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物报道是受众较为关注和感兴趣的新闻体裁,办好人物报道栏目对媒体来说甚为重要。人物采访是做好人物报道的重要环节,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人物采访工作?笔者结合近年来人物采访工作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如何利用记者这份“特权”,最大限度地制作出更为真实、更为引人、更加具有启迪人心和社会意义的报道作品?采访、构思及行文等重要环节的准备和把握,将直接影响人物报道的质量和力度。  相似文献   

3.
搞好新闻人物报道,关键在于人物选择:它是决定人物报道能否成功的第一个环节。从人物报道的准备过程来说,一般要做两个“筛选”:一是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人物;二是从对人物的解剖中筛选材料。“新闻的人物,人物的新闻”是这两个“筛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要通过筛选,将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人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作为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和所要展示的内容。那么,又该怎么样选择人物报道的采访对象,怎样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4.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5.
人物新闻是媒体上常见的重要报道形式。在10多年的新闻采访中,我采写过的一些人物专访,至今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何做好人物专访,我觉得应注意熟悉采访对象、表现人物个性、掌握报道分寸、展示个体风格等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就这几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篇好的录音报道.凭借记者对新闻事实和新闻现场真实的阐述及人物谈话、实况录音,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真实可信之感,反之,采访与后期制出来的“翻版”就会让人听得别别扭扭,甚至让人怀疑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确保录音报道的真实,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闻事件的现场录音必须是新闻事件发生时或发展中的当时当场的实况录音。比如党的十六大开幕.所做的录音报道、所用的开幕大会的全部录音必须是当时当场的实况录音,就是说,采制的录音必须一次成功,没录上或没录好,都不可能也不允许重录、补录。更不允许用别的录音代替,甚至是随意更改一下。  相似文献   

7.
人物新闻是媒体上常见的重要报道形式。但人物新闻的褒奖过誉现象常常被大家所忽视,以至成为新闻失实的多发地、重灾区。读到这样的人物新闻,常常让人生疑甚至生厌。据笔者观察,其表现有三类:  相似文献   

8.
录音报道,是利用现场音响素材报道新闻的一种广播报道形式。一篇完整的录音报道,通常是由记者现场叙述(播音员解说),现场音响、人物谈话等重要元素组成。然而,笔者在编辑实践中经常接触的那些冠以“录音报道”或“录音新闻”,往往只是文字解说加人物谈话,而缺失的却恰恰是现场音响这个支撑录音报道的关键性要素。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时代,如何在同质化报道中出新出彩、出奇制胜呢?笔者认为。必须独辟蹊径寻找独家新闻,打造独家看点,最大限度地凸显和张扬新闻所蕴含的特性。具体地讲,就是要精心搞好4个“自选动作”。  相似文献   

10.
“体验式”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写出的报道。它是从目击式报道发展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多采写“体验式”军事新闻。一、“体验式”报道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通常来说,没有采访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产生新闻的过程。“体验式”报道因为是记者亲历的,从新闻的源头上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记者亲眼所见或亲身参与采写的报道最接近原始材料,最符合事实真相,因为他避免了中间环节所导…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传播学者威廉·大卫、斯隆在其著作《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体育新闻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更离不开人物报道。作为一名体育专业报国际足球采编人员,笔者对体育新闻中的人物报道, 尤其是欧洲足球联赛的人物报道积累了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12.
李扬 《采.写.编》2023,(11):28-31
本文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中国海洋石油报》在正刊第4版——“人物版”刊发的人物报道稿件为研究对象,发现和总结人物报道中的“叙事框架”、写作规律和织就人物形象“意义网”背后的话语策略,同时提出,企业报的人物报道应打破自我设限,在新闻语言的运用和话语力量的表达上走出公众对企业新闻报道材料色彩浓、缺乏可读性等刻板认知,让“人”本身从大工业的背景中真正“立”起来,还对企业报如何更好地进行人物报道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如今,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的“主打新闻品种”。①然而,冷静而理性思考,民生电视新闻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报道内容琐碎,报道视角肤浅,大多局限于百姓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等生活层面的现场描摹和情感讲述,这已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使民生电视新闻走出目前徘徊低迷的状态呢?笔者认为,找准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报道如何从艰深、晦涩、枯燥的窠臼中走出来?将经济现象置于“社会人”这一转换了的视角下,进行透视和解析.然后出之以更为鲜活可感的文本。是一种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可贵尝试。有人称其为“经济新闻社会化”,有人将之冠名为一种崭新的边缘性新闻文体——“社会经济新闻”,都使得原本乏人问津的“纯”经济报道。变得更有生活味、人情味。如此,才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互动欲望,经济类报纸也才能真正办活。以下,笔者结合自身采写经历及关注到的新闻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5.
人物报道是当下受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新闻节目,在新闻直播中完成一份精彩的人物报道,情感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报道技巧之一。在新闻直播中采访者需要灵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并需要在镜头前运用情感引导的方法积极调动被采访者的采访状态,使得被采访者以放松、自然、真实的状态回答采访者提出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采访者深度挖掘被采访者的相关问题,引导被采访者以愉快、积极的状态讲述自己的精彩事迹。据此,在新闻直播中,采访者积极运用情感引导的方法来完成采访工作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新闻直播中情感引导对人物报道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闻直播中人物报道的情感引导方法,以期研究结论能够为新闻直播中人物报道的情感引导工作提供一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在报纸,刊物甚至电视上,读者,观众经常读到,看到一些记者亲临现场的采访报道,这些报道真实,自然,亲切,可读性,可视性很高,在新闻界,这种报道方式被称作“体验式报道”,体验式报道的前提条件是体验式采访,所谓体验式采访,就是记者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采访方法,然后,记者把这种亲身体验的情况,过程直接写进报道的作品,就是体验式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7.
只要留心一下众多新闻媒体就可以发现,许多事实都可能被各家媒体同时或先后报道。再留心一下这些被共同报道的新闻,更可能发现它们往往就像一篇大同小异的通稿,有时仿佛出自一人之手,让人不得不惊叹新闻操作层面的标准化程度之高。然而,这种严重同质化的新闻报道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早已成为各家媒体亟待解决的难题。解决之道固然很多,笔者感到,换位思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人有千面,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是人物新闻报道的关键。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声画结合的表现形式,使我们可以利用许多电视新闻特有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煤矿新闻的报道内容主要是安全、生产、效益三方面,要一个人成日成月成年地向读者介绍这些方面的实际工作和具体经验,这些报道还要对有关单位有所启发或有借鉴作用,无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笔者的深切感受是,写煤矿新闻写久了,往往就会陷入自己不爱写,写出来编辑不爱发,发出来读者也不爱看的怪圈。那么,怎样跳出这个怪圈,让读者觉得煤矿新闻可亲可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眼下,各媒体对社会新闻采访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从版面上看,“现场”、“直击”等报道特别受到读者青睐。因此,目击式、体验式等隐性采访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作为一种并不新颖的采访报道形式,隐性采访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扬长避短?采访过程中如何无限地接触到新闻事实?报道技巧上如何再现新闻现场?如何折射事实背后的深遂内涵?面对新挑战隐性采访故名思义,在采访中不暴露记者身份,而是以一名普通社会成员的视角参与、观察、感受,它突出的特点是目击第一现场,体验客观过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记者采访手段趋于电子化,伴随着网络记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