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华安 《初中生》2010,(7):32-35
【诊治目的】 有的作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的作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的作家“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见,好文章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来的,好语言更是要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才能得到。因此,我们应在修改作文、锤炼语言方面舍得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阅读积累就是对知识、经验、信息等的积聚和整合。要达到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是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的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正如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教学中说“举一反三”,而语言却需要“举三反一”,强调的是博览,讲究的是积累积淀.重视的是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5.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古代诗人在锤炼诗歌语言时留下很多美谈,有人为“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有人因“两句三年得”而“一吟泪双流”,务使为诗语言精炼传神。  相似文献   

6.
古人在谈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位现代作家也曾说过:“从唐诗学做人,从宋词学作诗”。从这些言辞中不难看出,古诗词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是多么重要。要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漫游祖国文学宝库,接触更多的古典文,反复诵读,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我们曾经笑话古人“死读书”,现在又看着自己的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窘态而茫然,这不正是因为学生读“破”的书卷太少的缘故吗?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很多内容健康、语言浅显的古诗,都适合学生学习、阅读和背诵。  相似文献   

7.
一、多读,读有所获“多读多背”是传统的教学经验之一。人们熟知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等都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精辟概括,说明了“读”的重要。新大纲强调了朗读和默读训练的重要性,“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多读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引读、同桌对读、评读、感情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方法,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反复…  相似文献   

8.
如何学习文言文?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汉语古诗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中学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中学古诗文的诵读训练呢?  相似文献   

10.
古人学习,大凡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之有精辟的论述。如苟子《劝学》中“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孙诛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凑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后人往往用反复“推敲”来展示古人对字词“血与泪”的锤炼。殊不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不仅蕴含了古人对字词的执着探求.也体现了他们在构思上、手法上的煞费苦心。其中的“逆挽”格尤其令人拍案叫绝。“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这首诗对秦始皇焚书的暴劣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谴责。首句用十分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名教师耍站在课堂上完成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不经过反复的磨砺,离开教师团队的研讨,没有专家的指点,将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明朝爱国将领于谦有一首著名诗作,题为《石灰吟》,诗文如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吟物诗,通过描写石灰的制作过程,表达了诗人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我们要学习古人的这种精神,歌颁这种高风亮节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4.
历来的文人学士,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王安石,“僧敲月下门”的贾岛,“林花着雨胭脂湿”的杜甫都是锤炼语言的大师。唐代文人卢廷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东晋学者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清代诗人袁枚“力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也都有力地证明了古人对锤炼语言的重视程度。好的语言不仅内涵丰富、意蕴深长,而且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容易引人入胜,赢得读者的青睐。要写出字宇珠玑、行行珠玉、赏心悦目的文章,首先就要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充实自己的语言金矿。那么怎样锤炼语言呢?一、开窗放入大江…  相似文献   

15.
锤炼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客观事物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我国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锤炼字句名言,对我们今天仍应有好的借鉴作用。怎样锤炼语言?本文试作例谈。一、锤炼语言要准确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我们必须反复研究,反复琢磨,才能反映恰当。如唐代诗人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人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朗读是一种传统的学习语言的方法。朗读无论是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还是在英语学习中均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人作诗文,特别讲究炼字,追求得一字而境界全出。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古人炼字的一面旗帜。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苏轼“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贾岛和韩愈之间的“推敲”,都是讲究炼字的最好写照。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都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8.
朗读教学的审美追求和心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教学则通过有声语言再创造文字语言中的艺术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思想内容,使学生获得语文课本中的诸多信息、知识,达到甘美的享受。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均可作这方面的佐证。为了让朗读教学在更高层次上审视和规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用心理学理论来认识、指导朗读教学,找…  相似文献   

19.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近代文学家巴金也曾说过,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我才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无论是古人遗训还是今人名言都在告诉我们,阅读是实现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那么,读什么,怎样有效地阅读就成了我们阅读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如何“读文悟道” 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昧,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才能达到读文悟道之境界。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