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各种书体相继出现,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其中王羲之的书法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成功演绎了以魏晋风度为特征的时代精神,成为历代书法家学习的典范.本文从王羲之的人生历程和生活状态、生活背景、书学思想、书法师承等方面探索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然后,从楷书、行书和草书三个方面分析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最后,探讨王羲之书法对书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各种书体相继出现,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其中王羲之的书法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成功演绎了以魏晋风度为特征的时代精神,成为历代书法家学习的典范。本文从王羲之的人生历程和生活状态、生活背景、书学思想、书法师承等方面探索王羲之书法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然后,从楷书、行书和草书三个方面分析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最后,探讨王羲之书法对书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书法常识     
新的一年,我们浓缩了有趣的书法小常识,把你平时所知道的一些零散知识串联起来,让你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武装自己。我们将一同在书海泛舟,感受书法的博大精深和书法文化带给我们内心的滋养。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是谁的书法作品?风格特征是什么?《兰亭序》序文描写了绍兴兰亭聚会时曲水流觞的盛况,以及作者王羲之的感慨。此帖书文并佳,充分体现了王羲之潇洒俊爽、飘逸遒美的书风,世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据传被唐太宗带进棺中,现流传于世的多为唐人双钩摹本。唐冯承素所摹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这表明书法作品的美感与书家情感密切相关。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与"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是两种不同情感的典型代表作,是学习和研究书家情感与书法作品美感的范本。赏析比较《兰亭序》与《祭侄稿》,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王羲之与颜真卿书法艺术的不同风格,感受书法艺术美,提高书法技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魏晋风度所体现的言行特征是清谈、吃药和喝酒,人格范式则是一种超然物外、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人格,即追求瞬间的感受、超脱与放纵,在短暂的心灵享受中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魏晋风度的背后,隐含着张扬个性的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带来了魏晋时期文学艺术的自觉,而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书法的自觉.在书法艺术中,最能体现个性特征的是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是时代风貌的凝聚,也是家学渊源的熏陶,更是他本人独特个性品格的熔铸,由此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独有价值和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兰亭序>的"第一"地位之所以在后来的一千多年中无人能撼动,大致是因为在张扬个性方面再没有真正的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6.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它影响了一代代书家,使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次次高潮。美术系本科书法课程中的行书教学中,也应选《兰亭序》为范本。认真研究兰亭序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悟室评书法     
正左甫杰书友的行书作品,笔画扎实,结体遒美,深得王羲之行书法理。此作在创作和书写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是一位很有成绩的书学者。现给作者提两点建议:1、重复的字尽量不要雷同,如"也""有""之""可"等字,应尽量变换写法。可参考《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变化。2、在王羲之行书上多下工夫,汲取精华,把字写活、写流畅,也可通过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在磨炼中进步。  相似文献   

8.
人书俱老     
近日看书法名帖。一看再看天下行书前三甲,第一为王羲之《兰亭序》,二为颜真卿《祭侄文稿》,三为苏轼《寒食帖》。正逢雨季,阴雨连绵。一个人卧于阳台上红沙发里,整个人陷入了一场与书法的爱恋与纠缠。这哪里是书法?分明也是人生。三幅行书均为草稿,据说他们也试图再写,把那草稿上的瑕疵和涂抹去掉,居然再也不能。绝品都难以复制。那是怎样的心情写就的?兰亭的阳春三月,文人聚集在一起写诗画画,雅嘱王羲之为序。他喝到半醉,一挥而就,文与字都美到不似人间。虽然后来没了真迹,但是,连复制品都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9.
《兰亭序》、《祭至文稿》、《黄州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它蕴含着创作者不同的个人风格,如王羲之——“魏晋风骨”孕育一代宗师、颜真卿——忠君与恪守儒家道义、苏轼——奋厉与“野性”的结合体,从而造就了“三大行书”不同的特点,如心旷神怡,信笔由之;悲情四溢,铺毫聚墨;几度沦落,烂漫不羁.  相似文献   

10.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门类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本身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以线条为表现手段,通过点画结构,形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书法家的美学追求和人格情操。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不能不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此人的书法成就更是无人能及。众所周知王羲之的书法功力最高,独创性最强,也具有最高的审美性,影响更是最大,王羲之“书圣”这一称号可谓名副其实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需要有形式美,而且要通过优美的形象形式,抒情达意,表现审美感情,这可以说是艺术所共同具备的。  相似文献   

11.
王韬对西学的广泛认识与了解使他的文言小说克满了经受西方文化洗礼的浓重色彩.反映了一个游历海外、深谙西学的责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反思。在西学思想影响下,王韬的文言小说显然比以往的文言小说有所突破,西方的科学精神、经济观念、女权意识、民主平等的婚姻观念在王韬笔下都有所体现,为我国文言小说开拓了崭新的题材内容,也显示了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儒学观念的避步解体和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迈进。  相似文献   

12.
汪精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汪精卫一生政治思想复杂多变,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他对三民主义的认识上。汪精卫对三民主义的认识是一个历史蜕变过程。本文主要分析与探讨汪精卫对三民主义认识历史蜕变的原因:时代特点原因、个性心理原因、权力斗争原因以及陈璧君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泉根论儿童文学》是我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有关儿童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作者坚执"问题意识、原创品格、中国话语"的学术理念,就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关键问题、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事实、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等重要论题,作了精深研究与探讨,有力地促使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与学术品质进入一个新的学术台阶。  相似文献   

14.
王尚文对语文教育的贡献在于构建了独特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人文论、语感论、对话论为三大支柱,三个方面互为印证、互为补充。王尚文认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而非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于培养语感,而非传授语言知识;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语感只能来自主体与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实践之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  相似文献   

15.
刘善涛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1):66-68, 108
王云五主编的《王云五大辞典》《王云五小辞典》《王云五小字汇》《王云五综合词典》《王云五新词典》《中山大辞典"一"字长编》,为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一系列的查阅工具,也为汉语语文辞书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对王云五汉语语文辞书编纂的概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著名报人王韬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持《循环日报》——一张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他是其报言论的灵魂,风行一时。王韬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与新闻思想,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7.
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忽视的内容之一,拟通过对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用绘画领域李思训的北宗、王维的南宗,来对应诗歌领域写实派的杜甫、神韵派的王维,说明中国旧诗、画在正宗、正统批判标准上存在分歧。实际上,绘画的“南、北宗说”编排体系混乱,且“南、北宗说”主要是针对山水画,难以概括整个绘画领域的全貌,因而在推理上存在以偏概全的漏洞。对于中国旧诗而言,钱钟书赞同“神韵无处不在”之说,那么杜诗也就成了最富神韵的典范,就不能与王诗的神韵构成对立。中国诗坛的头把交椅虽然不是王维,但广义上的神韵派却堪称中国旧诗的正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认为制约介词“向”和“往”在语言中不同表现的深层机常3是它们各自形成的意象图式不同:“向”形成的是目标指向图式.具有行进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往”形成的是空间定位图式,具有确定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向”和“往”多方面的区别:共现的介词宾语不同;参与表达位移事件时,对动词的限制和表达现实位移和虚拟位移能力不同;由于语域不同而激活的事件场景不同。  相似文献   

20.
颇受质疑的王仁献书说绝非子虚鸟有,《古事记》有关王仁带来《千字》一卷的述笔和《日本书纪》明记的应神天皇十六年的年号并不足以挑战和动摇王仁献书说的历史真实性和可信性。但是,王仁的负笈东渡只是具有某种化的象征意义而已,远谈不上发汉籍东传之先声,事实上早在王仁之前,汉籍和汉字就已传入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