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科学与管理》2013,(2):39-4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实施离不开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科技发展必须有体系完整的科技政策对策予以保障。通过科技政策环境建设、科技人才、科技平台、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和科技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结合实地调研访谈,深入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发展中必要的科技政策对策,希望为黄河三角洲科技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石油企业与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石油企业与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探讨构建石油企业和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打造石油企业和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平台,提高石油企业同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黄河三角洲时,指出要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经济区,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2001年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尽快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必须统一认识,明确任务目标,科学论证,集中力量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建设步伐。一、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意义重大 (一)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可以为我国资源开采型城市探索出一条结构和功能成功转型的发展道路。黄河三角洲是一个以油气资源为主的矿区,由于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一旦原油枯竭,  相似文献   

4.
翟俊  金点点  陈妍  刘鑫  杨栩  侯鹏  徐延达 《资源科学》2020,42(3):517-526
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变化的综合监测与评估,是准确认识三角洲区域生态状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基础。本文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监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近30年生态空间和植被长势状况变化,识别区域生态状况基本特征,定量分析区域湿地资源、岸线资源和水沙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而结合国家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恢复措施,讨论区域的保护成效,辨识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受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挤占,生态空间面积减少量约为1990年生态空间面积的7.6%,并且沿海及城镇聚集区域周边植被长势有所降低。以坑塘为主的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8.1%,人工岸线增加了27.1%,自然湿地资源和自然岸线资源丧失明显。其中,2010—2018年间生态空间被挤占速度有所放缓,各类生态保护规划和工程措施积极作用也逐渐显现,人工湿地面积和人工岸线长度的增速均明显减缓,区域生态保护成效逐渐体现出来。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条件发生剧烈改变,进入黄河三角洲的水沙资源日趋减少,河口三角洲原生湿地生态补水需求,以及新生湿地面临的蚀退威胁仍然比较严峻。因此,加强区域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优化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是提高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从分析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基础出发,深入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布局、发展重点,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思路,并对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的高效生态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管理》2013,(4):49-53
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历史重任。本论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三角洲的目标,以资源与环境、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等理论为基础,从资源节约、生态系统恢复、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五个方面,设计了黄河三角洲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最后,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在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的成功经验无疑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改善目标的实现.在调查、分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就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产权创造战略、运用战略、保护战略、管理战略以及人才战略的制定、实施进行了较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阐明了沿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依据与重点任务,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着重强调了沿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冯三珊 《科技风》2012,(2):262-263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在矿产资源深度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断涌现。通过对攀枝花市自然资源、湿地、土壤侵蚀、自然保护区、矿山生态等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讨论了攀枝花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系统生态学原理方法,提出了攀枝花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阿拉善地区处于内蒙西部,与新疆、甘肃和宁夏接壤,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干旱缺水,自然环境脆弱,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生态退化程度,已发展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沙尘源区,也是我国抵御风沙侵袭的第一道重要生态屏障。虽然国家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以生态扶贫转移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工程,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如何巩固已有生态建设成果,保障居民享受基本均等的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林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冻土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的破坏,通过对大兴安岭林区冻土类型、特征的阐述,提出冻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111-1117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等背景下,我国海岸带区域发展遭受显著影响,生态脆弱性异常突出,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目前,海岸带区域相对独立发展的盐碱地农业、滩涂养殖和海洋牧场,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亟待查明陆海连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途径,采用新设施和新工程技术,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海岸带生态农牧场新模式。文章以我国海岸带区域发展的典型和缩影——黄河三角洲为例,分析了海岸带资源、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海岸带区域盐碱地开发与海洋牧场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论述了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的建设理念、建设内容、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发展途径,以期为我国海岸带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济南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生态破坏原因,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西部大开发的任务和目标不仅仅在于强调经济发展,还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经济跟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西部地区缺水,多风沙,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决定着西部开发的效果和成效,因此我们在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旨,而这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此,为了完成这一伟大任务,政府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以法律为保障手段,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生态安全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随机性与模糊性问题,提出基于NC(正态云)-AHP的综合分析模型。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胁迫及生态风险免疫三方面影响因素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该模型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时序年份(2003~2013年)及规划年份(2016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动态预警。结果表明:2003~2013年区域生态环境从“危险”状态到“敏感”状态再到“良好”状态,呈现逐渐好转的态势,但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仍较低,均未达到“安全”状态。2016年区域生态安全为“良好”状态,且具有向“敏感”状态发展的趋势,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工业“三废”等是影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短板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石忆 《科技风》2011,(13):240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是前提,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特别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笔者建议要采取建立环鄱阳湖区环境保护执法机构,严格执法;加强舆论导向,使"环境保护"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着力点,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兴建控湖工程,加大环境保护支持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土壤含盐量空间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盐分对农业发展和土地生产力有很大影响,土壤盐碱化会降低耕地质量并造成土地退化,及时了解区域内土壤盐分含量及空间分布很有必要。地理加权回归是一种局部回归预测方法,其利用主变量与环境要素的相关关系,根据空间位置和距离特点,实现主变量的空间扩展。本研究目的即是探索地理加权回归在土壤盐分空间插值中的可用性,并与多元线性回归和协同克里格作对比来检验其精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所选择的环境变量包括NDVI,高程和距河流距离。研究结果显示,地理加权回归在土壤盐分空间扩展中效果较好,精度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均方根误差为0.305,相关系数为0.649,决定系数为0.421),该方法降低了协同克里格插值的平滑效应,又比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具有更多的空间细节展示,故本研究认为地理加权回归是一种较好的土壤盐分插值方法。  相似文献   

20.
浅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为基础,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探讨适合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模式,对区域农田水利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