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语境下,网络剧陷入道德和审美困局:活泼、另类、接地气、平民化叙事风格的网络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满足了观众不同收视需求;但"百无禁忌"的网络剧缺乏文化艺术产品应有的社会责任,部分内容甚至大幅度游离于传统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之外。规范网络剧的可能出路在于文化艺术领域实行法治并建立影视管理分级制。  相似文献   

2.
西方后现代语境下,人的主体价值失落,对立、混乱、荒诞成为时代的特征。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范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异化的当代社会及人类的审美需要。曾经被遗忘在美学边缘的"丑"彻底打破了美的独尊地位,并在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身体审丑"的热潮。达利、毕加索、弗朗西斯·培根、马克·奎恩等现代艺术家以及行为艺术作品彰显了后现代身体审丑的魅力,但消费语境下大众对丑的过分迎合也引发了对丑的未来和审美理想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湖湘传统竹艺是实用与美观、内容与形式、价值与审美的整体创造。在今天"设计改变生活"的多元语境下,湖湘传统竹艺的设计要结合传统元素、现代元素、科技元素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用“灵韵”概念,从本真性、宗教膜拜、心理审美距离三个方面,来探讨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书法艺术,以期揭橥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5.
印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东方艺术特色,表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是中国人精神象征之一。其产生发展、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对印学进行阐释、研究,深入挖掘印学思想的学理内涵、文化背景,解读印学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以"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审美思想为生命意蕴,以"含蓄表意""情景交融"的尚意精神为艺术灵魂,彰显出印学丰富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论述了印学兼具金石文化与意蕴深邃的人文内涵。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发掘印学所蕴含的审美精神、思想根源、文化本源,同时,结合印学艺术的现代语境,探究印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如何实现印学艺术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6.
舞台美术设计是现代化创作、是新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舞台美术传统观念现代美溶为一体,在传统中注入现代,现代中继承传统,把现代创作定位在观众的审美情趣之中.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由越剧经典剧目改编而成的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融为一体,既赢得了年轻的观众群,又不断传承和创新着越剧这一古老剧种。本文试图自现代审美理论出发,从都市化、人性化这两方面对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作的新版越剧《梁祝》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漆画起源古老的传统绘画,主要是从装饰艺术的漆器中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画种.当代中国漆画在创作过程中,因为材料的特殊性与多样性,所以与其他画种之间有着很大区别,且具备其独特的艺术性.漆画在现代室内空间装饰的应用很广泛,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有着很大关系.漆画的欣赏给人以愉悦,同时舒缓了压力,满足了人们一定的审美需求.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漆壁画、漆屏风、漆塑等,这些都无不体现出漆画的装饰之美与传统气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思,也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实质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化的一种选择.它切合了新的时代语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审美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复杂多样,既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的转型有关,也深受现代科技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观念迂腐老化的缺陷.因此,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应该强化人性关怀意识,重视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跨学科研究,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后现代性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本土意识、语境意识与实践意识的研究旨趣和现代性的研究角度对杜卫的《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一书进行了解读,论析了独特中国现代性景观下审美功利主义作为中国美学、美育的现代传统之维的合法性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溯源于西方的美学理论,尤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主要理论来源。其在对康德、席勒等美学家思想的援引中,又根植于中华传统的文化与特定的历史场域,在承继间发生了内向性的思想转化与变异,以此呈现为启蒙民思的功利性、润泽人心的人本主义以及高扬的实践性所融汇成的理性特质。同时,"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争鸣纠结,"美育"与"宗教"的替代与主从成了内在的问题之域,也彰显了美育思想融汇交错中的焦虑性。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具有思想承转间的时代语境性,对建构适用本土语境的中华美学理论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众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在传统与现代交汇、东方与西方兼容的文化语境中,当代大学生审美表现出与传统的偏离或背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审美品格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当代工笔画家通过自觉地在现代语境中生活与思索,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观念形态和艺术追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原有语意结构中语言、语义的稳定组合,在深入生活的同时,勇于做出各种尝试,通过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进行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等诸多因素的混融与碰撞,从而获得了表达上不同于过去的审美样式。正因为他们的努力,中国的工笔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才不会成为孤芳自赏的传统艺术的遗孤,而是在多元的艺术舞台上挥洒着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消费和审美日常生活化是教学科研中的热点问题。消费逻辑改变着传统的艺术生产模式,推进着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深度和广度。在此语境中,艺术标准、审美无功利、艺术与生活界限等理论效度发生了变化,并关联于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5.
王竹海 《文教资料》2008,(19):62-64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现代",不完全是时间上的概念,而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概念,它标明了水墨人物画的现代身份.既然是具有现代身份的水墨人物画,它必定有不同于传统人物画的语言、形式及内容.本文将造型诸要素中"形"的因素抽取出来,着意于探讨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形"相对于传统及其它艺术的"形"的差别,从比较中寻找其新的特点及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文章从两个层面对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形进行解读:一是形象意义上的形,比较、分析了在"现代"语境下形的一些新特征;二是画面结构意义上的形,阐述了其在画面结构层面上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与其形式主义审美趋向,以及在加强画面情感与精神表达上的特殊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质精髓——“气韵生动”这一传统审美经验出发,解读油画教学和创作中溯古融西、创新构建,表现在传统审美精神基础之上的中国油画现代社会独特感受表达以及自身创造和发展的审美价值的当代构建。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20,(1):57-64
人文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导致现代性困境的主要因素。结合历史语境的问题化,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概念及其理解方式都提出了质疑,即对主体性及人的主体化的问题化与历史化。"主体"在后现代理论和审美实践中并未消失,而是其在叙事中的传统位置受到了质疑,从而促使其发生深刻的变化。福柯、德里达、拉康等对人的主体化意识过程的质疑与揭示,为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去中心化"奠定了基础。以哈琴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将主体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语境化"和"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批判的主要矛头是对主体性的单一理解,坚持认为"人的本质"概念是被历史地建构着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设计思想,而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理念。本文对这一辩证关系的探赜,将会在当下世界多元的语境之中,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广告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19.
"苍凉"是张爱玲在其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蕴涵了其悲剧审美趣味及审美追求。"苍凉"悲剧思想的生成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艺术个性、中西文化修养密不可分。"苍凉"悲剧思想既继承了西方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悲剧传统,也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传统美学的悲剧思想,是对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审美文化以"意境"为其追求目标,旨在达到"天人之际"的最高境界。以电子摄像技术为艺术形态的当代视觉文化与其相去甚远,几乎导致传统审美文化的失语。本文认为前者对后者的冲击主要来自三方面:审美活动的性质、结构及其目标,并将因由最终归结为人们所处环境的改变与中西方哲学观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