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专题解读]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到后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延缓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重农抑商思想在明清之际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受到挑战,如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非常可贵。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战国社会没能像西欧的封建社会那样直接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却走上了一条漫长的“邪路”,是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专制政治存在着严重缺陷。这种缺陷造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和周期性的社会动荡。这种巨大而致命的破坏性,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在进行着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孔孟的“重商”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传统归咎于孔子和孟子是为公正的,拨开历史米雾,可以的是法家而不是儒家开创了“重农抑商”的局面。这个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地主阶段土地私有制。  相似文献   

4.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和政策。人们往往认为,在这一政策的实行中,重农必定抑商,抑商必然重农,秦汉两代更是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的典型。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汉初六七十年间,推行的是以重农而不仰商为主的政策,它与人们常说的重农抑商有着极大差别。文章对汉初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从战国时期兴起一直延续到清末的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图强。“重农抑商”作为一种思想主张,最早是商鞅提出的。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而且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基本经济政策推向全国。  相似文献   

6.
西汉初“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很值得研究的。本文仅就这一课题做一探讨,力求对它作出比较科学的结论。汉初实行“重农抑商”的原因为什么汉代地主阶级重视并大肆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呢?说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有汉一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初期。连年的战乱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前所没有的破  相似文献   

7.
战国秦汉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历史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奉行的一种传统性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过去的研究表明,从封建农业经济是封建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根本点来看,这种政策是应该历史地给予肯定的.但是,有的研究者过分强调农业与工商业在封建经济中的运动是对立和反向的,“不抑商,重农就完全落空”,甚至认为工商业是封建社会的致乱“祸源”,(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下,页615.三联书店1980年版)这种观点,是大可商榷的.我们不能不看到,重农抑商政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重农抑末”政策主旨的探讨,对封建社会中、前期抑末(抑商)进步说提出驳论,并对抑末政策产生、强化的原因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古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调,由此而形成的“重农抑商”的政治方针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贯奉行的基本治国之策。“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李悝变法,商鞅具  相似文献   

10.
"重农抑商",是中国两千多年专制社会一个既定政策,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用力甚多.传统观点认为是儒家的主张,如果笼统地说,也不错,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人们一言以蔽之曰:儒学.但如果认真分析,其实不尽然.先秦的原始儒家是不主张"重农抑商"的,"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只是到秦汉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而土地兼并的主体又由官僚地主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商人地主为主,"重农抑商"这一法家的主张便被儒家承接过来.  相似文献   

11.
重农抑商与中国商人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商人自产生之日起 ,就始终处于受贬抑的地位 ,为追求秩序稳定的封建王朝 ,“重农抑商”一直作为基本政策沿袭下来 ,造成了中国商人社会地位的低下 ,恶劣的成长环境是“奸商”大量产生的土壤 ,商人最终追求“官商”结合 ,严重地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重农抑商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中国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流水平,然而却在二百年间迅速落伍与其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重农抑商制度的深刻分析,指出该制度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垄断经济利益,“抑商”的结果并没有起到“重农”的作用,反而成为中国农业落后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地主阶层的形成过程与“抑商”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的发展会破坏地主阶层的利益基础——小农自然经济,在以通过租佃土地收取地租的方式获取本集团利益的方式下,封建社会中最大的利益集团—地主阶层—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必然会采取抑商思想和政策,抑制商业的发展,进而抑制商人阶层的壮大。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巴郡的政治和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巴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政治上,巴地由一个奴隶制王国转变为封建国家统治下的郡级行政区,接受秦汉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促进了巴族社会进步,提高了巴人社会地位。经济上,实行封建赋税制度,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奎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0):74-78
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来专门负责振兴工商业经济。商部在振兴工商业经济的同时,还在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农会组织就是商部改良传统农业的一个主要措施,商部的这一措施,一方面推动、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的改良,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基层社会开始诞生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自治组织,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农业本身向前缓慢的发展着,再加上中国传统农业自身有着极高的适应性,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量变的作用。但土地所有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存在使得传统农业只能发挥有限的积极作用。中国现代化进程大迈步的往前推进必须变革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消除束缚农业生产力的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重农抑商"是秦王朝的根本方针,为了重农必须抑商,实抑商,社会经济与生活会受到影响。通过对相关史料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秦王朝对私营工商业的态度比较宽容,将其纳入了国家有序发展之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自觉行为,它一开始就是一种较完善的两极制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形式;西欧封建土地制度则一种自发形成的比较原始的等级土地所有制。两者间的特征差异决定了16世纪前后它们能否随社会转型而顺利完成自身的转型。占有权看似不稳定的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社会转型时期没有完成自身的转变,倒是占有权长期处于凝固状态的西欧封建庄园土地制度顺应了社会的转型,完成了封建农业向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管理学思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约束为主的大学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正面临着危机,其根源在于监控系统中激励机制的淡化及其“去人文”倾向,严重忽视了教学过程中至为重要的人文活力与人本资源要素。大学应在反思教育价值与管理理念变革的基础上,重构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是实行人本管理,形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秉承传统的四民分业与重本抑末思想,唐朝政策律令禁止商人入仕。然而,有唐一代商人入仕前后不断,成为显著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唐政府注重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行扶商政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商人为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努力寻求政治出路的结果。而唐朝官僚制度的缺失、科举制对身份限制的弱化、地方势力的增长等因素,无疑也助长了商人入仕现象。唐代商人入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社会士商之间的界限,对当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