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权力的档案与档案的权力 陆阳在《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5期撰文,就权力与档案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档案学研究中的新课题进行了研究.对权力如何构建档案,档案如何体现权力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档案所有权的保护与限制 杨立人在《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档案所有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受到《民法》和《档案法》等规范的保护,但是当它与公共利益相冲突时,便受到《档案法》等规范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论档案学共同体的责任 陈祖芬在《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档案学共同体是进行档案学科学研究,拥有档案学范式的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学术发展需要讨论和争鸣。为促进档案学术交流,提升档案学术论文质量,《档案学通讯》杂志社邀请2012级档案学专业部分硕士研究生对《档案学通讯》2013年第1期的文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本文对这些评论文章进行概括和分类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对评论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一些在档案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共性的成功经验,并找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对于提升档案学术论文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完善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路径探索——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盖宏伟在《档案学通讯》2011年第3期撰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我国在实施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作者认为,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一种监督制度、一种执法制度、一种管理制度的创新,其关键点就是要解决好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责任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京档案》2009,(4):42-42
如何即时采取措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决定了档案机构能否为人类文化和记忆的留存尽到应有的责任。杨安莲在2009第一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对国外档案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做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新上海档案》2006,(12):26-27
王景高在2006年第4期《档案学通讯》上发表的《试论我国档案的厄运》(续一)一文中介绍了这三次劫难。一次是所谓“八千麻袋事件”,一次是甲骨档案散失,一次是“敦煌石室遗书之劫”。  相似文献   

8.
宗培岭在《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2期发表的《档案学理论与理论研究批评》中对我国档案学理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评析。作认为:我国档案学理论虽不够成熟,但在借鉴与自身研究的基础上有了一套档案学理论体系,为发展我国档案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较档案学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更为重视,但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理论热点多,但研究深度不够.甚至热而无果.至今尚未形成一枝独放的、为国际档案界广泛认可的中国档案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一顷接2008年第5期《档案学通讯》,读到了《再谈文件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兼与姜龙飞先生探讨》(以下简称《再谈》)一文。说实话,这场讨论的缘起虽然在我,但又读到这样一篇《再谈》,多少还是感到了一点意外。因为我对这个话题实在没觉得还有再讨论下去的必要,也没觉得还有可讨论的空间。事实上,孙观清先生及其合作者在他们的《再谈》中虽然作出了与  相似文献   

10.
《档案与建设》2006,(10):1-1
[本刊讯]9月13日,中外档案期刊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研讨会开幕时,上海市档案局局长吴辰致欢迎词,副局长仓大放主持会议。来自国际档案理事会、国际档案理事会《逗号》杂志编委会、瑞典马尔默市档案馆、俄罗斯联邦档案署外事处、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图书馆,和中国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学会、上海市档案局馆以及《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历史档案》、《民国档案》、《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档案春秋》等杂志社的档案期刊工作者和档案学者代表出席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章作是献信息的直接责任,用献计量学和献统计学的方法对章的作进行统计和分析,能够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档案期刊最早发刊于1951年,随着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全国正式公开出版(具有国家统一刊号)的档案期刊已有近三十种。如果加上各级档案行政机关编发的内部出版物,全国档案期刊上百种。布拉德福献分散定律指出,任何一学科的绝大部分专业献都集中于少数的相应专业期刊内,即具有献集中的规律。在国内出版的所有档案期刊中,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档案学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和由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档案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论部门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罗军、李琨在《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所谓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集、加工本单位档案馆(室)所藏的“经济户口”信用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13.
围绕“档案文化的界定与传播——以档案期刊为例”这一主题.第十八次全国部分档案期刊研讨会于4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家及各省市档案局、馆,档案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主办的24家档案期刊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他们是:《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历史档案》、《档案学通讯》、《北京档案》、《天津档案》、《档案天地》、《山西档案》、《兰台世界》、《黑龙江档案》、《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档案与建设》、《安徽档案》、《山东档案》、《浙江档案》、《档案时空》、《湖北档案》、《档案管理》、《广东档案》、《云南档案》、《四川档案》、《陕西档案》、《档案》。  相似文献   

14.
《上海档案》2007,(5):31-31
徐绍敏、沈骆萍在2007年第2期《档案学通讯》发表《档案信息资源法制建设评价》一文中指出:目前在档案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新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导致立法空白。首先,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企业纷  相似文献   

15.
对话·2014     
正2014年8月6日至9日,由《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中国档案》杂志社和《档案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档案职业发展论坛"在昆明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中国档案见证新中国档案事业》、《新时期对档案职业的要求与挑战》等三个学术报告,并就档案的"法制与标准"、"职业状况"、"职业责任与风采"、"数字化生存"和"资源建设"等五个专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而"对话"则是贯穿论坛始终的  相似文献   

16.
小鱼 《中国档案》2005,(6):69-69
2005年开始以来,包括《中国档案》杂志在内的档案刊物接连刊发了关于研究“档案学研究”方面的文章,例如,2005年第2期的《中国档案》即刊发了署名管先海的《走出档案学研究的误区》的文章。综观这些文章,对当前档案学研究比较多的指责是:档案学研究脱离实际,既没有涉及当前档案工作的实际,又缺乏实际工作者的参与认同,处于自说自话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孙观清在<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5期撰文,从档案工作者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一个国家公务员、一个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论述了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依据.作者认为,把档案人员从档案中得到的大量真实的、客观的、能体现事物真相的信息提供给社会,让社会去分析、评判,这是社会现实的要求,这是档案工作人员社会责任重心转移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京档案》2007,(4):42-42
刘璐在《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一期上撰文指出,对非数字化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前进行鉴定,首先是为了保证数字化后的数字档案内容信息的“质量”,使这  相似文献   

19.
档案利用社会模式产生及发展的条件 吴剑梅在《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6期发表的《档案利用社会模式产生和发展的探讨》中指出:档案利用社会模式产生及发展的条件,分为“必要争件”和“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上海档案》2007,(9):31-31
马仁杰、李珍在《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自古以来,"史档不分家"。在档案概念未出现之前,档案的角色其实就是历史工作者眼中的史料(历史文献、文书资料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逐渐区分开来,但这并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固有联系。明末清初,"档案"一词开始出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人们对其实质和范围的认识并不清晰,其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