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罗星明三易备遗①序《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杜子春注::“《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合《周易》为三代之书。《连山》首良.夏用之;《归裁》首...  相似文献   

2.
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合于科学精神的字典,它以形声之书兼备训诂,明造字之始,稽形义之合,开创了具有汉民族风格的文献语言学,对后世语言学影响至巨。《说文》问世不久,汉代注释家即将它跟《尔雅》、《方言》一起奉为文字训诂方面的权威性著作,不断称引以诠释经史,整理古籍。比如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郑康成注《三礼》,就曾直接引用《说文》,应劭的《风俗通义》也间引其书。魏晋以  相似文献   

3.
李洋 《老年教育》2022,(4):12-13
<正>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元赵孟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历代前贤对“书画同法”都做了形象的阐述。正因如此,这也成为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重要因素。黄宾虹先生更以切身经验提倡画者多研习书法:“中国画诀在书诀,不观古人所论书法不能明,不考金石文字无以知造字之源流,即不知书画之用笔。笔法练习,画之先务。”  相似文献   

4.
先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文字: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5.
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在印求法十七年后返回长安,带回三藏要文657部.玄奘受命居弘法寺译经,历时三年.汇集后,唐太宗亲自为之撰序,即《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圣教序》后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成文,历时二十四年,刻成碑文.此碑文拓本,即是流传至今的书法名帖.  相似文献   

6.
汉代向来被书法界、美学界称之为我国书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自西汉后期以来,我国文字的发展在字体上已经彻底走完了其演变和完善的艰苦历程,篆、隶、真、行、草各体均已齐备。书法家可以在没有字体反复多变的困扰之下,进行书写本身的研究与创造。现存的大量碑刻、简帛巳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创造不但在当时是辉煌的,而且对晋、唐、宋、明乃至今天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清代学者康有为在其书学名著《广艺舟双楫》中,设有《本汉》之篇,言:“汉人极讲书法,……降逮后汉,好书尤盛。……至灵帝好书,开鸿都之观,善书之人鳞集。万流仰风,争工笔扎”,“书至汉末,盖极盛矣,其朴质高韵,新意异态,诡形殊制,熔一炉而铸之,故自绝于后世。”并提出后世书学者必须遵循汉代之楷模。但仍有很多学者对汉代书法艺术的评价不够公允。如祝嘉在《书学史》中写道:“高祖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秦代挟书之襟,至惠帝而始除;故文化之发展,自让东汉,而书学亦不能与东汉比盛。”同样,在其他人的论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将汉代的书法成就归结于东汉,或言西汉不如东汉。其实,东汉的书法成就并非东汉人的独创,它是在西汉200年间无数书法家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的长河中,苏东坡是我国文坛雄视百代的文学、艺术泰斗。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俱臻其妙,可谓当朝领衔人士。他的书法兼工楷、行、草,是“宋四家”的巨匠,被后人誉为“书圣”、“书仙”。他起落不逢的遭际,傲岸不羁的性格,博大精深的学问,给作品烙上苍劲遒健、沉着痛快的“尚意”之风,雄逸之气。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自明代董其昌始,世称“苏书第一”,“天下第三行书”。  相似文献   

8.
一“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这是北宋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对“韵”的美学理论功能演进的一段精辟叙述。范氏生存年代较早,概括其前代、近代的理论实践较今人自有便利之处。而且就现存文献记载来考察,他的看法也是中肯的。东汉蔡邕《琴赋》有句:“繁弦既抑,雅韵乃扬”,曹植《白鹤赋》云:“聆雅琴之清韵”,都是用“韵”标示琴音之美。联系稍后的嵇康《琴赋》:“改韵易调,奇弄乃发”和南朝刘勰《文心雕  相似文献   

9.
各个艺术门类均以对天地万物的感识为发端,简单的以"书画同源"来解释中国绘画与书法关系并非唯一方法。书画艺术的形成都与中国汉字的产生、演变息息相关,因此,书画关系谓之"书画同流"更为准确、更有意义;而且,画在先,书为后。二者既"同流",便有相似的表现手法与表意功能,所以,画作中常辅以书法;但二者毕竟各自为类,书早已从画中脱颖而出,在书作中绝无画功参与。此乃书画关系"二而一""一而二"也。  相似文献   

10.
正《戏成呈司谏台坐帖》,为翰牍九帖之九,乃米芾追述壮岁长沙之事。《书法大辞典》称为《岳麓诗帖》,吴其贞《书画记》称为《戏成帖》,《书法鉴赏大辞典》称为《戏成呈司谏台坐诗札》,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呈司谏台坐诗》。1106年,米芾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担任书画学博士,荣宠优渥的仕宦生涯使他结交到一些中央层级的官员,陈瓘或许就是其中一位。陈瓘时任司谏官职。米芾在诗中提及30年前于长沙浸泡泉水之事,对比今日因病困顿之况,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书法因其强烈的个性特色被誉为"大千体","大千体"受清末民初碑学书法实践的深刻影响。碑学书法的意趣与大千情性契合。张大千接受碑学书法的影响当在拜师曾熙、李瑞清以后。其拜师曾熙、李瑞清学习书法,动因较复杂,且时间均在1919年。张大千研习碑学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直接取法曾李二师阶段;遍临"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阶段;由博及专,以《瘗鹤铭》、《石门铭》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千体"阶段。  相似文献   

12.
李辉 《文教资料》2011,(36):48-49
《史记》三家注大量征引典籍,以解《史记》,然其引文颇有脱漏讹误之处,标点本《史记》在标注引文时亦存在一些标点问题,今仅以《孔子世家》为例,试着指出其中问题并稍作考辩。《史记》三家注采摭典籍、旁征博引,据程金造《史记管窥》所述“三家所引之书,合之可千有余种,若除其重复,尚可得五百种上下。”引文数量如此浩繁,加之古籍流传的复杂性,其文字脱漏讹误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3.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2):F0003-F0003
孙熙春,男,祖籍河北,1971年2月生于沈阳,现任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主讲汉魏六朝文学史、汉史传文学、楹联艺术、书法等课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协理事。学习工作之余,醉心于书法篆刻。1979年起,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在《沈阳日报》、《辽宁日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中国书画》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其名字及传略入录《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以及西泠印社编撰的《中国印学年鉴》;发表《篆刻絮语》、《诗与画的融通之始——浅论六朝题画诗》等与书画相关的论文数篇。  相似文献   

14.
梁斌研究五十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来的梁斌生平史料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新世纪剧社时期、“文革”时期、晚年的一些史料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和丰富。梁斌文艺思想研究,从文学创作逐渐向绘画、书法领域拓展。梁斌书画艺术展及书画研讨会的举办以及《梁斌书画论》、《生命之光——梁斌书画艺术研究》两部论著的出版把梁斌的书画研究推向了新的层面,对梁斌的定位也由革命家、文学家向人民艺术家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同西洋的雕塑、油画一样,中国书法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书法即文字的书写艺术,原为中国所独有,以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说以苍颉造字时起,书法艺术就诞生了。唐时张怀瑾《书断》卷上《古文》记载:苍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可见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记录语言符号——汉字的同时,也赋予这种符号以宝贵的美学价值。历代书家给我们留下了甲骨文、金  相似文献   

16.
泰皇应是伏羲。秦始皇帝君臣廷议判定“泰皇最贵”的依据应可有三:首画八卦,为《周易古经》的原创者,上古诸多发明均取意于《周易古经》,与伏羲直接相关;教民结绳织网,捕鱼猎兽,成为渔祖猎宗;始画八卦,造书契,用刻画记事取代结绳之政,由此产生上古帝王文籍。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东方苍龙。以伏羲居首位的三皇五帝上古史体系,始决于公元前221年秦咸阳宫廷议,定谳于公元78年东汉白虎观会议。唐代司马贞增补《三皇本纪》,使《史记》“三皇五帝”上古史体系臻于完整。  相似文献   

17.
<正>李洪智197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含书法)专业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启功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学会会员。书法师从秦永龙教授,长于楷、行、草等体。一直从事草书概论、草书技法、文字学、书法教学法等科目的教学工作。在《中国书法》、《书法丛刊》、《书画世界》、《书法赏评》等专业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家有很多论述都涉及"书外功"。如唐张怀瓘《书议》:"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明王绂《书画传习录》:"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简经纶《书法漫谈》:"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综观历代书法名家,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  相似文献   

19.
丛书:汇刊群书而成一书者曰丛书,亦称丛刊或丛刻。唐陆龟蒙撰《笠泽丛书》,其自序云:‘丛书者,丛脞之书也;丛脞,犹细碎也。’始著丛书之目。宋王楙之亦有《野客丛书》弧扼以蟆贰ⅰ兑翱汀?皆一家著作,非汇刊群书也。宋俞鼎孙与其兄经同集《石林燕语辨》、《演繁露》、《嫩真子》、《考古编》、《扪虱新语》上下集,《莹雪丛书》等九种为《儒学警悟》,实为丛书之祖。明有《百川学海》、《汉魏丛书》、《津逮秘书》等。清时汇刊者尤多。  相似文献   

20.
关于金石学家朱复戡先生的生年,有三种说法。一、1899年生。见西泠印社1986年出版的《西泠印社社员印集》;二、1900年生。见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朱复戡金石书画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朱复戡篆印墨迹》和北京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朱复戡补秦刻石》;三、1902年生。见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与画》杂志1996年第5期、侯学书《朱复戡的篆刻》和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上述《朱复戡金石书画选》、《朱复戡篆印墨迹》、《朱复戡补秦刻石》三本著作的作者简介都有这样的文字:“23岁时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