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张家山汉简中官吏犯罪与处罚的研究,可以发现汉初官吏犯罪分为职务犯罪和自身犯罪,汉初涉及官吏的法律规定有几个特点:首先,汉初对官吏犯罪有从重处罚的倾向;其次,汉初涉及官吏的律文大多沿袭于秦;再次,涉及官吏的规定数量很多,说明汉初政府对官吏的管理十分严格。汉初对官吏的某些犯罪施行从重处罚的理念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对于某些涉及职务犯罪的行为,可以借鉴汉初的做法,加重处罚力度以形成威慑。  相似文献   

2.
唐朝前后期在对官吏的行政处罚上出现了明显变化。经济制裁——罚俸手段开始适用于官吏职务犯罪,特别是对一般的行政过失行为。这些变化说明立法者对官吏失职行为性质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开始区分行政处分与刑事处分的界限,以及罪与非罪的界限。对官吏失职行为的惩罚手段的变化,是唐代对古代法律制度的调整与补充,对后代的政治与法律制度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最早可上溯到汉朝,规定每工作五天休假一天。《汉律》一书中即有“五日一休”的记载,当时称休假为“休沐”。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改为十日一休,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最高统治者已开始用法律形式规范司法官吏的职务行为,对他们在司法活动中的渎职或枉法等职务犯罪行为加以严厉惩治。文章分析了当时司法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应的制裁。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对唐律的影响,从而展现秦、汉、唐律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挪用公款是犯罪较多的一类犯罪,我国刑法中规定了三种类型的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罪是从贪污罪或职务犯罪中分离出的一个独立罪名。本罪是特殊主体,实施了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既有结果犯也有行为犯。  相似文献   

6.
<正>一、我国自古就有对官吏职务犯罪严厉惩治的记载职务犯罪是指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其职务相关的各种犯罪。它是国家建立后,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玩忽职守,破坏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妨碍国家机关职能有效的充分发挥,致使国家和民众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我国古代法律中官吏的职务犯罪,主要是指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等。上古时期有鲧因  相似文献   

7.
田振洪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57-58,64
秦汉时期,最高统治者已开始用法律形式规范司法官吏的职务行为,对他们在司法活动中的渎职或枉法等职务犯罪行为加以严厉惩治。本文试图分析当时司法职务犯罪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应的制裁。同时进一步分析对唐律的影响.从而展现秦、汉、唐律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校职务犯罪屡屡出现,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预防高校职务犯罪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新校区的大量涌现,更加剧了这一工作的复杂性。新校区职务犯罪不仅具备高校职务犯罪的一般特征,还以其特殊的管理模式和发展阶段而具备特殊性。本文拟就新校区运行过程中职务犯罪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新校区运行中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的节假日制度,始于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汉律》称:官员每过五日休一沐。”谓之“五日休”在休假之时,按朝廷要求,大小官吏一律须沐浴更衣,因此“五日休”又叫“休沐”。  相似文献   

10.
对职务犯罪致罪因素进行分析,是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举措。职务犯罪的致罪因素包括主体因素、动机因素、目标因素、机会因素四个决定性因素和其他一些非决定性因素。各致罪因素在促使职务犯罪发生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它们有机结合而形成一定的职务犯罪原因结构时,便可促使职务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一种非赢利性、非政府、自愿自治的正规化民间公益组织,在现代社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于NGO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经济犯罪该如何加以规制的问题,理论界存在诸多不同意见,实践中的规制方法也很不一致。章对国内外各种理论观点和具体法律条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对完善NGO工作人员职务型经济犯罪规制方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职务侵占罪主体是贪污罪主体以外的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物的人,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有职务上的便利。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从事公务、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侵占本单位财物的行为,应认定为贪污罪。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共财物时,应当分别定罪,数罪并罚。公司控制人以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应根据刑法的具体规定准确定性量刑。  相似文献   

13.
NGO是一种非赢利性、非政府、自愿自治的正规化民间公益组织,在现代社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是,对于NGO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经济犯罪该如何加以规制的问题,刑法理论界和实践中都有着诸多不同意见和具体法律规制方法。全文通过一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认为国内外传统刑法学理论与具体法律文本总共存在着NGO话语缺失、方法陈旧和传统研究的前见性三大缺陷.提出将来应当建立起独立的NGO工作人员职务型经济犯罪刑法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玩忽职守罪主体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玩忽职守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关于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的判断,刑法理论界存在着公务论与身份论的论争。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的变革,界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应仅以身份论,而应以其是否从事国家机关的公务活动来衡量,并认为国家机关以合同、协议等形式聘用的临时人员从事执法活动时,若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应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适用法律。有关立法、司法实践基本采纳的是以公务论为依据来认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  相似文献   

15.
在打击职务犯罪过程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现行的职务犯罪立法存在着贪污罪构成标准过高、渎职罪成立条件过严、贿赂罪法网设置过松及死刑作用之夸大、资格刑功能之错位、罚金刑地位之缺失等宽严失调的现象,故必须从立法降低贪污罪的构成标准、放宽渎职罪的成立条件、严密贿赂罪的法网设置及废止死刑、改造资格刑、增设罚金刑等。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中防止职务犯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文献建设可能滋生职务犯罪苗头的问题的思考,分析图书馆文献采购的类型和原则,论述了实行招标采购、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机制等预防职务犯罪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论高等院校职务犯罪及其防控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在法律上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高校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的职务犯罪呈增长趋势。高等院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突发性、严重性和危害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警觉和关注。因此,在当前加深对高等院校职务犯罪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高校腐败犯罪的体制和体系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从《史记·秦本纪》之秦何以立,到《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关联叙事,可以察见司马迁以秦孝公"商鞅变法"为秦从僻处戎狄到居中原雄主的转折,也是秦始皇能因六世庇荫、一统天下的关键。秦的致霸,赖之法;秦的崩解,亦缘于法。亦即肯定法的治效,反对法的苛察,大抵为"法"的双面刃特质。借由对秦缪公事迹的详述、与由余论治的对话,反讽徒赖法家治国的秦、与承接秦制的汉。由此考察出司马迁建构秦史的意图及寓托。  相似文献   

19.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法自然是一种法律文化现象,其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阐述。西汉时期,董仲舒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法自然加以综合论证,最终使其由学术理论走向了法律实践。在汉代法自然主要表现为司法上的“秋冬行刑”司法时令说、则“天”理狱及“灾异赦宥”制度等。法自然自汉代形成之后,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法律圭臬而加以继承,一直延用到清末法律现代化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