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在《风雨编辑窗》这部长篇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篇相形见绌的作品压了两期了。有的编辑声言“替作者考虑”,主张将这篇作品发掉。有位领导立即对“替作者考虑”说给予  相似文献   

2.
1986年 11月,《文汇报》曾发生过一场不小的风波,原因是由一篇报道的标题制作不当引起的。该报11月1日发表的《安徽姑娘窃金记》一文,内容是真实的,但却遭到了安徽省广大女青年的严重抗议。我想,“窃金”乃是安徽个别姑娘所为,作为舆论工具怎能好坏不分,笼而统之地称“安徽姑娘窃金”呢?显而易见,安徽省广大女青年的抗议是正确的。我比较了这方面的一些标题,如《常州日报》的《白衣天使风格  相似文献   

3.
抓“两点”爆“冷门”──谈谈怎样选择新闻报道点子湖北《襄阳报》韩书成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消息靠点子,通讯靠情节”。就是说一篇新闻报道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报道点子的选择。什么是新闻报道点子呢?点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关...  相似文献   

4.
著名导演谢晋拍过一部名为《大李、老李和小李》的电影,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李氏兄弟跟随长辫子姑娘学做广播操,每当广播操做到低头弯腰一节时.姑娘的辫子就会耷向前胸.这时她就往后甩辫子,殊不知被李氏兄弟当成必做动作,后来他们每每做到这节操的低头弯腰时。兄弟俩就有一个多余的“甩辫子”动作。、显而易见.这是导演安插在剧中的一个笑料。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图书的著录,或以“篇”计,或以“卷”称,而当时图书的书写材料又简策缣帛并用,所以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是指简策书籍,“卷”是指缣帛书籍。例如,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中说:“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这种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女子世界》杂志今年第四期刊登了一篇该刊记者刘放采写的“报道”,题为《面对港客的桃色梦》。据报道称:桂林市旅游公司的一位业务科长,接受一个香港客人的五百元港币,答应为其“介绍一个姑娘”。在先后介绍去的两位导游员拒绝了港客的无理要求后,业务科长干脆将自己的女儿介绍去。事情败露后,业务科长被判处有  相似文献   

7.
《惠子相梁》是从《庄子·秋水》篇里摘录出来的一段可以独立成篇的文字。《庄子》一书现存三十三篇,学术界一般认为,只有“内篇”七篇是庄子的亲笔,其余包括《秋水》篇在内的“外篇”、“杂篇”共二十六篇,都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中国旅美侨胞滕健耀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见的“中国姑娘”》。这篇文章登在《体育报》上。有位热心的同志向我推荐说,这篇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娓娓动人,不可不读。我后来看了这篇报道。的确写得不同一般。这篇报道全文不到两千字,把祖国亲人在海外的情谊,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记得吧;前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排的姑  相似文献   

9.
胡逢瑛 《新闻知识》2005,(10):50-51
2005年5月9目,美国《新闻周刊》“瞭望”专栏中刊登了一篇通讯报道,题为《基地摩:南方指挥司令部摊牌》。在这篇报道中,其中一句话描述了美军审讯官亵渎古兰经的情节,报道一出,导致了从阿富汗引爆到其它穆斯林世界所有信众的愤怒和抗议,结果在阿富汗各地抗议的暴动中至少有15人丧生,上百人受伤。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节失真的,有九篇,添枝加叶、任意拔高的,有十五篇。通讯员采写的新闻失实的为什么这么多?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追名逐利。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稿件能  相似文献   

11.
我和河南日报《生活周刊》相识是在1985年10月。当时我给她寄了两篇小稿,一篇叫(?)她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一篇是(?)不要彩礼的姑娘》。半个月过去,我意外地收到(?)一  相似文献   

12.
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七篇关于不能再吃“大锅饭”的社论:一论是《不能再吃“大锅饭”》,二论是《很有必要明辨是非》,三论是《把零售商业服务业经营责任制推广开来》,四论是《“大锅饭”养懒汉》,五论是《集体企业的生命力在哪里?》,六论是《不端“铁饭碗”很好》,七论是《把内在的活力开发出来》。后来,又围绕这个主题发表了两篇署名评论,一篇是《南郭先生何处去》,一篇是《破  相似文献   

13.
新华日报《新华论坛》的《“对策”也可当镜子》,是一篇内容深刻的好文章。这篇稿件辩证地分析了“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不正之风,认为“对策”既是一种不正之风,要坚决反对;同时,又提出“对策”也可以当作镜子,从中找出政策上的弱点,及时加以补救和完善。去年夏季,各地报刊陆续发表文章,批评“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股歪风,这是非常必要的。但  相似文献   

14.
从“多毛”姑娘的信说起1980年10月10日,上海《青年报》刊登一封反映长“胡子”姑娘苦闷心情的来信,同时发表了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蒋迪仙的复信,回答了长“胡子”的原因,并邀请姑娘到她那里治疗。出乎蒋迪仙的意料,第一个星期的诊疗时间就去了七十多位“多毛”姑娘。以后越来越多,有时一天就有七百多人。为此,  相似文献   

15.
在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评委们对电视新闻的进步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届共评出特等奖三篇,即四川电视台的连续报道:《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纪实》;河北电视台的专题报道:《一个盲姑娘的追求》;人民日报的通讯:《今日“两地书”》。这三篇当中,有两篇是电视系统的。这三篇特等奖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三篇特等奖是评委民主投票产生的。这届评奖首先评定一等奖,然后由评委提出18篇作为特等奖候选稿。为保证质量,评委会确定分两次投票决定。第一次投票凡超过半数的进入第二轮,第二次投票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的  相似文献   

16.
把语言锤炼得更生动一些一篇通讯能不能写成功,除了主题要鲜明,事例要过硬,结构要巧妙外,还要看语言是否有特色。笔者十多年前曾经采写过一篇题为《邙山脚下稻谷香》的通讯,这篇通讯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后,几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他们说这篇通讯语言比较有特色,读起来能让人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回想当年采写这篇通讯时,第一稿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因为事例缺少情节,语言没有感情色彩,写完后读给几位同志听,大家都觉得太“平”了,感动不了人。这样的稿件若发回报社,当然只有挨“枪毙”的份。咋办…  相似文献   

17.
针对杨正业先生“《类篇》有古本和今本之别”的观点,本文从同名异书、字数统计、《类篇》编修原因、收字情况以及著录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辨正.最终认为,《类篇》并无古本和今本之分, “音义未详字被删去”是不符合事实的虚构,《类篇》原计字数比今计字数多,主要是由于编者字数刊刻失误以及统计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18.
湖北某家小报去年11月11日的《农家乐园》专栏里,刊有三篇反映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文章。其中《桌上不见了大炖钵》和《树上喜鹊叫喳喳》两文,前者第一句话说:就因龚妈妈饭桌上的那个炖钵(因她家缺吃少穿,饭桌上只有一个夏盛南瓜秋盛冬瓜的炖钵),不知有多少姑娘和她的儿子告吹,后者有一处说:姑娘一见曹大妈的茅草屋就吹了。还说曹大妈家盏了三间瓦房后,村里的桂花姑娘找王大妈说,要和曹大妈的儿子成亲。一位通讯员把上述文章推荐给几个姑娘看,问她们的意见。姑娘们异口同声地说:这  相似文献   

19.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2):52-52
读一篇好的通讯不仅吸引你一段一段地看下去,而且过后能不忘记,令你时不时地回味那些感人的情节。《检察日报》2006年5月12日第12版刊载的通讯《香炉里的秘密》就是这样一篇好稿。它是山东省临朐县检察院检察官冯恩国用第一人称讲述的生动故事。这篇1300字的通讯主要特点是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在细节的描绘中凸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露出的神情,生动地显示了通讯的主题。首先是写“我”的心情。作者本人随检察院科长老张去犯罪嫌疑人家中搜取物证。在路上,“我”对这次任务充满了信心:付某(受贿者的妻子)是一名农村妇女,丈夫(宋某)都被刑拘…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上有一期《说长道短》栏登有8篇短文,6篇批评稿都是点名点姓的,其中3篇是批评本刊“上司”新华社的稿件,3篇是批评兄弟报纸的稿件——光明日报2篇,农民日报1篇。我列出这账单,是为让大家注意到,批评兄弟报刊的6篇稿子也都是直呼其名,未借助“某”呀、“×”呀之类。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忍不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