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野仙踪>写温如玉,一如<金瓶梅>写西门庆,都不是简单化的,而各自都成功地塑造了有丰富内涵的人物,写出了自己对生命及其意义的理解.那就是如西门庆那样无节制地追求财色,追求感官的刺激与享受,实际是一种自杀式的生活态度,是暴发户心态使然;又如温如玉虽嗜欲极大,陷溺甚深,受害多多,但只要幡然悔悟,迷途知返,就总能回到人生的坦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绿野仙踪>写温如玉,是<金瓶梅>写西门庆阐释生命与人生意义的一个必要的补笔.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间,创作了收集在《呐喊》、《彷徨》里的小说.他那些史诗式的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及“五四”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他那些作品所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他那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光辉.“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开始了新文学创作.一九一八年五月,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小说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一针见血的揭露,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和礼教的弊端”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人鲁迅和郭沫若几乎在相同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都写过一些历史小说。鲁迅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历时十三年,先后写了八篇历史小说,名曰:《故事新编》。这些作品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自选集·自序》)。鲁迅对历史题材,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为了突出其针砭现实、讽刺世俗的意义,鲁迅还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引入历史题材,并称它为“油滑之处”(同上)。这些鲜明的特点构成了鲁迅的历史小说前后一致的、新颖独创的艺术风格。郭沫若从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三六年,同样经过十三年的时间,先后写了九篇历史小说,后收在《沫若文集》第五卷中。他曾经说过:“关于秦前后的一些历史人物,我倒  相似文献   

4.
宋末刘辰翁在南宋倪思《班马异同》基础上撰著的《班马异同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较早接触到人物形象问题的一部著作,它从赏鉴角度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史记》塑造人物的一些经验和“决窍”,如传记文学写人不仅要写“功状”,还要写出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写人必须绘声绘色,婉曲尽情,写出人的“意态”;写人还要突入人的灵魂,洞见人的肺腑,写出人的“心事”,等等。这对于后世作家和文学理论家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人物形象。写戏,就得写人,写人就要写出性格,塑造出能打动人心,揭示人物心灵的各式各样的人。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禹,在《雷雨》、《北京人》、《日出》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鲁待萍、繁漪、陈  相似文献   

6.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①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7.
<正>"说"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教师吃饭的本领。只要是教师,就必须上课,上课就要说。教师不是作家,写不是刚性任务,但却是教师发展和成长的必由之路。只要你在事业上有更高追求,就离不开写作的助力。但现实中,教师的说和写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按说和写的性质组合来看,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会说不善写;二是会写不善说;三是不会说、不会写;四是既会说又能写。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能说会写,或不会说、不会  相似文献   

8.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和曹聚仁开始交往是1933年5月7日.曹聚仁聆听鲁迅演讲,是在鲁迅刚到上海定居不久的1927年12月21日.曹聚仁第一次面见鲁迅的时间应是在1930年.曹聚仁和鲁迅的书信来往则还可以追溯到1931年.鲁迅和曹聚仁的交往,主要是在曹聚仁任群众图书公司编辑,主编<涛声>和编辑<太白>、<芒种>期间.他们的交往也是围绕这些杂志的工作而开展的,鲁迅对这三种杂志都是持支持态度的.鲁迅与曹聚仁不论从思想意识,或是志趣爱好,都有一定的距离和异同,然而他们彼此的交往能不断发展,就是鲁迅坚持取大节而略小节的交友之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最关注和着力“研究”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立人”,即唤醒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加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对中国人的“研究”,从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入手,着力寻求“立人”的系统机制与内在机制,为重建民族自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在关于中国人的诸多思考中,积淀了自己的“人学”思想,上升到了文化哲学的高度。综观鲁迅一生,他对中国人的“研究”是全面、深刻的。从客观存在的形态看,潜心学过医的鲁迅的心屏上,映现出了这样三种类型的中国人:病态型、常态型和超常型。相应地形成了中国人的三种人生图景,它们常常混融在一起,既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写作文,往往出现写法雷同的现象,尤其是写人物,总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词。如何才能教学生写好人物呢?那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写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任务。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因为只有写熟悉的人你才能对他的性格特征、外貌、习惯、品质等有所了解。这样你才会有东西可写,也才会写好。写人,可以侧重写人物的外部表现,即写他在做些什么,或者有哪些动人事迹。也可侧重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内心变化,和随之产生的喜、怒。写他在一件事面前,在与别人交往中哀、乐之情,也可以交错地写人的外部表现和…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对贾府内男女间的性爱生活作了多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虽直白但有节制,既忠实于生活,又尽心于艺术,不但很好地服务于塑造鲜活人物形象的需要,而且更具有展示作品题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她不顽固守旧,不肯受传统教条的束缚,但和具有进步思想的人也不能相提并论。在她种种悖逆表现的背后,实际上包藏了一颗极端利己主义的野心。因此,我们不能对她的种种表现大加赞赏,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进步人物,她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与封建统治者不同的另一类“大凶大恶”的人物,她的塑造有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研究“文革”文学专著之一章,侧重剖解“文革”文学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指出它们饱含“文革”精神实质,是利用“群”而否定“人”、制造“神”的怪圈在文艺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小 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纵观初中语文教材 ,小说人物形象众多。这些人物就象生活中实际存在着的活生生的人一样 ,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声音、笑貌、言谈举止、风度气质和思想感情。这些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极富有典型性 ,并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为这些形象都不是单一的、静止的 ,而是复杂的 ,多变的。这些小说就是在变化中塑造着人物形象 ,让人们在变化中更好地体味文学创作的魅力一、在人物面临情况的变化中塑造人物有些复杂的人物形象其思想性格是在自身…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散文《无常》中曾说到,乡间“下等人”所喜爱的“无常”(“无常戏”的主角)有这么一个重要的性格特点,即“理而情”。值得注意的是,这来自民间露天戏剧舞台上的“无常”戏似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信息:“无常”的这一性格倒与艺术的禀性暗合。我们认为,鲁迅、茅盾的农村题材创作就充分体现出了这样一个道是“无  相似文献   

16.
《不存在的骑士》作品中的阿季卢尔福和古尔杜鲁是卡尔维诺塑造的两个具有非常意义的人物形象。前者作为一个精神和意志的存在,其活着的过程就是为自我正名、追寻“自我”的过程;后者是一个和不存在的骑士相对应的人,虽有其物质实体,但却缺少自我意志、自我观念,实际上是“一个活着但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人”。从存在主义角度,阐释作品的人物,揭示了人被异化和由“非人”转变为人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才能与幸福     
<正>马克思说,人的价值蕴藏在才能里。价值是才能的皈依,才能是实现价值的本领。人拥有了能实现价值的才能,当然是幸福的。这样的人自信而从容,大气而洒脱。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有"拿得起"的东西,有竞争制胜的筹码,有立足社会并行之久远的才能。王小平说:"每个人手里都掌握着使自己伟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伟大,主要在于改变能力。"(出发:与智慧同行:192)才能与幸福虽然关系至密,但并不等于幸福。这  相似文献   

18.
朱秀玲 《阅读》2013,(4):22-23
写人记事,离不开人物语言的描写,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生动的语言,可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塑造了一个猥琐、贪婪、世故、狡黠、令人不齿的“豆腐西施”形象.事实上,“豆腐西施”形象包含了丰富的社会阶层因素,她出身乡镇平民,经济窘迫,饱受艰难时势的折磨,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无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样的阶层因素使她在心理上怨毒扭曲、言行上泼辣放肆,喜好占有他人财物,既欺辱排挤比自己更卑微的弱者,又敌视嘲讽生活优于自己的城市居民,由旧时的小家碧玉沦为面目可憎的泼辣老妇.通过塑造这一形象,鲁迅先生生动再现了乡村社会解体、风俗败坏的现实,显露了其乡土写作风格的犀利透彻与真实深刻.  相似文献   

20.
一、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素材选材是写作的基础,选材成功,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老舍先生说:“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他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把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体验和感受写下来,贮进自己的“素材库”,这样,做作文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但是,总有同学感慨自己“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太单调乏味,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进入素材库。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便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写作材料。妈妈的唠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