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诗学批评普通推重杜甫。其论评极富特色,表现为:从对杜甫及其诗作总体上的大力推崇到把杜甫偶像化、神化,由对杜甫思想及其诗内涵的肯定到一定程度上出现穿凿、曲解杜诗的批评取向,从用“诗史”称扬杜诗到“诗史”意义的多样化,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走过了其繁复的过程,呈现出多维的视野。这为后世更辩证深入地研究杜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冯至是20世纪40年代新诗人中受杜甫影响最大、对杜甫精神领会最深的诗人之一。冯至从杜甫那里继承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继承了把内在生命和外在宇宙对接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继承了在诗歌创作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并进行了现代化转换,是杜甫千年之后难得的知音。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研究杜甫的学者不胜枚举,为杜甫立传的学者也是数不胜数。仅建国以后,就有冯至的《杜甫传》、萧涤非的《杜甫研究》、傅庚生的《杜甫散绎》、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贻掀的《杜甫评传》等。在前人著述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另辟蹊径,在杜甫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是学者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莫砺锋的《杜甫评传》,恰恰从全新的角度对杜甫的经历、诗歌及思想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为杜甫研究带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杜甫与严武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难下定论。今从牡甫的“赠严诗”中得知:杜、严二人关系密切.友情深笃。其交往历程分为发展期、蜜月期、转折期和怀念期四个时期。他们的关系、情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同属“房党”,学上是诗友,生活上严武对杜甫关照有加。探讨杜甫与严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研究诗人晚年的思想、创作、生活与行踪,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杜甫。  相似文献   

5.
佛教思想是杜甫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的劝善、博爱与儒家的仁民爱物在杜甫思想中达到一种互补和融合,特别是在晚年,成为杜甫重要的思想资源,丰富了杜甫的儒学精神。本文试从作品入手,对杜甫的思想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杜甫笔下所塑造的劳动妇女形象、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从体裁、抒情方式、艺术结构等方面,具体论证了杜甫劳动妇女诗的思想、艺术特点,并从劳动妇女诗发生、发展的角度,揭示出杜甫这类诗歌所起的承前启后、创始拓新的重要作用,从而使我们对它有较全面的、深刻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盛唐绝句大多以情韵取胜,以思致见长。而杜甫以其独特的胆识、卓越的才能,从内容和艺术上改变了盛唐绝句的面貌。本文拟从杜甫绝句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杜甫绝句艺术拓新的实际内容和实际意义,阐明杜甫在唐代绝句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进行探索,以期在新的层面上揭示和把握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本质。文章从杜甫诗歌的民俗文化构成原因、原始崇拜、创作题材及其艺术表现,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其中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陆游作为南宋最伟大的诗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李白、杜甫的影响,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他是对李白和杜甫的继承和模仿。笔者认为陆游对李白、杜甫都不是简单的继承,他们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丁若镛在朝鲜被誉为"杜甫还生"的作家,他深受杜甫的影响,在创作思想、意境和手法上深入借鉴并融合个人风格以及实学思想。本文将从丁若镛与杜甫的生活经历进行比较,分析丁若镛学习杜甫诗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从丁若镛"三吏三别"的作品中分析其与杜甫诗歌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立秋后题》是杜甫辞去司功参军之职后所作的一首诗,它是杜甫人生的一大转机的重要标志。从此之后,杜甫的诗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杜甫长安时期的政治活动,并从写自己(抒写自己的怀抱,描写自己的困顿,感伤自已的不幸)和写社会(感慨时代的危机,讽刺朝政的腐朽,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两个方面论述了杜甫长安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而说明杜甫在政治失意、生活困顿中,在艰辛、悲苦的挣扎中,逐步开始面对现实,从写自己到写社会,创作出第一批现实主义诗篇,为登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写诗1400余首,他在长江三峡地区两年多的时间里创作诗歌480首,在艺术质量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鲜于煌教授的新作《诗圣杜甫三峡诗新论》对杜甫的三峡诗歌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对如何全面认识杜甫及其诗歌创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伟大诗人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712—770)一生分六个时期:一、读书漫游时期;二、固守长安时期;三、从陷贼、脱险到为官、弃官时期;四、客蜀郡、居梓州时期;五、移居夔州时期;六、飘泊湖北湖南时期。无稹在杜甫墓志中高度评价了他在诗史上的地位,韩愈论诗歌则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相似文献   

15.
彳亍 《现代语文》2004,(12):6-6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在公元712年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族,自幼便接受了儒家思想和诗学传统的双重影响杜甫从小就好学,7岁时已能吟诗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10年以上的漫游、先是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在漫游中,他结识了不少当时的名流,和诗人高适、李白都结下了终生的友谊,也开阔了眼界。  相似文献   

16.
(上课,师生互相问好)师:同学们,在河南巩县有一座山,因为三座山峰并列,宛如笔架,名为笔架山。唐朝的时候,从这里走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杜甫43岁时,爆发了一场为时8年之久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的大灾难,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与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也赢得了“诗圣”的桂冠。公元759年的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  相似文献   

17.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到十二月,杜甫举家从秦州出发跋涉至成都,以纪行为主线,创作了两组共二十四首五言纪行诗。这两组纪行诗记录了杜甫避乱谋生之际的见闻感受,表现内容丰富,多角度、多层次真实的再现了陇蜀道的险恶山水,旖旎风光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流露出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在死亡恐惧支配下客死他乡而怀念亲友的生命情感。组诗也蕴含着杜甫报国无门与光阴虚度的苦楚。与杜甫其它诗歌相比,陇蜀道纪行组诗表达方式更具新意,情感抒发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8.
杜甫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话现象。杜甫将对话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并灵活地应用到诗歌的各种体裁之中。若从对话在诗歌中表现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完整的对话(即它具备对话的各个要素)和不完整的对话(或对话主体缺席,或对话信息省略,姑称之为“对话性”)。对话及对话性在杜甫诗歌中的创造性应用,不仅大大增强了杜甫叙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情感的蕴藉性和复杂性,而且还传递和体现着杜甫独特的“诗史”思维和浓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大量诗作开了我国新诗的一派风气,而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是一位杜甫研究的专家。作为早期研究杜甫不多的专家之一,冯至的杜甫研究以其客观、深邃、在当时乃至现在的古代学研究领域还是有其积极的借鉴作用的。本就试图对冯至先生的杜甫研究作一个较为完整、详细的研究,为现在的冯至研究作某种程度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诗词阅读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无论是在理解填空、诗词阅读,还是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诗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也不断出现在中考试卷上,杜甫诗歌作为备考重点,深深攫住人们的视线。如何把握答题要点,该从何处入手分析杜甫诗歌,则成了中考复习时,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挖掘杜甫诗歌的思想境界,为学生深入理解初中阶段所学的杜甫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