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而想象与形象仍然要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在新闻摄影的采摄过程中,不在于你到现场之前是否已有确定的报道主题,而在于到达生活现场之后,如何对待生活。假如你不是利用概念摆布形象,而是认真体验,把人物、事件以及现场、背景、环境……  相似文献   

16.
想象,心理学名词。"想象是人脑 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 过程。"想象这一形象思维手段,在我 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 的位置。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 象就没有文学。古往今来,多少杰出的 文学家运用想象这一手段,创造出了千 古传诵的名篇佳句,创建出了不胜枚举 的脍炙人口永不泯灭的典型形象。这 里,我们仅举几例,以观一斑。 关于龙凤之说,在古典文学中,通 过想象创作出来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各 有特色的龙和风的形象可以信手拈来。 龙凤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动 物,都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动物形 象。 没有想象就不会产生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延续叙事论(narrotology)与建构论(constructionism)的观点,本文旨在探讨想象是否在解读、撰述真实新闻故事时担负某些角色?其在不同时机与环节之新闻叙事功能与作用为何?本文从过去传播领域较少关注的角度切入想象议题藉以辨识其在新闻叙事可能具有之特征,试图厘清想象与创造性想象如何在思维运作,进而说明其在新闻采访与编写过程的可能作用。本文认为,想象既是先天具备的思维能力亦是除了记忆、情感外的特定思维类型。本文因而关切记者如何使用内在方法或思维策略来找线并撰写其采访所得,想象又如何与记忆、联想、意象等其他思维共同推动记者所规划并完成再现真实之转译工作。本文强调,新闻叙事包含了意识与想象相互运作之情境作用,而这个情境应属人们内在思维的建构,更是脑海中思维写作的程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H5作为能够承载文图、音频、动画的超文本技术,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由于其适配高、交互性强,使用户的身体感受愈加丰富,操作流程却大大简化,因此一些制作精良的H5新闻产品一经上线,便能立刻吸引百万流量。隔空赋权:时空维度的界限超越对于同一主题,如重要节日的报道,如果不添加新鲜元素,不能有效拓展其报道空间,那么很有可能陷入重复过去类似事件模版的窠臼,必然引发受众的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开展新闻与想象的讨论,其目的只能有一个,郡就是通过讨论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依我分析,在新闻与想象关系问题上,分歧主要集中在一点,那就是:狭义的新闻作品(主要指消息、通讯)就其内容而言是否有物化了的记者的再造想象。应该说是有的。如果没有再造想象,那就不能突破个人实践经验的局限,去认识自己虽不了解,但别人已实践过的事物,采写新闻就根本无法进行。要想形成准确的再造想象,记者必须深入生活,亲自实践,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经验。这是避免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新闻必须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既然真实对于新闻如此重要,而且所有的新闻机构报刊都不断的强调,为什么新闻失实的现象却仍然延绵不绝?这其中除了采访不深入。下笔不严谨或者作者有意编造新闻等等之外,从理论上弄清新闻真实的全部含义,没有真正深入分析造成新闻失实的主客观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新闻中的想象,则是实际新闻活动中经常引起关于新闻失实的主客观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