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我的家庭档案的故事.是从我和我女儿之间的书信来往说起的。我结婚较晚.生她也晚.我是在32岁的时候才生的她.所以当她是掌上明珠.加上当时家庭的条件不错。从小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她.从一小会说话的时候就教她唐诗啊、英语啊(因为孩子的爸爸是英语翻译).  相似文献   

2.
在我幼年的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育很宽松.并不仅仅是要求我努力读书。 我记得.他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关上电视.给我讲一些古书上的故事,故事结束后,问我,都讲了什么样的道理。我还似懂非懂的时候,是他总结故事的意思。有些故事是告诉我做人要善良;有些故事告诉我不学无术最终会抱憾终身;也有时,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4.
不老的硬汉     
杨在葆 《档案天地》2011,(11):8-11,29
我出生在安徽宿城.那时候我家还算是个“小康”的家庭.家里人给我取这个名字也是寓意宝藏的意思.也是父母在我这个小儿子身上寄托着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出生于1935年.在我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  相似文献   

5.
海角的孤星     
一走近舷边看浪花怒放的时候.便想起我有一个朋友曾从这样的花丛中隐藏他的形骸。这个印象.就是到世界的末日,我也忘不掉。  相似文献   

6.
放飞梦想     
陶铭 《记者摇篮》2005,(12):22-23
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很小的时候就想到其他的城市去走走看看,父母经常有意无意地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天下需要我知道的趣事很多.培养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也培养了我想做为一个见多识广人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剪刀剪     
方伟 《档案天地》2009,(1):61-62
《圣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要是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也给他。我虽不是基督徒.但生活到现在,一些时候还真的是这么想、努力这么去做的。不过.前几天因为一伞剪刀的事情.倒也让我想起不少往事来,感受也是别样的了。  相似文献   

8.
荣浪 《出版参考》2007,(4):49-50
我来到内蒙古多伦的时候.正是炎夏天气。 不巧会馆正重新修缮.馆内一片狼藉.人家谢绝了我的请求.拍摄工作进行得极为艰难.我只好先从收集资料入手。每当夜深人静,星月高悬的时候.我才支起三脚架开始拍摄。  相似文献   

9.
我1945年出生在天津.父亲是旧社会银行的高级职员.虽说平日也喜欢吹拉弹唱.可从骨子里看不起演戏这一行。解放后,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因为我是天津生、天津长的,天津那种九曲十八弯的胡同里头.夜深入静的时候.经常会隐约飘来一阵乐器声,  相似文献   

10.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兵     
张勇手 《档案天地》2011,(11):4-7,47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很幸运地来到部队.又在部队里面长大成人。1957年,我们从朝鲜回到国内,那个时候八一厂要拍电影,到我们部队去找演员。那次他们给我拍了一些照片.我试了一遍戏后他们就走了。这对我而言是个很偶然的插曲。我也没在意这个事。这之前我和电影的经历就是看过两部电影.  相似文献   

12.
我对新华书店最早的印象是在高中的时候。像以前许多中国老式的商店一样.柜台把店员与顾客分开.如果你让营业员拿了这本拿那本.不出3本.营业员就会十分地不耐烦.顾客自己有时也会不好意思而作罢。生性怯懦的我更不愿遭此白眼.对新华书店更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3.
艺术生涯之外的“劳动锻炼” 在我的前半生中.值得记忆的不仅是那些令人目眩心碎的艺术实践.同时也还有那些既艰苦又颇有情绪.也许用如今的观点看来十分可笑.可当时我却是认真进行的劳动锻炼。1956年.当我尚在武汉艺术剧院工作的时候.我曾随团参加过武汉修建张公堤的劳动.并担任工地广播员。那是个十分寒冷的冬天.我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爬起来,为了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14.
我和副刊     
《今传媒》1995,(Z1)
我和副刊文/田长山已经当了十年多的副刊编辑,教训和经验都有,有的时候.也想写出来与人交流.当然,也可以采取别样的方式,譬如请人来做也能行.按目下世风,这文章应该由别人来写更合适,既收传播之效,又避自吹之嫌,聪明君子,不会家我这样笨拙。我和陕报副刊的缘...  相似文献   

15.
难忘的告别演出 借调濮存昕来演的《秦皇父子》是我导的最后一个戏。为什么最后一个戏是这个呢?因为到了1987年的时候,那年我60岁,办了离休手续。我也不想再拖下去了,虽然他们有的人拖了几年.可我还是在1987年整整60岁的时候办了离休手续。到这时。就只剩下一个《茶馆》有时候还演,这个剧组不能不去,大家也都回去了,  相似文献   

16.
大学就要开学了.这封家书也许对即将入学的孩子们有所启迪。 儿子: 你到广州已经20多天.我和你妈妈都很惦记你.主要是因为你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但孩子大了总要离开父母.古人云“好儿男志在四方”即是此意。我们从广州回来以后,心里一直也是空落落的.毕竟我们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你。那天从广州的百货商场分手的时候.我一坐上汽车.心里真是难受.止不住泪流满面。月有盈亏.人有离合,万物之理也。  相似文献   

17.
王志 《新闻与写作》2008,(10):34-35
在访问邓朴方的过程中,我的情绪也随着他的讲述而起伏.我的目光在注视他的时候也饱含着情感,但与此同时,我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维仍然在高速运转,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不断地推进采访,如果没有记者的“叩问”采访对象也不会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8.
旧时看风情     
苏白水 《档案天地》2010,(10):59-60
如果翻翻我的家谱,姑父的确是丁文江的得意门生。当我很小的时候.姑父就常讲有关丁文江的故事.这些传奇故事,都给少年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非常难得的印象。记得我读中学那些年代,也非常喜欢翻阅类似的图书,比如.丁文江主持编撰的《中华民国地图》和《中国分省新图》,应该承认.他对中国现代地图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怀念父亲     
刘德润 《档案天地》2009,(12):62-62,20
大约是1942年前后.我刚十来岁的时候.就赶上划阶级定成分。最穷的定为贫农.我家被划为下中农。贫下中农阶级队伍,这是共产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说是下中农的生活好于贫农.实际也是衣不遮体,食不饱肚。据奶奶说.我祖父为了谋生去东北打工.一去无回,死在了东北。  相似文献   

20.
和尚来了     
王冲 《档案管理》2009,(2):88-88
这院子原先就是一座庙宇,旧迹多已无存,就剩下这座大殿屹立不摇,不过这也足够了。很小的时候我在这大院里玩.里面都是机关单位.人来人往,只有庙台上可以随心所欲地跑来跑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