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田野考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湖南新化孟公村传统尚武风气进行了实地研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个案,找出共性,为民间武术在农村村落中的开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研究认为,传统尚武风气对村落民风形成具有较大影响;民间武术是20世纪70、80年代传统尚武风气沿袭的主要载体;传统尚武风气具有习俗性、稳定性、变异性特点;造成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农村生产方式改善、村民观念与感觉变化、民间武术文化发展滞后、政府行为介入力度减弱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运用田野考察、文献资料查阅等研究方法,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对传统尚武活动进行了实地研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个案,找出共性,为民间武术活动在农村开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研究认为,在有着尚武传统的村落,其尚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当地村民喜爱的武术拳种为载体,这些武术拳种对村落民风的形成具有较深影响,这些村落传统尚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虽各具有地域特色,但在形式上基本上大同小异,它们的开展为这些村落社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它们的开展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环境给它们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尚武崇德蕴涵的东方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旨在弘扬东方体育文化,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东方文化,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献资料法和解释学的方法,通过家族尚武传统对毛泽东个性、思想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尚武是毛泽东个人性格中一个根本的特征并在每个转折关头都能看到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崇德尚武弘扬传统中国武术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清 《中华武术》2005,(4):36-37
(一)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从武术发展的历史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术理论中包含着浓厚的古典哲学思想。我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气”之说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理论等,均是武术理沦的重要依据。“气”被视为武术养生的哩论基点;“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拘和谐统一,成为武术运动追求的一大境界;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对中国民族的崇文与尚武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论述,对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倡武"与民族的"尚武"进行了区分,指出这两种武是分道殊途的,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极端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太文弱,太缺乏攻击的勇气和精神,因此而不得不过分依赖武术。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思潮时期的尚武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复兴思潮是近代中国一段重要历史史实。振兴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这股思潮最终的落脚点。由于民族的根性、文化的认同,武术作为“尚武教育”的基本内容被推到民族复兴行动的历史前沿。这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通过深入挖掘与推广承载了深厚民族文化精神的武术,用以抵御新一轮“文化霸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40-60年代,体育作为新生事物从西方传入,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心理,那就是"尚武"。"尚武"思潮的兴起,动摇了传统的"重文轻武"文化观,并日益发展,形成为一种爱国主义的思潮。在民族危机严重时,"尚武"起到了警醒国民、聚合民力、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新时期,更成为我国奥运体育精神之源,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审视:尚武思想的历程和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武思想有着历史基础 ,它在我们社会发展历程中表现为振兴民族精神 ,推动社会进步。探究尚武思想之源和表现 ,旨在为当代中国的体育教育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且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植养,并不断吸取营养与为它所融合,之后形成自身独特的魅力。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文章通过上中国知网、翻阅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并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我国目前如何在新时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中华大地上保持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持久旺盛的生机,同时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现其永恒的魅力与风采。研究结论认为:要通过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须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下体现的深刻内涵与本质,同时要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媒介与手段,实现传播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re is often a perceived conflict between practising martial arts and the academic study of martial arts. Those who practise it do not need to know the history of martial arts, and those who study it do not need the physical practice to inform their researc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ractitioners will improve their practice by study, in particular, they will gain a demystified sense of the origins of martial arts.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s the result of the East Asian reaction to Western imperialism and modernity. Moreover, this category developed in direct respons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sports into Asia. Critical to this modern creation was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s of martial arts, where before there were scattered and disparate schools. Styles suggested greater national unity and cultural coherence than schools, thus aiding the building of modern nation stat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相似文献   

12.
为理顺武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确立与“大武术观”相适应的广义武术概念,首先剖析了狭义的“体育武术”概念存在的问题,在回顾武术的体育化进程的基础上,剖析了“坚持武术属于体育范畴”的几个典型观点分别存在的问题,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武术内容都属于体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或是将来,体育都不能涵盖整个武术。基于以上讨论,遵循形式逻辑界定概念的原则,提出广义武术的概念:武术是源于中国的围绕技击而拓展的徒手或持械的人体运动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武术套路也呈竞技化发展趋向。由于武术特殊的文化底蕴,当前的这种武术套路竞技化发展对武术的推广有利又有弊。文章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其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了辨证的分析,以为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幼儿园开展武术教育活动的意义及优势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幼儿园开展武术教育活动应从培养小朋友对武术的兴趣入手,强化习武动机,教育活动的内容安排要切合实际。教法要生动灵活多样,旨在为武术训练的科学化、少儿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武术运动中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武术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人体艺术,武术的各种表现手段无不以其优美的形态、别具一格的韵律和浓烈的东方神韵展示其艺术美和形式美,而其实战亦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技击美。  相似文献   

16.
17.
高校大学生武术价值观对武术教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面对社会文化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如何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武术,极大发挥其价值,是摆在我们每个武术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多种影响因素中价值观作为决定人类行为的心理基础,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本文旨在探讨何种武术价值观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研究,进而促进大学武术课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提出了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借助传统武术文化来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和谐良性发展;武术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增添了一份活力;在现代武术教学中加大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渗透与创新,具有多重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在全球背景下对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进行文化解读,不但有助于提高对其概念的理解,而且更能提高我们对两者的认识,传统武术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武术文化,而现代武术则是在西方体育文化影响下,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竞技性体育文化。对两者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