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般说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态变化,即语法学上所谓“构形法”的手段,在普通话语法中是很不丰富的。但在宿迁方言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构形手段。同时,宿迁方言中词与词的组合,即句法结构方面,与普通话相比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也都显示了宿迁方言语法的地方特色。壹构形法—附加成分(一)后缀1.“一子”“桌子、椅子”等跟普通话一样,但,在宿迁方言里,后附成分“子”远比普通话用得广泛,普通话中不少不用“子”的名词之后,宿迁方言里都可以用。它们可以分  相似文献   

2.
对包头市三区的包头方言分音词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包头市三区使用方言分音词存在着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情感认同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包头方言分音词的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昌宁方言词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友昌 《云南电大学报》2011,13(4):41-46,50
昌宁方言基本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有很高的一致性,大部分词与普通话词形、词义完全相同,仅读音略有差别的词,其余的词可分为词形与普通话不同或部分相同,词义与普通话词形成一对一的整齐对应关系和词形和普通话相同,词义不同或只部份相同,也不能形成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两类,加上保留较多的古词语、融进了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词语、合音词丰富等特点,共同构成了昌宁方言的词汇特色。  相似文献   

4.
"真"在余干方言中既可以作形容词使用,也可以作副词使用.无论在作形容词使用还是副词使用,其基本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和普通话中的"真"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从运用范围、语法功能、语法表现形式、句子语气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廓清"真"在余干方言中的基本用法,以求为方言语法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是汉语言的地方变体。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构成。汉语方言在语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各方言之间在词汇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参考方言词汇研究、官话方言词汇研究和核心词研究相关的理论研究著作和核心期刊的研究成果,讨论关于官话方言核心词共时比较研究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6.
昌宁方言语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昌宁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与普通话一致性较强,这是因为,昌宁境内汉族居民多以中原迁入为主,不少人家自称祖籍为"南京应天府"。但由于高山险阻,江河分隔,居民与世隔绝,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使得其语言的演变较为缓慢,保留了较多的中古汉语的痕迹,因此,昌宁方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方言中,"子"尾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构形后缀。借用类型学研究的视角,对汉语方言中"子"尾的读音、构词、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考察,发现汉语方言中"子"尾虽然在语音形式、构词特征、语法功能以及语义特征彼此略有差异,但它们作为名词词尾标志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同汉语中的某些虚成分一样,是粘附性的虚成分,不仅可以粘附在语素、词上,也可以粘附在短语上。  相似文献   

8.
西宁方言中名词、动词、形客词和量词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重叠,重叠后各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动词的重叠.西宁方言动词的重叠形式和普通话基本相同,但重叠后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徐颖 《文教资料》2009,(31):38-40
本文旨在考察赣方言区的抚州方言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特殊语气词“是[si]”,“是[si]”的用法极其复杂.其词性、语法意义以及在句中的功能分布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本文重在分析“是[si]”充当语气词时的使用特点和语义条件,借以揭示抚州方言的个性,丰富方言语法研究。  相似文献   

10.
谢迪 《文教资料》2011,(20):20-21
东北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啦吧唧",这是东北方言中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啦吧唧"在东北方言中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产生很多由"×啦吧唧"构成的词。本文以这些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1.
温州瓯语区内部方言一致性很强,但不同地域之间仍存在方言字音差异。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可建立方言相近性数学表达式及其变通型算式,由此计算分析温州瓯语方言间字音差异程度的亲疏关系,从而揭示温州瓯语源于温州城区瓯语方言,分南北两路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2.
毕节方言中,重叠词语众多,形式复杂。毕节人说普通话,常常会使用重叠形式的词语,因而容易导致使用方言词语讲普通话的错误。从构成方式入手,以名词、形容词、动词为主要分析对象,比较毕节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中重叠形式的异同,为毕节人讲好普通话服务。  相似文献   

13.
闽语的“卜”和“挃”都是“要”的意思,是口语中的常用词,也是未见于外方言的闽语特征词。但是在各地闽语中,“卜”和“挃”不论是用字还是读音、意义或用法都有许多差异。通过对闽语的“卜”和“挃”的分析,研究认为,方言词汇的研究应着力于常用词,尤其是口语常用词。但是,常用词的比较研究,不能只取某一个词义作孤立比较,而必须从整个义位的系列并联系义素的组合,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才能认识单个常用词的完整含义和功能。而且,常用方言词的比较。应对内比较同区方言之间的异同,对外比较方言与古今通语的异同,如此才能准确提取归纳方言的特征词及其历史层次中的语言事实与演变规律。最后,对方言常用特征词的词源考证很重要,但必须经过音韵论证、字义分析和古籍用例引证等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仙游话、福州话和厦门话词语进行全面考察。提出仙游话有别于福州话和厦门话的三类特色词概况:一、反映仙游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词语;二、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形同义异”的特色词:三、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义同形异”的特色词。并就其产生的原因作初步探讨。认为古闽越语词语的遗留是未能考本字和来源特色词存在的可能原因,宋代以来自成一体的政治经济生活是多数特色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燕说》是清末学者史梦兰的一部方言著作,记录了当时唐山的一些方言词。《燕说》记录的方言词有些沿用到现在,有些消失了。通过分析在唐山消失了的方言词,可以发现《燕说》记录的方言词不完全准确,清代唐山方言和山东方言关系很密切。  相似文献   

16.
陕西近代歌谣数量众多,其中保存了大量的陕西方言词语。从历时的角度看,这些方言词语是不同时代词汇成分的累积,其中既有古语词的传承,又有方言的自我创新。歌谣中所记录的方言词语具有内部一致性,但各县方言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同一首歌谣在不同地区传唱时换用了不同的词语,这有助于陕西方言的内部差异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定海方言与岱山方言词汇作异同比较,分析这两地方言词汇差异性质;由舟山群岛明清时期海禁、展复及移民史的角度阐释差异成因;并从与移民来源地方言词汇的历史学比较结果来推定,岱山方言是一种以镇海方言为骨干,具有鄞州、宁波方言特色,同时又包含有奉化、绍兴、萧山和余姚方言成分的一种混成性方言。  相似文献   

18.
山西方言有着“同是一乡人,三里之内不同音”的语言现象,相隔不到十几里的清徐县和古交市即使同属于晋中方言区,在语音和用词上也有所不同。当前的晋语研究,学者们着重研究语音方面的差异,对词汇构成以及运用方面的关注并不多,我们通过清徐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发现清徐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主要有加词缀、重叠、合音、分音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