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2年下半年到1934年间,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大百万铁红军”的运动。这场运动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一个重要表现。这场运动之所以能够得以发动,是因为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对革命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再加上红军伤亡过大,部队减员过多。把少年队、赤卫军和地方武装整营整师改编为主力红军的猛烈持久的“扩红”运动,违背了人民战争这一战略战术的总原则,同时也超过了中央苏区人力、物力所能承担的限度,造成了根据地人财物的困难。“扩红”运动对于中国革命的消极作用远大于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原则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解读西方哲学史的一把钥匙,追溯其思想渊源直到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其最终的确立,实现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突出了理性与自由。这一原则的确立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记得30多年前,我教中学语文,当时收录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同志用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论述了矢与的的关系。他说‘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在这里,毛泽东引用了传统的语言有的放矢与无的放矢来比喻这两个关涉到中国革命成败的根本对立的思想原则,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意义。的矢之喻,出自王充《论衡·超奇篇》。王充是汉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曾对汉代一些儒生专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一贯坚持这一原则。他对20年前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予以大力支持,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胆识与气魄。今天,认真学习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的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立场和原则。” 思想品德课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在高校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和革命的立场,原则。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是一个长时间以来所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一个是教材问题,一个是教学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6.
“五四”断想闻一多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然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8.
要说阿Q是“革命”的,恐怕要叫人笑掉牙。其实,换一个角度看阿Q,我们却不能不说,阿Q又实实在在是“革命”的。  相似文献   

9.
评“扭”     
最近,教育界有一种怪论,曰:文化大革命以来,教育革命的方向“总没有解决好”,因而“就是要扭”,云云。这是一股诬蔑教育革命的右倾翻案风,它妄图篡改教育革命的方向,否定教育革命的成果和教育革命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进而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必须坚决回击!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教育战线的形势究竟应该怎么看?认为教育革命的方向没解决好的人,他们要“扭”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军委首长就新形势下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问题作了许多极其重要的指示。江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建设是革命化建设的核心,是引导全军干部战士拒腐蚀、永不沾,永葆人民军队革命本色的可靠保证。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它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新时期治国治军的一个重要方针原则,不仅对抓好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贯彻和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学风,也是我们开展教育革命,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四人帮”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反对毛主席倡导的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极力散布一套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  相似文献   

12.
胡绳晚年,以民粹主义问题为切入点,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所作的再评价,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在批判民粹主义问题上,陈独秀与毛泽东可说是殊途同归。陈独秀运用“二次革命”论批判民粹主义,而毛泽东所凭借的则是新民主主义论。这两个理论虽有原则区别,但在与民粹主义划清界限的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二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主张有间断的革命和最终的革命目标等方面,见解相似,结论相近。我们应从这一角度对陈之“二次革命”论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13.
“精神胜利”与革命是对立的一对矛盾;正因二者有对立的一面,学术界才提出了二者关系的问题。即:革命是不是阿Q性格发展的必然?──这是一个既清楚而又模糊的老问题。说清楚是说似已达成共识:革命是符合其性格发展逻辑的;说模糊是说证据不足、模棱两可:阶级性决定他革命;再以阿Q式的革命,说明他不是真正的革命;以此把革命统一在了“精神胜利病”之中。然而,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共性(阶级性)取代了个性。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借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欺压,连姓都没有。…  相似文献   

14.
“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有着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无与伦比的理论地位,然而长期以来被我们简单化地理解甚至等同为政治革命与暴力革命,认识不到其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双重属性的有机统一。无产阶级革命主要是一场社会革命,廓清这一点,对我们正确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革命概念,正确理清革命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革命启蒙呈现出的是一种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精神态度。其倡导的文学革命就是这一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运用,而不是用其参与其他革命。然而,这种把理性原则当作救路的科学革命运动,并没有使作为个体存在的陈独秀在彻底反传统的勇气中品尝到克服民族危机的喜悦,在其自信的启蒙言说的背后,伴随着的始终是无法摆脱的重重矛盾。由此,其革命思维中相伴相随的神学沉思反而显示出深长的意味,这使其与历代革命者不能不有着精神情怀上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所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三三制”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一、“三三制”原则的提出“三三制”原则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客观要求,它的提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国内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动,是“三三制”原则产生的客观基础。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国内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反映,不同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将会产生与之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我国革命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为此,这里不妨运用数学的方法对这一思想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了解其精神实质。一、突变理论是描述这类问题的有效工具“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里牵扯到四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革命和改革、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用数学语言说,改革和发展生产力是连续的渐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26页:“1862年,由于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不久,英勇就义。”笔者认为,其中“歹徒”说成“叛徒”更准确。《辞海》对“叛徒”是这样解释的:“通常指革命组织或政党成员中背叛革命,投靠敌人,或被捕被俘后,向敌人自首并出卖组织和同志,破坏革命事业的分子。”通过此注释可以分析出划定一个人为叛徒的必要条件:一、此人须属于一个革命组织或政党;二、此人须投敌变节,出卖组织和同志,破坏革命。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我国革命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为此,这里不妨运用数学的方法对这一思想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了解其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0.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政治学说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一九○四年提出之后,在他直到逝世为止的二十多年革命生涯中。他不断宣传这一主张。孙中山认为,在推翻满清统治的民族革命完成之后,应当实行“社会革命”,而“平均地权”则是这一“社会革命”的核心。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