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6年8月15日创刊的《晨报》,在第七版专刊载小说、诗歌、小品文和学术讲演录等,此版随《晨报》附送,称《晨报副刊》.1920年7月,第七版由孙伏园主编,1921年10月12日第七版改出四版单张,定名为《晨报副镌》,按月出版合订本.1925年《晨报副镌》为徐志摩的“新月社”所控制,1928年6月停刊.  相似文献   

2.
“将军本色是诗人”,这是郭沫若赞誉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的诗句.陈毅原本是一位很出色的诗人,后来驰骋疆场,成了战功卓著的将军,但他仍保留着诗人的本色.然而,早年的陈毅又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小说作家,这却是鲜为人知.他在1925年这一年间就创作了6篇小说:《她》(载《燕风》半月刊1925年1月1日创刊号,署名:曲秋),《报仇》(载《晨报副刊》1925年4月7日,署名:曲秋),《十年的升沉》(载  相似文献   

3.
有的研究徐志摩或沈从文的著作,把徐志摩说成是沈从文第一篇作品的编辑。这是不确的。据现在能够证实的材料,沈从文第一次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作品是署名“休芸芸”的一篇短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此文刊于《晨报副刊》第306期(1924年12月22日),此后便不时有散文或诗作在《晨报副刊》发表。  相似文献   

4.
【社团简介】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以鲁迅、周作人为骨干的经常给北京《晨报副刊》撰稿的部分进步知识分子,于1924年组织的文艺团体。该社主张“提  相似文献   

5.
正《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1924年2月在日本由改造社出版。该书的问世,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当时"苦闷文学"的一种理论总结。两个月后的4月8日,鲁迅买到日文版原著,9月22日便着手翻译,10月10日译完。第一、二部分于10月1日至31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1925年3月作为《未名丛刊》之一出版。而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丰子恺翻译的《苦闷的象  相似文献   

6.
一 1925年5月4日,北京的《晨报副刊》专门出版一期"五四运动纪念号"。这些纪念文章,并非如今天只一味颂赞,其中第一篇的题目,竟是《每逢五月便伤神》。梁启超也写有一文,题目是《学生的政治运动》。另有署名"唯刚"的《大学与学生》一文,因为牵及另一个名家——当时的跋涉者,所以值得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7.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意象派中心人物。1921年离开意象派并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后离异。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相似文献   

8.
新月诗派作为现代中国新诗的一个流派,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因而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煞的。作为新月诗派典型诗人的徐志摩,其对新诗的探索和创造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新月社与新月诗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按徐志摩发起成立的本意是想在艺术界或政治思想界开辟新路,因而它是一个有一定文化倾向的重要文学团体,最初以《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为园地。1925年,徐志摩授编晨报副刊,开辟了《诗镌》专栏,新月社作家就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活动。ITh年春夏,留美回国的闻一多与徐志摩共同耕耘《诗…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连载,到1922年2月12日载完,每星期或每两星期刊登一次,后被收入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发表至今已有七十余年了。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影响时间之长,无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最。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担任《晨报》副刊总编时,利用《晨报》副刊这一主阵地,大力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增设《晨报》副刊栏目、改革《晨报》副刊办刊方针,刊发各类新文学作品、大力扶持文学新人,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并进行了不菲的文学创作,因此而与鲁迅、毛泽东、陈毅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相似文献   

11.
初到北京的沈从文,因由《晨报副刊》等报章杂志的肯定与帮扶,从给大学生“讲故事的人”成长为著名作家.沈从文也在尝试投稿与接受读者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路数,无论是能够引起文学青年共鸣的讽刺题材作品,还是能够引起都市读者好奇的湘西资源,都与作者的此种经历与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12.
《晨报副刊》与周作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可分为为新文学运动摇旗呐喊的文艺批评、谈天说地的小品散文以及对国外作家作品的翻译介绍三大类。周作人与《晨报副刊》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每周一章,到次年2月12日登毕,共9章。  相似文献   

14.
《晨报副刊》在中国副刊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扶植了一大批作家,冰心就是就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梳理冰心与《晨报副刊》的关系不仅能够使我们对一个作家与一份期刊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对其对当代文坛做出的贡献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最初是在《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目上刊登的,因此作品语言多调侃意味,而且通过对阿Q生活经历的夸张给读者带来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人物形象,但是阿Q的形  相似文献   

16.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是我国20世纪文坛卓有成就的作家。1924年进黄埔军校,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2年加入“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1936年与胡风等编辑《海燕》月刊,1938年到延安,不久到新四军编《抗敌》杂志。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分章发表于《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后收人小说集《呐喊》。  相似文献   

18.
《中文自修》2005,(7):F002-F002
梁实秋(1903—1987).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1903年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这期间开始翻译和创作,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回国后在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先后主编过《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自由评论》《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等。1949年去台湾.1987年11月3日病逝。主要著作有评论集《冬夜草儿评论》《浪漫的与古典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梁实秋札记》等,还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  相似文献   

19.
《晨报副刊》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阵地——《晨报副刊》,在“五四”新文化的大潮中扶植和影响了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成长,而且更为现代文学史此后的发展起到了渡船航进、摇旗呐喊的作用,这其中鲁迅更是对《晨报副刊》不仅情有独钟,同时亦倾注了自己的很大心血。文章想着重从鲁迅与《晨报副刊》这一话题来作一番探讨,以期能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市集     
本期要向读者们推荐的《市集》,选自沈从文先生的散文集《大山里的人生》。《市集》是沈从文在1925年生活最窘迫的时候写的,当时的他想以投稿维持生计,做着每月得20块稿费的美梦。他以“休芸芸”等笔名写出文章,对北平各类报刊进行了“大轰炸”,后终得当时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的赏识,并刊发了他的大量稿件。《市集》发表时,徐志摩写了《志摩的欣赏》,由此宣布了一个文学新人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