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泰国(暹罗),教育为佛教所垄断,寺院是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教育就是用来保存宗教传统的,因而世俗教育必然依附于佛教教育。近代以来,泰国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泰国佛教世俗化的趋向亦在加快,其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泰国的世俗教育逐渐脱离佛教教育并逐渐普及;教育日趋世俗化、现代化,成为泰国教育发展的主流。另一方面,佛教教育在保持传统同时,也处在缓慢变革中。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的发展交相辉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较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英国都铎时期大学教育的世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大学教育在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发生了显著的世俗化改变:世俗王权取代教会成为大学的管辖者,世俗子弟成为大学学生的主体,世俗文化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人文主义思潮的浸润,宗教改革的推动,国家需求的导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大学教育世俗化的影响是积极的,它带来了大学制度的变革,顺应并引导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勃兴。  相似文献   

3.
马尔科姆·爱克斯作为美国黑人的著名领袖之一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早期阶段的马尔科姆·爱克斯仅仅是伊斯兰民族组织的一位宗教领袖。宗教主导着他的思想,而宗教性质的传教活动也是马尔科姆·爱克斯的主要活动形式。进入六十年代,随着经历的增加和形势的变化,马尔科姆·爱克斯思想日渐成熟,对伊斯兰民族组织的"不参与政治"政策感到不满,开始出现世俗化倾向。此时的马尔科姆·爱克斯将愈来愈多的精力用于关注黑人的世俗政治问题,并开始参与世俗事务。在马尔科姆·爱克斯脱离伊斯兰民族组织后,这种世俗化倾向迅速强化。1964年6月非裔美国人统一组织的成立标志着马尔科姆·爱克斯作为黑人领袖的世俗化过程最终完成。马尔科姆·爱克斯在其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不仅思想完全世俗化,而且行动也主要集中在世俗政治领域,正因为如此,他最终成为20世纪具有开阔视野和长远目标的最伟大的美国黑人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4.
马丁·路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对"因信称义"作出了新的宗教解释,并在宣传其宗教观点的同时强调阅读《圣经》的重要性,从而大力推行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加速了教育的世俗化,世俗化的教育打破了罗马教会的教育垄断权,致使教育权力转移到世俗国家手中,教育的世俗化以及教育权力的转移是西欧现代早期国家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儒家伦理是世俗伦理,它与世俗的结合或者它的世俗化进程有着合乎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自身特点的机制,这一机制是由政治、教育、民间信仰等共同组成的。传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不是儒家理想的实现,这其中有着儒家伦理思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包含着对自身否定的因素。传统儒家伦理世俗化对我们当代的道德建设能够提供一些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佛教经典的世俗化,是唐宋敦煌世俗佛教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特点之一。因此成为认识和研究敦煌世俗怫教十分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唐宋敦煌佛教经典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典范围的宽泛化;2.价值功用的世俗化;3.传播手段的大众化。以上三点,形成了敦煌世俗佛教经典及其使用和流行的特殊体系。之所以说它特殊,是由于它大大突破了正统佛教的经典范围、使用目的和传播方式;促使佛教经典进一步贴近人生,进一步面向世俗,进一步靠拢社会;冲出了佛教经典超脱世俗的藩篱,赋予佛教经典新的活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小说家专注于重建世俗世界,着力表现凡夫俗子的生活,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的原生状态,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所不同,他们的作品因此被称为“新写实小说”。重视世俗生活的描写,重视世俗化语言的叙写,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际,自中唐以来的世俗化浪潮日渐高涨。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处于上升期的庶族地主阶级逐渐将其追求世俗享乐的审美趣味带入文坛,而官学、私学教育的发展则进一步为文学的普及化、平民化创造了条件。佛道世俗化的布道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市民文艺的繁荣局面。一个适应各个阶层需要的市井文化圈渐次形成,有力推动了唐代贵族文学向宋代平民文学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但由于其初等教育受教会控制而发展迟缓,这影响了之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因而一些人士开始要求改革教育,要求国家控制教育,这样,英国开始了教育世俗化的历程.但由于其根深蒂固的宗教影响,世俗化历程也就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主要有萌芽阶段,建立时期,最终完成时期,大致经历了一百余年.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大学成立之初,宗教建制是共灵魂.19世纪末,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大学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诠释《圣经》,开始了大学宗教建制的方法世俗化.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上帝的皈依不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是追求内心上的永恒.大学的宗教建制也从方法的世俗化发展到观念上的世俗化.至此,美国大学从宗教化走到了世俗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及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巨大影响。本文拟就此二者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型封建农业文化 ,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 ,推崇德治 ,提倡教化 ,形成了“重教”的传统 ,并由此积淀成中国独特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第一个特点是轻神性重世俗。从孔子开始 ,中国教育就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 ,强调教育的世俗功能。在教育观上 ,他强调“反求诸己”、“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相似文献   

13.
现在来讨论审美心理的流变和文化的变迁问题,我想到的是文学的世俗化与文人心态的世俗化。的确,我们好像大梦醒来,睁眼面对世界时,忽然发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已今非昔比。我们已进入一个文化的世俗化时代,世俗文化的大潮正在无情地吞食着精英文化的大片家园:一方面是世俗文化不可阻挡地扩张,一方面是精英文化无可奈何地失落。作为文化重要因子的文学,同样无法躲避这种文化异变,世俗文学正如卡拉OK一样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世俗文学当然不等于庸俗文学。“世俗”本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或曰大众习俗。所谓世俗文学本指的是那种以反映大众习俗、普遍市井生活情趣为主旨的、以满足大众消遣、娱乐为目的、不刻意追求高雅艺术形式的文学。在文学史上,世俗文学大概可名之为“江湖文学”,与贵族文学、“庙堂文学”是很有些对立的。因此,无论过去和现在,世俗文学的社会价值都不应低估和一概抹杀。  相似文献   

14.
纵观《参寥子诗集》,其中有许多诗歌在题材和艺术表现上都带有明显的世俗情感,诗歌题材的世俗化倾向表现在怀友、感伤、议政之作三方面;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世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温暖的艺术境界和颜色字的运用两方面。道潜作为一位僧人,具有世俗情感,除了社会因素外,还与其自身的尘缘有关。  相似文献   

15.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豪放的诗风、旷达的性格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在某种意义上,"苏轼"成为了"旷达"的代名词.但在大多数人看来,"旷达"往往是出世的,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与超脱,但笔者认为,苏轼之旷达实际上并不与世俗生活相抵触,反而以世俗生活为根基,苏轼的旷达是一种"世俗化"了的旷达.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世俗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崧 《比较教育研究》2002,23(11):25-29,43
本文尝试对教育世俗化的概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从民族国家与教育制度世俗化的关系入手来看教育世俗化发生的机制和性质.作者认为,教育世俗化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制度的世俗化,它是从教育的国家化开始的,但它并不意味着教育的非宗教化,而是要确立一个在宗教上保持中立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代以来的政治神学有两个出发点:近代世俗化进程和面向未来的意识,世俗化就是赋予原来的宗教概念世俗的意义,它表现为面向未来的世俗改革进步运动,世俗社会革命的精神同时也就是未来意识,即“希望”。政治神学的这两个出发点,就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未来”这一概念的功能可以为对社会现状进行庇评提供杠杆。  相似文献   

18.
当新时期文学以其迅猛而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到了1987年前后的时候,敏锐的读者便会觉察到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大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倾向:这就是文学日益走向了世俗化。许多作家似乎都对自己的审美意识作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调整,从以往注重表现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层面转向芸芸众生的世俗生存的层面,“世俗”之实日益取代“理想”之境,“本真生存”也一天天地替代着“幻想浪漫”。这种世俗化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一些被人称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作品。这种小说的“新”正在于它的作家是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全力反映人们的世俗生存,抒发人们的世俗情感,展示他们的世俗精神境界的。  相似文献   

19.
世俗化是鲁迅《故事新编》对历史文本重写的独特处理方式,也是他透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鲁迅将那些具有文化原点意义、被历代典籍不断复写而神圣化了的神话、历史人物,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剥离出来,放逐到世俗的语境中进行勾勒;在这一过程中,世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成为神圣们"降落人间"的重要"着陆点",世俗场景中的"围观"成为他们"降落"后时时面临的尴尬处境,这些都顺理成章地成为鲁迅重写历史的着力点,并由此实现对传统文化精英及历史原典的层层阻击,从而还原被遮蔽的历史本相。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它的世俗化.在诗歌和散曲的世俗化中,民歌是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从形式上影响了二者的体式和语言,更从内蕴上使其具有了一种“世俗之趣”.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俗”的回归过程,而是映射出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大背景下,雅、俗两种文化由传统的“俗为雅用”、“化俗为雅”开始转向平等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