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古典词学中的词情论,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由宋至明为孕育与发轫期;清代前期为凸显与拓展期;清代中期为承传与充实期;清代后期为深化与完善期。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情"作为词作生发之本的标树,对词情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对词情表现与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3.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情”贯穿我们的一生.父母情、手足情、朋友情、恋人情.同事情……无一不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有人说.女人是水做的.是最感性的.女性做决定时往往会受到“情”的左右。那么.如何让“情”成为你职业生涯发展的助力.而非阻力.不被深困其中呢?  相似文献   

4.
章辉 《集宁师专学报》2012,34(2):6-9,48
元代文艺学思想受到宋、金两代的双重影响,更有自己不同于历代的独特的面貌。元初的郝经继续了宋代的"文以致用"思想,但也重视其抒发性情的功能。郝经之后,文主性情之论日益兴起,尤以杨维桢为突出。这种观念更加强调文艺表现真实情感和个性的功能,以真情的表达作为审美标准,开创了明清两代"性灵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作为明代最为杰出的戏曲家,他在中国文学史及戏曲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他在文学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于文学情感本质的清醒认识与大力弘扬,在明代言情文学思潮的激发下,把传统的文学情感论提升到了“唯情”论的高度,并且对文学情感生发的主体性原则、文学情感的审美表现,以及情感内容与形式规范之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从而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具体方法一是激发情感,以情激情.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三是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激发情感,以情激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学就是要借助文学作品来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作品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不断丰富自身感情,提升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可以了解事物的本真状态,沟通思想感情,不断提高文学创作力和鉴赏力。在文学活动中的情感把握,利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以较逼近实际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手段,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或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南朝萧氏父子十分注重文学情感思想研究,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探讨.父子四人的文学情感论既有趋同的一面,又存在个性的见解.总体来说,萧衍、萧统的情感观点有不少类似之处,都侧重于探讨文学情感的生成问题,研究外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萧纲、萧绎则把对文学情感研究的重点放在情性问题上,即文学创作要抒发惰性.  相似文献   

11.
晚明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表现在:沉暮开新的动荡时局是晚明文学思潮的催化剂;丰盈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晚明文学思潮的沃土;庙堂文化一统及复古流弊是晚明文学思潮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居于中国学理论传统主流的儒家学,倡导“以理驭情”,这一主流观念在其承继,发展与流变中走向了“以理灭情”歧路,在与道学传统和拟古主义的颉颃中成长起来的晚明尚情思潮,力求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过分束缚,争取个性的自由发展,它重“本心”,“童心”,倡“真情”,“至情”给晚期坛带来了一股勃勃生机,这是对传统学观的一次有力匡正,对此,我们应给于足够的重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的情教说是晚明尊情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冯梦龙提出“情”的本体论,将“情”推到了至上的地位,但情与理斗争,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推翻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更换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冯楚龙的情教说和尊情思潮都未能实现向近代思想的转换,这是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都没能提供这种转换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情采》篇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文心雕龙·情采》篇论述的"情采"关系,并不等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是作家创作情感的"诚伪"与作品文辞的"华实"二者的关系。作者提出的创作主张是"以情驭辞",要求作家的创作要怀有真诚的情感来自然为文,反对竞逐新奇地夸饰文辞。作者通过"情采"关系的论述,意在矫正文坛上浮丽的风气,建立朴实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它的世俗化.在诗歌和散曲的世俗化中,民歌是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从形式上影响了二者的体式和语言,更从内蕴上使其具有了一种“世俗之趣”.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俗”的回归过程,而是映射出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大背景下,雅、俗两种文化由传统的“俗为雅用”、“化俗为雅”开始转向平等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晚明,鄂东化基础好,王学左派学术气氛浓,李贽长期居住在黄安(红安)、麻城,吸引了许多进步人士,形成了集结体,麻城成了进步哲学的中心;湖北公安、竞陵(天门市)二县又相继崛起了主宰整个坛的进步学流派、公安派和竞陵派。因此,晚明进步哲学学的中心在湖北是无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17.
在晚明小品高潮中,出现了大量的传记作品。这类传记作品的兴盛,有其文学内部的原因。首先,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其次,随着晚明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这些传记作品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晚明传记文在内容选择和艺术追求上都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传主多为普通人物,多记传主的日常琐事;在艺术上则体现出适合市民需要的审美趣味。两者的结合,使晚明传记具有全新的艺术品格,折射出晚明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思潮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思想潮流,一般产生于社会历史的大转折时期,晚明社会思潮的形成及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晚明的文人思想家们,对晚明文学思潮的产生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晚明社会思潮在《金瓶梅》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明末以来乃至于整个17世纪,由于中央集权制与君主独裁制经历了一个由危机、衰败、灭亡,再重组、整合、强化的过程,这种政治上的“天崩地裂”,同时带给学术界一种新景象:怀疑、蔑视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的价值系统表现出大胆的创新与叛逆。而这一时期这种创新与叛逆的最早、最典型代表便是李贽。李贽以他独有的学识、经历与性格,对孔子的是非观、理学的道德标准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其影响力进入17世纪,以至于像顾炎武、王夫之类的顶级大师也视之为“洪水猛兽”,可见其对推进当时的创新叛逆思潮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士在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群体,士林文化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士林文化主体基本可呈现三种走向,一是步入仕途,跻身主流社会,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二是由于精神主体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进行自我精神放逐或走上颓废的人生道路;三是入市井阶层,进行通俗文学创作或弃儒经商。这三种倾向在明清时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