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礼崩乐溃,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为寻求治世良方,百家蜂起,著书立说.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学说,以应对动荡的时代,救民于水火之中.<墨子>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五个问题一、墨子是西鲁即今河南鲁山县人,而不是东鲁即所谓滕州人.所谓墨子里籍滕州说,没有历史文献支持,也没有出土文物支持,只在音韵训诂上打转转,不足为凭.二、毛泽东同志1939年2月关于墨子的通信,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研究传统文化特别是研究墨子的指南.三、墨行夏道,墨学不可能产生于周礼浓重的东鲁."儒墨同源"说只不过是早出世800年的<老子化胡经>而已.四、墨家学说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有很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学说,民族振兴的学说,也是强国的学说.五、"择务从事"是墨家学说的总纲.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代转型时期社会的种种问题,人们在进行当代新文化创建的过程中,日益关注古代先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尤其是百家争鸣时代各家富有启示性的思想,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研究先秦诸子的论著也不断涌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陈克守先生为我们贡献出他的新著《平民显学》。本书最突出的特征从书名即可看出,作者紧紧抓住墨学作为先秦时代唯一的平民学派的特征,对墨学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十论”的主体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作者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处处注意将墨学放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从而作出尽可能客观…  相似文献   

4.
1949年以后的学术界前所未有地同社会现实政治生活发生了相当紧密的联系。就墨学研究而言,正是由于这一点,造成了五十年来这一领域的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总的来说,前一阶段(1949年至1976年)可称为相对沉寂期,主要表现为墨学研究在学术观念、方法,直至研究对象方面由多样化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统化、由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向成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一域方向的变化;而后一阶段(1977年迄今)可称为全面爆发和深入开拓期,其情形则正好相反,由唯物史观的一统天下,变成为种种观念、方法的异形纷呈,研究对象日益广泛,研究工作日益深入,而且墨学研究亦一步步褪去其政治色彩,复归其较为单纯的学术面目。而这种看似相反的两个发展阶段,正好构筑了五十年来墨学研究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由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对于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作为一个爱国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中国学术由古代走向近现代的开拓者,对墨家学派的历史演变,地位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对墨学所蕴含的牺牲精神,互助精神,和平精神,崇利精神,宗教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实践精神作了系统的阐述,其墨学研究成果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关于墨学传统的总体论述并非很多、很透彻。本文就道德理想主义、实用理想、哲学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墨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观念、文化传统的缺失、文化传统的断续的关系,从而认为墨学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原崛起是振兴河南的宏伟发展战略,是需要破解很多难题,调动有效资源,持续推进的实践过程。谋划中原崛起,应放眼全国区域竞争格局,乃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形势,立足转型发展的历史阶段,顺应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坚持走"人才强省"之路。着力培育人力资本,是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的根本途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10.
在时局巨变、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墨学在近代开始了复兴的历程。与近代中国主体政治思潮发展的道路相对应,墨学复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坟阶段改革派和洋务派知识分子提出“西学源出墨子”说;第二阶段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人士寻求墨学与西学的会通,并倡导以墨学救世;第三阶段是五四思想家们尝试选择墨学作为构建新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点。墨学复兴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政治思想的近代化演变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高句丽人生活在东北长白山以及鸭绿江沿岸地区。公元前37年,北夫余(其当时的活动区域为今黑龙江省南部、吉林省北部地区)部族首领朱蒙(东明)率领族人南下,初定居于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后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从而建立高句丽国,势力范围已达到长白山西南麓。在这期间曾多次朝贡,所以在文化上一直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囊括在这种影响之中。从文化范畴的服饰文化学的角度,通过中原地区在首服及发式、体服、饰品等三个方面来探寻中原服饰对于高句丽服饰的影响。虽属管中窥豹,但已足见中原文化对于高句丽文化影响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和主干,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整体协调功能与凝聚功能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思想核心,其中最重要的儒、墨、道、法、名五家,在地望归属关系上都属于或犀连于中原地区.本文就是从这个浅近的意义上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原之根,并分辨了在这个问题上的某些歧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在此大背景下河南农村教育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依据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发展农村教育重要性,以及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农村教育发展优势。提出了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战略。各级领导要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增加经费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资源培育。  相似文献   

15.
中原特色民俗体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瑰宝,社会各界应广泛关注其未来的发展。结合中原地区产业经济的特点,对中原地区特色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将为民俗体育文化如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冲击下被改变的传统生存环境,如何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被保护与传承,发挥其功能与存在的历史意义,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寻求新的路径,使得中原特色民俗体育得以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从三方面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即从联系发展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实践来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马恩的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原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的论述,提出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合理的对策,保证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协调的发展的前提下,尽快实现中原经济区总体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南下中原是契丹辽朝统治前期的根本国策之一。辽太祖灵活机动地推行远交近攻策略,辽太宗尝试了混一天下的理想,辽世宗则试图继续前辈的一贯政策,这是长期以来草原地带向农耕地带作向心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反映;辽穆宗根据形势的变化,将南下中原调整为草原本位政策。在中原政策问题上,契丹统治阶层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成为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化之源,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原文化对外交流,展示文化强省魅力,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9.
郑州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目标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崛起看郑州,看郑州,要看郑州的六个力,即: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郑州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发展潜力都显示出,郑州市有能力担当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领头羊、排头兵的重任.影响郑州市未来中心地位的两大要素为:一是要营造最优的投资软环境;二是必须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最强的制造业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整合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出一个特色鲜明、文化深厚、可游性强的区域性旅游圈,对中原城市群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中原城市群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该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