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地位和重要影响的诗人,他的这种地位和影响,是有赖于其诗歌艺术成就的,尤其是诗歌语言艺术成就。陶诗沿袭了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且进入更加纯熟的境地。这种特点,在其众多题材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自然简朴,最具代表性。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都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甜美、田园风光的怡人和田园生活的简朴,来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生命心境和超世脱俗的人生韵味的,诗歌语言真实而又深远。他超越世俗,不慕虚荣名利,善于在山水田园风光中咏怀言志,诗歌内容真实,感情淳朴真切,语言自然,显示出真实深远、自然成文的本色。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艺术特色,总的来说是可用“自然”二字概括。具体而言,我们从“真实”、“深远”和“灵活”三个方面分析讨论。首先是真实,主要是指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真实。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都是他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虚伪不夸张,往往给人原原本本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说,将生活融入诗歌之中。陶渊明诗中所表现出的这种生活的诗化,绝非有意而为,而是他内心深处回归自然,返回自然,真正与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结果。这于是就牵引出了“真”的另一个方面的含义,即感情的真率。陶渊明一生追求自然和本真,反对虚伪和造作,所...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文学创作内容丰富,以田园诗的成就最高。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表现隐逸的生活和思想,其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其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艺术美的追求来源于人对自然、自身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目的是找到自然和自身所存在的艺术真实加以表现。这种艺术真实有表现自然外在表象真实的现实主义;也有对自然、神话、事件进行理想化表现的理想主义;还有因对自然、神话、事件等外因的观照而激起的艺术家内心情感真实体现的表现主义。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时,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要求学生将一首歌的情感表达出来。歌唱情感的表现,首先要注意情感表现的真实性和美感性。世界著名歌唱家夏历亚宾指出:“什么叫美,各人的理解可以不同,但是什么叫做情感的真实性,是无可争辩的——没有两种情感的真实性。所以,对我来说,真实性是达到美的唯一途径。”所谓美感,就是歌唱者把歌曲的思想、情感运用歌声表达出来,情感越深,歌唱的美感就越强。1.歌唱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歌唱情感需要夸张,但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真实和情理。情感表现的真实性和美感性是歌唱艺术的生命,没有真情实感,就…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对于陶渊明的接受怀着一种褒贬共存的复杂感情。作为田园诗承继者的王维,一方面否定陶渊明避世的生存方式,走上了亦官亦隐的"朝隐"之路;另一方面在诗歌上,他却师宗陶渊明,喜欢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用其佛禅思想接受、融化陶渊明清腴、平淡、自然、闲适的田园诗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种褒贬共存式的复杂情感,使王维对陶渊明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一千多年来,我国的学者文人研究他的代不乏人。他的诗文甚至在国外也被人欣赏研究。陶渊明之所以被人推崇,这和他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和天才横溢的诗文有关。在中国,人格和艺术相统一,才有可能被人欣赏和推崇,而陶渊明是人格美和艺术美高度统一的。陶渊明人格的形成,和他独特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环境有关。陶渊明的思想是他自身体悟各种思想流派和人生经验相参照的结晶。陶渊明的本体论思想并不系统,而是从他的诗文中透现出来。陶渊明的诗是田园诗的典范,平和冲淡,真诚朴素。在平实的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农耕、友情等令人感动的眷念和热爱。尽管历史上不少人存在对他的误解和误读,但他的伟大人格和天才横溢的艺术功力超越于一切时代,同时也超越由误解和误读造成的屏障。  相似文献   

7.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其主要特点。从内容上,诗人注重表现心灵中的自然,使自我情感融与人类对自然的普遍情感;从艺术上,诗人运用对时间的艺术处理,达到净化自我情感,升华为艺术情感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范冬梅 《培训与研究》2007,24(12):21-22
只有能够真实反映客观现实或表现人类情感的作品才能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真,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致力追求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他力求传达出"生活的真实内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实人性的倾心描摹、真实社会的客观揭露,也是艺术上不事雕琢、崇尚自然之风的典范之作。这种真又是以美为客观对象,通过善的引导而最终实现的,是与美、善高度统一的真。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和而为一,士人的情感依托与审美取向合而为一,玄思与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并诗文的表达合而为一,人生、艺术及自然三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和而为一,士人的情感依托与审美取向合而为一,玄思与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并诗文的表达合而为一,人生、艺术及自然三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田园生活是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也因为其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本文就是基于陶渊明这一时期的田园生活,从思想、自然、社会、人生等四个方面,探讨其田园生活中所反映出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以其平淡自然质朴的风格开辟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对自然的追求和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可以说归隐将他推向了文学的殿堂,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动机也是后人迷惑、探求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舍弃来自不易的县令,而选择归隐呢?本文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为官中的自我矛盾和田园诗歌中一一探究。  相似文献   

13.
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法,本文从苏轼的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的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的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的蕴含。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厚重的儒道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底蕴深深地影响着陶渊明的思想和诗风,他能把心身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而在西方理性分析文化滋养下的华兹华斯却常常以充满情绪、累积经验与价值判断的“我”去观照自然。因此,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中,即使他在深情地呼唤“依恋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始情感时,也始终没有忘记和真正消除自我与自然的相对独立性。这便是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的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5.
孙向召 《天中学刊》2010,25(3):58-60
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曹氏父子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提出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他认为作家专才多,通才少.他论述了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在的作用,并对当时的文体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田园诗物我融合、情趣流注 ,独具魅力 ;陶渊明的人生 ,变现实时空为审美时空 ,使现实人生成为审美艺术化人生的典范。而其形成的原因除了历来论者大多认同的“质性自然”之说外 ,魏晋玄学对他思想、情感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叶敏 《双语学习》2007,(11M):213-213
陶渊明诗歌充满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自然与自由相关,他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渴望,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杨景玉 《考试周刊》2013,(56):32-32
陶渊明诗歌的魅力在于诗中自然流露的性情、内在的感情激发,他表达的是一片纯真,即心境的平和散淡、志趣的高雅不渝。所有这些都源于他对社会矛盾的深刻透视及他思想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深邃性。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人生理想境界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生活遭际,时代的黑暗有一定的关系,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对他的人生理想境界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崇尚自然的人生旨归,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虚极静的审美心胸使陶渊明达到了遗世独立,恬静自由,顺乎自然的“至人境界”,追求心境与物境融合的陶渊明在艺术上采用了“情景合一”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真实论是王充文学思想的基础。王充对真实的要求主要包括符合事实的描写、思想内容的真理性和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但王充又混淆科学真实与艺术真实,对文学创作产生过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