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佛教影响深远,山东士族女性中信奉者颇多.山东士族女性素以家风自持,信仰佛教者多为儒佛兼修,这在唐代墓志中有着突出反映.佛学的盛行,一方面使山东士族女性传统家风中的现实性与佛学超越世俗的终极关切相互结合为一体,对其传统家风起到了强化作用;另一方面,对佛教的信仰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因素,导致山东士族女性的传统家风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某些变异.  相似文献   

2.
唐代墓志当中有大量寡居妇女的例证,她们往往年轻守寡,寡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她们大多数承担着侍奉公婆、抚养儿女、主持家务的重任,也有的选择回本家生活。为了与清心寡欲、不御铅华的社会舆论要求相一致,为了填补生活和心灵的空白,许多女性选择了佛教作为精神依赖。一些女性甚至非常痴迷,死后也不愿与丈夫合葬。佛教戒律对于她们来说似乎比儒家的伦理道德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3.
赵敏 《文教资料》2013,(24):58-59
日本文化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并存和混合的产物.许多人认为其文化特征是“杂交文化”.日本很好地吸收了外来的先进文化和知识,并且保留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是多种文化并存的国家,每当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目的性而又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并且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日本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宗教方面也是如此,大多数日本人既信奉佛教又信奉神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对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地山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传统文化却仍根植于心。他信奉佛教,但并不厌弃生活,虽顺命,但又积极爱国济世。这是三种传统文化结合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有其独特的多样性,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信奉神道。当今的日本人,在信仰上除了信奉神道以外,还信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与日本经济、信息、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息息相关。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模式、行为模式及伦理取向等都与其自身的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人信仰的多重性,概括为“多神信仰”、“氏神信仰”、“活神信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弥勒形象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长期以来其文学母题在文学研究上一直被忽略.弥勒母题一般来讲与佛教、农业思想等方面有密切联系.清代传奇《锡六环》中就继承了传统的弥勒母题,这不仅与弥勒化身信仰相关,并且呈现出更加世俗化、农业思想艺术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宗教的基本传统在于.古代中国宗教与原始宗教保持了连续性.由此.原始信仰或宗教中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在以后的中国宗教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上述基本传统在道教、佛教和儒教中均有体现.其中道教的原始信仰品格最为典型.同时,道教与佛教的原始宗教精神还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特征和非理性特征.儒教由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因此也难免原始宗教中的一些陋习.但儒家的无神论色彩和对巫术的斥逐都具有矫正作用.道教和佛教也有与原始或早期宗教不同的部分,这是指其中的伦理内容,具体说是与善恶和惩戒观念相关的内容.但道教和佛教都受到巫术性质和功利主义特征的深刻影响,而佛教还包括精英与大众双重性的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共同体疲弱的深刻原因,这就直接削弱了其伦理性质.对儒教而言,汉代以后善恶二元论逐渐得到确立,并且受佛教影响.宋代以后以家族或宗族这一共同体为基础的惩戒观念与体系也获得建立,这些都担保了儒教伦理成为真正可能.与道教和佛教相比,儒教真正成为一个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8.
唐宋之际,佛教广泛地渗入到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的信奉,表现为佛经的实用化,佛教神明的普及化,佛僧神异功能的日常化等。也有间接的折射,主要是指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浸润了浓重的佛教因子,在饮食习惯、节令习俗、丧葬习俗、闲暇生活以及城市公益事业等方面,都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从中既反映出这一时期城市民众功利的、淡漠的、分散的佛教信仰意识,又显现出他们的佛教信仰意识中具有一定的虔诚性。从唐宋时期城市民众的佛教信仰形式和意识可以看出,佛教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化,是应该以它对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为旨归的。  相似文献   

9.
佛教发展到唐代,极为鼎盛,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纷纷礼敬三宝、信奉虔诚.此时的文人士大夫多涉足释教,他们的崇佛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多个层面的表现.或游宿寺院;或与僧交游;或在日常宗教实践中进行斋戒,诵经念佛,抄写佛经;又常有斋僧之举.崇佛文士还与志同道合之僧俗结社;并撰写了大量的释教碑、游记序文等佛教相关作品.其日常崇佛举动一方面是唐代佛教繁荣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对佛教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并推动了佛教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外道形象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广泛见于印度、中亚、西域、汉地艺术当中,其外貌特征是传统的婆罗门人物形象。我们注意到,佛教艺术中的外道形象多为男性婆罗门形象,相对而言女性外道在佛教艺术中出现较少,故长期乏人关注。但通过仔细梳理敦煌壁画,可以看到在降魔成道图、劳度叉斗圣变、报恩经变等绘画中有特定的外道女性形象。颇为有趣的是,敦煌壁画中女性外道的形象前后有变化,早期是中亚西域式青年美女和婆罗门老年丑妇人形象;至唐代则基本以汉地贵妇人形象表现,同时在壁画中也有将外道婆罗门女性画成胡人女子的形象;西夏降魔成道图壁画中则是西夏贵夫人和魔女形象。总体观察,画家在处理外道女性形象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化是主要的线索。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实是受汉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对女性女德标准规范的左右,同时汉人社会对外来女性的文化偏见,导致汉地包括佛教艺术在内的历史形象资料中对外来女性艺术表达的歧视现象。透过敦煌画中外道形象的表现手法,不仅能看到汉文化中外来艺术转变的轨迹,也可以看到受偏见文化影响下的歧视性艺术。  相似文献   

11.
欧人  王世勇 《天中学刊》1999,14(1):96-97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同时也因契合中国人的旨趣而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时贤已多有论述,但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多注重从哲学的层面探讨与儒、道的相互渗透和事例,着重分析其宗教思想或教义的变化,乃至深入研究样宗的演化。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只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体现,而佛教的中国民间化、通俗化以及佛教僧尼日常生活的民族化趋向,则是佛教中国化的又一层含义。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与分析。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不识字或极少识…  相似文献   

12.
藏民族在历史上信奉原始宗教苯教,佛教传入后成为全民的信仰,对藏族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藏族生态伦理观就是苯教万物有灵观念与佛教众生平等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反映,也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3.
佛教素食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表现之一就是南朝时期在佛教素食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祭祀曾发生过一些变化,在丧礼和国家宗庙天地祭祀中都出现了用蔬食祭祀的现象。这些变化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但从大的范围看,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这恰好反映了儒家礼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地位。佛教方面的史料和正史对这些变化都有一定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汤亭亭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成功地改写了花木兰的故事,借此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华人女性形象--女勇士.这个女性形象具有现代西方女性的独立性和反抗性,同时也保留了某些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呈现出典型的后殖民杂交性.该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中国女性的刻板形象,同时也表达了汤亭亭对中国父权文化和美国社会种族歧视压迫的反抗.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生态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世界的返魅、反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自我三个方面.其创作显现的生态美学特征植根于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尤其是基督教与佛教.基督教与佛教构成了其创作的神学基础,并给予其创作深层的理论底蕴和书写动力.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呈现一种多元、开放的特征。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唐代底层民众的就业渠道增多,有相当数量的民众可以脱离土地凭借劳动力或手艺谋生,经济生活日趋商业化。婚姻生活虽沿袭了讲求门第、重视聘礼的传统,但男女双方尤其是妇女在择偶、离婚、再婚方面的自由度增加,女性意识觉醒。宗教生活兼容并包,既崇佛敬道,也信奉着多种民间信仰。唐代的大国形象以民众对经济的自信.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包容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7.
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 ,曾是最大的佛国和佛学研究中心 ,当年唐僧取经就是去的古印度。但是 ,许多人并不知道 ,如今印度人早已不信仰佛教了。1 992年出版的《最新世界地图集》文字说明中说 ,现在印度 83 %的人信奉印度教 ,1 1 %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2 .6%的人信奉基督教 ,2 %的人信奉锡克教 ,余下的 1 .4 %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余宗教 ,或者不信教。从这个材料看 ,现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 ,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来 ,在人们心目中 ,印度就是个佛国 ,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数信仰佛教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 ?大约在公元前 7世纪 ,古印度已经…  相似文献   

18.
一佛教,这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工具,在西汉末年就已传入中国.它一开始就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东汉初年,统治阶级的当权者,更派人去天竺(印度)学习佛经.但是,由于两汉时期正值儒学"独尊",所以佛教这种外来宗教,仍处于"世人学士多讥毁之"的困境之中.当时统治阶级的主要力量还是用在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上,而对于佛教并没有用过多的力量加以提倡.如在东汉时期的太学生和儒林之中就很少有信奉佛教的,东汉朝廷还下令不许一般人民出家作僧尼,一直到东汉后期,信奉佛教的人还多是那些希图托庇于神灵以维持其统治或假借宗教进行自我陶醉的宫廷贵族和少数官僚地主分子.  相似文献   

19.
清代桐城才女张令仪出身世家,一生致力文学,前后期生活从华贵到贫穷,从夫妻恩爱到中年寡居,其生平经历对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使她的思想具有崇文尚雅、尊礼重德和自由淡泊的特点。她的诗歌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也有着独到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丽 《华章》2010,(25)
随着社会的发展,贵州省农村中的互助帮工经济模式正在向雇工的方向转变,人际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重大变化,其变化的主线是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一方面,当前农村人际关系中的平等性、自主性、开放性及理性成分等现代性特征逐渐增强;另一方面,虽然重"信任"与"和谐"仍然是当前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但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改变,给农村人际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碰撞,利益矛盾、冲突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仍然在农民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加上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当前农村人际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