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爬山虎脚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同时说明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一些特点。写叶子和生长的地方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脚”的功能。形态(结构)决定功能,写“脚”的形态是为写“脚”的功能作铺垫。写功能的两个小节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也较难理解。形态是可视的,功能可以通过形态的变化来显示,所以这一课可用画图和贴画等直观演示法进行导学。  相似文献   

2.
一、作品与题解《爬山虎的脚》(习作例文)是一篇讲爬山虎的样子及其“脚”的特点的知识小品文。爬山虎也叫常青藤、地锦、巴山虎、爬墙虎等。为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叶子互生,叶宽卵形,三裂状,茎上有卷须,卷须前端有吸盘,常附着在墙壁及岩石上。夏季开浅绿色小花,结浆果,蓝色或紫黑色,爬山虎在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可栽培供观赏。爬山虎的“脚”是指其分枝的卷须。卷须是  相似文献   

3.
[课例简析]《爬山虎的脚》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具体地介绍了爬山虎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通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教学时,可以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在商讨式和活动化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互动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注重在多样的语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外形,以及它是怎样利用脚在墙上爬的,从中知道一些攀援植物的特点。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在把握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读懂节意的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  相似文献   

6.
片断: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爬山虎脚往上爬的句子.2.[出示CAI课件1:第四自然段的第1-3句;鼠标点击第三句,使“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变为红字]请齐读该句.  相似文献   

7.
一、揭示课题,倒叙质疑,激发学习兴趣.1.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2.在预习课中已分清了课文的段落,还了解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谁捞铁牛.  相似文献   

8.
一、谈话引入,揭示学法.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古诗的?(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查字典,理解词义;自学、议论,领悟诗句含义;感情朗读,体味意境.)  相似文献   

9.
[课例简析]《海滨小城》是小学六年制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意在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使小城显得更加美丽.海天辽阔,小城玲珑,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点: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进行知识重构。现结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课堂教学实录,浅谈一下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问题。《爬山虎的脚》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利用脚爬行的,启发人们细致地观察周围的…  相似文献   

11.
训练重点: 1、学习课文内容,知道植物的神奇,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2、学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怎样抓住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行具体描述。 [预习课文] 一、读一读,说一说,查一查,做一做。 1、本文的作者是谁?你知道有关他的事吗?说给大家听听。 2、你见过爬山虎吗?把它的样子说给大家听听。 3、读读课文,查查带点字的意思。 空隙 漾起 叶柄 拂过 萎了 4、默读全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再填空。 这篇课文的第(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第( )自然段写了和爬山虎的脚有关的内容。 二“、读一读课文,根据描述内容不同,给课文分成三段。  相似文献   

12.
一、整体思路 吃透《教学大纲》精神,了解省《调整意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素质教育的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课建议 (一)备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准则,纲举才能目张。要吃透教学大纲精神,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 1.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一、认读生字,导入新课.1.出示生字卡片(开小火车),检查学生认读情况.(学生集体游戏活动,强化生字的识记.)2.齐读课题,导入新课.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导语:“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的故事,他们是怎么遇到的呢?翻开书找一找,看哪一自然  相似文献   

14.
一、温故,明确学习目的.1.齐读课题.2.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已大致了解了图文内容,知道作者是按照“闻→看→想”的顺序来写这篇课文的.(师板书:闻、看、想)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进一步学习,去欣赏荷花的美,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并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片段一:识图、读文、质疑.[出示CAI课件:展示放风筝的动态画面]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天气怎么样?图上有哪些人?哪些风筝?图上的哥哥和我在做什么?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体会了课文中有关火烧云颜 色变化多变化快的词,接着抓住“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出没见过的颜色”一句,让学生具体化.师:作者说还有些颜色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你能想象得出是哪  相似文献   

17.
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按什么方法学习《跳水》的前三自然段?(板书:注重事物的联系)2.一学生复述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故事的“趣”。[演示CAI课件1]动画(1):一艘轮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船上的水手、船长的儿子正在逗猴子取乐。突然,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做怪相,逗得水手大笑,孩子气得脸通红。3.学生摆放卡片,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水手、猴子、孩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登山》这篇课文主要写列宁两次走险路的事.对此,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9.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来,做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从课文中选出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一段话的括号里。小男孩从公园回来,走到鸟笼旁,看到那只()的灰雀,不再()地唱歌,而是东张西望,不停地走动,显出()不安的样子。小男孩想起刚才与那位老人的谈话,便()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的。明天,我()它送回树林里去。”  相似文献   

20.
片段一:启发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引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世界闻名的一座桥——(生齐读课题)赵州桥.2.[放录像:赵州桥的概貌]看录像,听配乐简介,使学生从整体初步感知赵州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