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佳人 《世界文化》2001,(3):36-37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撰写的&;lt;西行漫记&;gt;占有重要的一页,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向国外披露中国工农红军状况的外国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曾经有一位外国传教士在红军中生活了18个月并跟随红军长征,比斯诺还要早一年向国外披露中国工农红军状况,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瑞士籍的传教士薄复礼.……  相似文献   

2.
强渡嘉陵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王定国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年和贺龙同志诞辰100周年,本刊特发表老红军战士王定国撰写的《强渡嘉陵江》和《贺龙长征在四川》两文,以资纪念。红军长征中的嘉陵江渡江战役,是红四方面军积极配合和迎接红一...  相似文献   

3.
弹指一挥间,80多年过去了.红军长征的硝烟已经消退在20世纪30年代苍茫的时空中,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瞻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令人热血沸腾,仿佛穿越到了那遥远的年代. 现今,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前,一支支头戴红军帽,身穿红军服的队伍,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听红色故事、留红色记忆……一幕幕动人场面在这里再现."重走长征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活动启动以来,在鹤庆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从中央博士服务团到云南省各厅(局)、省内各州(市)和大理州级各部门,已有上万名党员、干部先后前来参加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于"七一"前夕特推出《红星照耀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珍藏展》。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艰苦卓绝、雄伟壮丽的史诗。红军战士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长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雪山过草地,挖野菜,吃树皮啃草根,1936  相似文献   

5.
暴动迷惑和殃及的许多哥萨克、居民,米哈伊尔·肖谘霍夫本人都是认识的。他也十分了解那些加入红军部队的人。巴兹基村的哥萨克、第十二顿河军团的少尉、乔治十字勋章获得者哈尔兰皮·瓦西里耶维奇·叶尔马科夫(1891—1927)是个颇有意思的人。肖洛霍夫不止一次说过,叶尔马科夫曾给他讲过许多关于自己、关于日耳曼战争、关于维约申斯克暴动的详情。叶尔马科夫的祖父1811年从土耳其战争中回来时,带回了一个俘获的土耳其女人。尽管父母反对,他还是跟她结了婚。哈尔兰皮的父亲,瓦西里·叶尔马科夫是这一婚姻的头生子。他长得像母亲:皮肤黝黑,  相似文献   

6.
遵义市(红花岗区)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以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经遵义时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而蜚声全球。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红军长征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具体内容和有效载体.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历史已经表明.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瞻仰、观光和考  相似文献   

7.
遵义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征文化是遵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纵横10余个省,翻越过无数大山,渡过无数江河,开过许多重要会议,进行过无数次的战斗,但最具重要性、纪念性、代表性的地方应属遵义。  相似文献   

8.
1971年秋,老年斯诺在瑞士家中回忆往事:1936年他到保安采访了毛泽东,写下了轰动世界的《Red Star Over China)):1939年他访问延安,会见了毛泽东:1960年他第一次访问新中国,与毛泽东坦率交谈:1970年他与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并进行了他们的最后一次长谈。尼克松访华在即,斯诺渴望有所作为,但已病入膏肓。毛泽东派来了中国医疗队。斯诺逝世的第3天,尼克松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相似文献   

9.
飞机开火车     
魏华 《滇中文化》2006,(3):31-31
在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天,敌人的骑兵部队突然向某车站发起攻击。该站有红军的一列平板车厢,上面用绳索固定着一架架银白色的飞机,正等待火车头来牵引。当时,红军守护人员很少,阻止不住数倍敌人的猛烈进攻,而火车头又迟迟未到。  相似文献   

10.
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巴中地处川陕苏区腹心地带,红四方面军以巴中红军为主体。本文重点从情报信息支援、牵制掩护接应、战斗资源补给和物资后勤保障四个方面,试析巴中红军对长征胜利的作用和贡献,以期为研究这段辉煌的历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瑾 《华夏文化》2000,(4):58-59
王徵是一位有才华有思想、有作为的科学家。他的多项发明三百年后仍施惠普通百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介绍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科技之星”;在明末驻华耶稣会史上,王徵又重重地写下了一笔,他积极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从他们身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尤其是他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很多影响较大的书籍,在中国古代翻译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的传教士报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连根 《寻根》2006,(1):42-44
1807年9月8日,经过近四个月的长途跋涉,一个叫马礼逊的英国人以美国商人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广州。马礼逊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他于1804年上书布道会,要求派他到“困难最多”的中国传教。教会接受了他的请求。在经过了三年的准备之后,他终于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红军忆海明威郑达华编译1937年西班牙内战时期,前苏联红军亚历克西斯·艾斯纳在第12旅指挥部任副官,海明威当时作为战地记者同这个旅的官兵生活战斗过一阵子。第12旅是国际人士为援助西班牙共和国反对法西斯分子而组成的部队,其中有许多苏联志愿军人。亚...  相似文献   

14.
长征精神: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征精神: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创新□周益锋六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长途征战之绝唱,是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的创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和“神话”,显示了中国人民为求得翻身解放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主题杂技晚会《依依山水情》,因被列入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之一,而在文艺界传为美谈。能从166台各艺术门类优秀剧目中初选入围前30台,《依依山水情》真是难能可贵;尔后从30台节目中脱颖而出,进入十大精品行列,更显其独到之处。《依依山水情》的成就,不仅是贵州、遵义的荣耀,也是中国杂技的荣耀。作为《依依山水情》的文学本撰稿人,回顾其创作历程,我百感交集。是贵州的锦山秀水明亮了我的眼睛,是贵州的人文景观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是红军的长征精神激励我写出如此内谢热土贵州。遵义杂技团的领导均属杂技专家,他们紧紧抓住《依依山水情》…  相似文献   

16.
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156-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诗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之一。正如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所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他不只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他是近现代中国介绍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莎剧”与“莎诗”的翻译出版莎士比亚最先是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1856年英国传教士募维廉译的《大英国志》说:“舌克斯毕(即莎士比亚——笔者)……所著诗文美善俱尽”。1855年英国传教士约瑟编译、1896年出版的《西学启蒙16种·西…  相似文献   

17.
苗岭南麓,都柳江畔,侗寨风情,分外迷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角黎平、从江。榕江三县的侗族人民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古代遗风,被中外旅游者视为不可多得的好去处。侗族自称“干”,是古骆越的后裔,历史上曾被称为“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僚”、“他传”、“闹人”、“洞蛮”、“洞苗”、“洞家”、“洞民”等等。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毗连地带,其中贵州人口最多,目前约有150万。黎江、从江、榕江是贵州侗族的主要聚居区。当地侗族与湖南通道、广西三江、融水、龙胜一带的侗族同操侗语南部方…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冒险家、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与中国有着35年的关系,其《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为整个世界打开了一扇真正认识中国的窗户。不过许多资料却忽略了斯诺在中国云南马帮旅行的经历。地处博南古道上的永平县,也因他们的到来而窖藏了许多厚重而鲜活的历史。这是一段很富有戏剧性的经历;这也是斯诺在中国的一个不一般的开始,是他后来《红星照耀中国》的储备和基础。斯诺在云南的这一次马帮旅行,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素材,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随笔散文。  相似文献   

19.
红军造币厂坐落在井冈山市上井村。从外表看去,无非一座普通民宅,没有围墙,灰色尖瓦顶,一色黄墙壁,传统三进的客家式建筑;就质地而言,就是一所土坯房。其古朴陈旧的大门上方,有萧克将军题写的“红军造币厂”红匾。  相似文献   

20.
陈关超 《寻根》2005,(3):122-126
八句法国老人河南探亲 100年前,一位法国工程师援助修建汴洛铁路来到河南,在这里生活3年,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一直精心保留着这些“原生态”照片。如今,工程师的儿子已经85岁了,老人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要来到河南,来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向河南人民展示这些从没有被披露过的照片……2005年4月16日上午9时,老人历经曲折,携带这些传奇照片,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