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教育》2011,(12):19-19
上学的路上,家长帮孩子背书包的现象司空见惯。家长背书包并非因为书包太重,而是为了“爱”孩子。在生活当中,家长如此“爱”孩子的事情远不止这一件。  相似文献   

2.
徐光 《家庭教育》2009,(5):29-29
经常听一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对什么都不激动,穿衣服,买名牌,不激动;穿鞋,买名牌,不激动;馋了,上饭店撮一顿,也不激动,要啥就给买啥还不感到快乐和满足,孩子为什么变得如此麻木?怎么才能让孩子激动、知足,并感到幸福呢?”  相似文献   

3.
《家教指南》2008,(6):33
一要让孩子走路回家。离开家人一整天,孩子见到家人往往会有“撒娇”的表现.小班的孩子尤其如此。家长在接到孩子时,可以给孩子温暖的拥抱以示爱意,但如果离家不是很远,家长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走路回家的体力了,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也是给孩子“已经长大”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4.
领导检查作文,对作文中有个别字未改出而“委婉”批评;家长看孩子的作文因一个错别字未改出而说老师不认真,如此种种,将一个巨大的“改”字压在了语文老师的身上。“改”成了衡量一个老师工作态度的尺度了。“文章不厌百回改”,这句话没错,但这是对习作者本人而言,如果用在老师给学生  相似文献   

5.
盛晓阳 《父母必读》2010,(11):54-55
“孩子脸上长有白斑”“他经常说肚子疼”“他怎么吃都不胖”……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心,家长忐忑不安地问医生:“要不要给孩子查查蛔虫?”确实.我们小时候可是要定期吃驱虫药的.现在怎么好像没有这一项了?  相似文献   

6.
王志璐  冶岚 《宁夏教育》2007,(7):148-148
对于零用钱,目前,家长有以下多种认识:有人认为现在经济发展了,他们整天忙于工作,忙于事业,为生活奔波,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是为了方便孩子,也不用大题小做,尽管“孩子有吃有穿、学习用品家长全权包揽,零花钱就是随便零花”,但孩子要零花钱时,他们更会说上一句话“不要乱花钱。”;也有人认为零花钱是家长给的,家长应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幼儿教师工作中,常常听到孩子向家长告状:“他打我。”“他骂我。”“他不和我玩,还抢我的小手帕。”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讲明道理,教育他待人谦让随和,与小朋友搞好关系;有的家长则是无表示,不敢去正视这一问题;有的家长把孩子的不计较和谦让责怪为无能,甚至对孩子教唆说:“他打你,你不能打他吗”孩子在园受欺侮,家长应怎样正确对待呢我认为,首先,年轻父母对这种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在园打闹、吵嘴是一个普遍现象。你看,刚刚还在吵吵打打的小朋友,眨眼之间又会高高兴兴地玩到一起。原因很简单,幼儿游戏…  相似文献   

8.
很多家长都向我反映,送孩子进幼儿园是名副其实的“艰难之旅”。“小鸟”不想飞出窝,磨磨蹭蹭,哭哭啼啼,死活不动,家长哄吓并施,连拽带拉好容易把孩子弄进幼儿园大门,交到老师手里,孩子还拉着家长的手不放。于是老师家长联合行动,又费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请进教室。孩子在窗内哭声不止,家长在窗外簌簌掉泪,那情景真如生离死别,凄凄惨惨戚戚,每天都上演一遍。送孩子入园为什么如此艰难?家长大都把责任推给孩子:“这孩子脾气太坏”,“太娇气”,“天生爱哭”,“比别人认生”。也有怪幼儿园的:“我们孩子看见那个老师就…  相似文献   

9.
慰群 《早期教育》2001,(22):31-31
小胖墩阳阳到了幼儿园大班,常常喊身体不舒服,家长带他到医院一检查,吓得目瞪口呆。阳阳小小年纪,竟然血脂高,血压偏高,还患上了脂肪肝。医生对阳阳的饮食作了了解.原来孩子嗜吃洋快餐。医生摇头说:“孩子肥胖,主要原因当然是饮食结构不合理,但与你们平时的纵容、宠爱也有很大关系。”说着,医生拿出一份资料给家长看。《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最近发展了一篇对麦当劳、肯德基售出食品的营养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0.
吴莉莉 《山东教育》2002,(36):34-34
如今,很多幼儿园在孩子放寒暑假时,会根据孩子一学期的表现,评选“好孩子”“乖宝宝”等荣誉称号,并给孩子颁发一些象征性的小礼物、纪念品。奖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他们对此是爱不释手,但是一些家长对此却褒贬不一。我曾亲身经历这样一件事,一位家长在拿到幼儿园发给孩子的奖品:一幅价值1元左右的小墨镜时,大发感慨:“这样的奖品有什么意义?别把我孩子的眼睛给弄毁了。”说完,将奖品扔到了一旁。孩子是连哭带闹,家长则苦心劝说:“宝宝,别哭,妈妈给你买一幅好墨镜,一定比它更漂亮……。”看到这一幕,我很是气…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到位了,就会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唱响德育教育的“同一首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教育,有意无意的陷入教育误区。譬如好哭好闹是小孩子的天性,孩子一耍赖,家长就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就吓唬孩子:“再哭,再哭喊医生来打针”。孩子知道打针的滋味,不敢再哭闹了。但是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埋下了“怕医生怕打针”的病根。春天来了,学校为了预防传染病,决定对幼儿注射脑膜炎、腮腺炎疫苗。为了更好的配合医生打针,幼儿园老师鼓励儿童:“打针不疼,比比看谁最勇敢”。孩子有心病,就不相信老师的话,结果医生还没有开始打针,教室就哭成了一片。  相似文献   

12.
在儿科门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领着三、四岁或者五、六岁的孩子,以“瘦”为主诉,要求医生“给全面检查检查”。检查后,当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没什么毛病”时,家长总要带着疑惑的神情追问:“没什么毛病,为什么这样瘦呢?”孩子长得胖与瘦,与他们的体质、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3日,当祁县中学一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和祁县中学14位教师子女都被随机分配到了初一不同班级时,激动地说:“原本还要托关系给孩子找个好班好老师,没想到分班如此公平,现在不管孩子分到哪个班都很满意。”这是今年晋中市教育局实行均衡编班“新六条”规定后一位普通家长道出的心声。  相似文献   

14.
群言     
从“一声叹息”到“满腔热情”的转变,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机遇和发展前景,学生和家长千万别看轻了职业教育这条成才路。 “3年前,拿到一纸中专录取通知书,我的孩子一声叹息;3年后,每次回家,孩子总是一脸兴奋地说,妈妈,一想到自己将来可以造飞机就特别激动,读中职校,同样可以有精彩的未来.”一位职校生母亲的话语让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如此感叹。  相似文献   

15.
常听一些家长朋友诉苦:“您说,如今的家长怎么这样难呢?”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本来当家长就不是一件轻松事,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给当家长的确实又增加了许多困难。所以,现代父母得练点真功夫,提高自身的素养。那么,您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素养呢?首先是品德素养。有这样一个五口之家:祖母、父亲、母亲和两个孩子。这一家人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祖母是退休教师,退休了也闲不住,每天组织院里的孩子们学习、娱乐;父亲是技术工人,乐于助人,把全院各户修理电器的任务“承包”下来;母亲是医生,义务做起了大院的“保健医生”。两个孩子呢?在…  相似文献   

16.
故事:青春期门诊部的护士正在给一名患者登记:“小伙子,多大了?”妈妈在一旁赶快说:“不是小伙子,是姑娘!”护士仔细一看,一身休闲装,短短的头发,举止粗犷,除了眉宇间露出一丝女性的妩媚,全身上下基本上是男性化的打扮。护士连忙向患者道歉:“对不起,实在没看仔细。”孩子双眼一垂,双唇紧闭,仿佛不愿再说话。家长脸上露出了无奈:“总是爱这么打扮,给买裙子和鲜艳的衣服都不愿意穿。”护士急忙宽慰家长说:“没关系的,慢慢长大了就好了。”姑娘被医生引进诊室,她向医生表示想同医生单独交谈,而不愿意家长作陪。于是,医…  相似文献   

17.
王有鹏 《班主任》2009,(11):58-58
开学第三天,上课期间,九年级某班的六名男生被班主任"请"到办公室,班主任逐一要求他们说出家长的电话号码,之后,班主任又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外,让他们一字排开站在走廊里。然后,班主任逐一给家长打电话,请家长把孩子领回家,让孩子在家“反省”,接受家长的“教育”。这六名男生到底犯了什么严重的错误,以致受到如此惩罚?仔细一听,原来是班主任“有言在先”!  相似文献   

18.
家长可不可以“打孩子”?“打孩子”是有益还是有害?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家长、教育家、思想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少反对家长打孩子的观点。但是,“打孩子”却像一个痼疾,久久未能在中国家庭中绝迹。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认真地探讨一番。家长打孩子由来已久自古以来,有的人公开主张家长可以“打孩子”。不仅中国古人主张打孩子,就是外国人也是如此。比如,在  相似文献   

19.
昨天,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他请我拿笔记下他的地址或电子信箱———请我把他孩子的“操行评语”寄(发)给他。我问为什么,他说他孩子不肯给他看,所以……我拒绝了他的“请求”,我告诉他,我的“操行评语”不只是写给家长看的,首先是写给孩子看的,孩子看过之后才让家长看。那位家长很不理解。放下电话,我对这位家长又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是啊,以前我也发现过这样的问题:开学时,学生上交“家长反馈意见”时,成绩好的学生积极爽快地交了,上面有让孩子和老师看了都爽心的话;而成绩差的学生不是因为没有让家长签名而磨磨蹭蹭…  相似文献   

20.
我想没有人会反对这句话:不论做什么事,有目标才能有动力。但家长们会说:“我天天跟孩子说必须出人头地!我的目标意识够强的了。”而老师们则会说:“我连期末考多少分数都给规定出来了,这目标还不明确吗?我的目标意识可谓强矣!”如此目标教育,在我看来是有问题的。这里讲的目标是家长和教师强加于孩子的“期望”,而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向往”。家长“望子成龙”的目标往往失之太远,而教师布置的考分指标又失之太近,孩子恰恰缺乏中期目标。家长设置的目标多数是一种“身份期待”(让孩子做“人上人”),孩子社会经验少,对此不会有多大兴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