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产业转移中两广地方政府合作现状、困境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两广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设计对策,以期推进两广区域间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间税收合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博弈论方法,通过分析地方政府间税收合作关系形成的内在机制,指出了税收合作的基本前提条件,并进一步构建了地方政府间税收合作进化稳定策略模型,论证了政府间的税收合作符合博弈进化稳定策略,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相互学习、适应、调整,税收合作必然会向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最终建立起合作的完善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来求解经济发展水平相同和不同情形下地区间税收竞争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同时使用2005-2021年282个市的面板数据,从总税收实际税负、增值税实际税负和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三个角度出发,采用准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税收竞争反应函数进行估计,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维度研究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形式。研究发现,相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地方政府参与税收竞争的优势策略差异;在实证分析中控制了共同冲击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和本地税收政策对空间关联地区实际税负变化的滞后性反应时,不同税种的税收竞争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地区之间的税收竞争博弈产生的精炼均衡结果为趋同化税收竞争形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则越可能呈现出差异化税收竞争形式;总税收和增值税的税收竞争反应系数符号为负,表明总税收实际税负和增值税实际税负在地区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呈差异化税收竞争形式,而企业所得税竞争反应系数为正,表明地区间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存在正相关关系,呈趋同化税收竞争形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价格的竞争转化为品牌的竞争,是否拥有具竞争力的品牌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关键.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品牌竞争中的竞争行为,构建了品牌竞争的博弈模型,提出了企业品牌竞争的博弈策略.  相似文献   

5.
由于晋升博弈的零和性质,使得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官员对有利于区域整合和合作的努力激励不足,对无益于区际整合和合作的努力激励过度,区域合作空间很小。加强皖江城市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合作,需要改变现行官员考核和晋升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干部离任责任追查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逐渐淡化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主导作用;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跨行政区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由于当前北部湾经济区所辖的南宁等四市行政组织和管理体制仍然沿用原来的管理体制,给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带来了诸如产业趋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消极竞争行为的存在,给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政府治理,构建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来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于区际产业转移对相关企业、迁入区域、迁出区域的竞争力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因而,作为理性经济人,面对区际产业转移之趋势,相关企业、迁入地政府、迁出地政府三者间不可避免地会展开博弈活动。尽管因信息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博弈过程往往很难确保自身的合理性与效率性;但总体而言,博弈的结果仍有可能导致策略与行为的优化,进而有助于实现共赢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与进步。然而,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各民族、各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是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并逐渐拉大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对于造成这一差距的自然条件、历史原因、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学术界已有诸多论述,我们无意重复。这里,我们试图将各民族、各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放在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背景中加以探讨,使这一分析更具实际意义,以便于寻求缩小发展差距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自分权化改革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以后,伴随着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财政实体而来的是地方政府间的广泛竞争。以西方学界关于地方政府竞争作为参照,以近十年来的学术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地方政府竞争的初始条件、地方政府竞争的诱因和形式、地方政府竞争的效应,以及地方政府竞争秩序的治理四个维度探讨地方政府竞争的中国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具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初始条件,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诱因主要是经济利益和政治晋升博弈,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形式是制度竞争和政策竞争。地方政府竞争的效应具有双重性,如何克服地方政府竞争的消极效应,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梳理文献,把握有关国内学术界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现状,并寻找进一步研究的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困境,文章将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思想结合起来研究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并试图找到一个规避这些问题的理论——协和性理论。同时以其为支撑归纳出了把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协调到协和式竞争模式,从而实现地方政府效益最优化和秩序良性化,并分别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论证该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每一个地方政府就是一个“经济人”,会以追求本地区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鉴于此,应尽快放弃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以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衡量地方政府业绩的主要标准,而是以群众满意度、绿色GDP、生态GDP以及人与环境是否和谐发展为考量,这也是地方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等方面不可避免产生竞争。文章通过对高校竞争核心问题和竞争要素的分析,提出政府应准确解析、科学评价、正确指导,并采取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伴随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及以经济绩效为考核标准的官员晋升机制,地方政府间展开了以财政支出为主要途径的标尺竞争。这种竞争和财政分权体制结合在一起,共同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了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激励模式所引致的政府竞争行为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但是,这种政府竞争行为也造成了经济社会的不平衡状态。因此,我们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在不打压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前提下,制定新的激励模式以引导我国地方政府由功能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式"的分权体制下,转移支付成为绝大部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也成为上级政府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利用2002—2007年的县级数据,对我国义务教育地方投入的差异进行了评述,并对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差异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对于地方义务教...  相似文献   

16.
区位选择是一种资源的投入过程,对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信息甄别。由于投资的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渐进可获性,区位决策是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行为。论述了厂商在竞争环境下的区位决策优化问题,利用实物期权的方法,采用二人博弈的模型分析了两家实力均衡的厂商在进行同一区位的竞争时可能采取的策略,得出协同开发是最优策略的结论。提出了协同开发导致了产业集群这一终极经济效果,实现了区位开发的效率最大化,并指出期权博弈方法运用于集群效应的阐释是合理的。从而,为产业集群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大量关于吸引FDI的税收竞争,但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对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基本沿用国家之间竞争的模型,没有引入地方竞争的特殊激励。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形式及其原因,然后通过建立一个考虑地方政府特殊激励的税收竞争理论模型,以此对我国地方政府参与税收竞争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地方政府的过度税收减免是一种双输的政策,惟一获利的只是外国资本;中央政府应采取干预措施限制和消除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是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更深层次激励。  相似文献   

18.
跨国公司投资产业集群的产量竞争优势,在于其较低的边际成本和东道国缺乏需求弹性的市场结构。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对外开放度越高,其消费者所获得的福利也就越多。对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集群市场竞争进行博弈分析,提出促进我国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经历了20多年时间,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代,中国长期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造成了的效率优先强化的观念,这种过度的市场性取向已经严重地导致了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失衡,损害了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这给正在试行阶段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础上,运用Rubinstein(1982)的轮流出价博弈模型研究了地方政府社会保障中的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目标差异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为了自身利润最大化会尽可能多地排放污染物减少生产成本,增加了政府的监管难度。但政府作为社会利益代表者及政策制定者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引导企业朝生态环保方向发展。本文通过静态博弈模型和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认为政府在环境规制中引入媒体监督和对违规企业加大罚款力度很重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