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
本文以1979年为界,分析了前后30年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基本内容、外译语种、出版机构等变化,三个方面的特征与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由此提出了中国对外文化译介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德国图书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历史回顾 德国图书的传入、译介、出版始于明代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德国图书传人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根据权威调查,如果不计入少数民族的方言,全世界有2790多种语言。如此复杂的语言,对人类交流造成困难,"翻译"应运而生。当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直接交流时,要么得有一方掌握对方语言,要么就要借助翻译人员;但是当发生间接交流时,比如欣赏外国的著作时,就需要翻译人员提前做好工作,即将外文图书、杂志等翻译成本民族语言。翻译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桥梁,是人们通向文化殿堂的大门。  相似文献   

5.
6.
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与研究,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他们采取种种合作互动的手段,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有着不同的视野和视角,具有一定的特点与意义.影响他们翻译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因素有文化、政治、审美等.汉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是国内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个翻译大国.长期以来,无论是出版界还是大众媒体,都热心引进、推介国外优秀的文学、社科类图书.到本世纪初,全国五六百家出版社中,已经很少有出版社不出翻译图书了.国外优秀的文学、社科类图书,无论是新作还是经典著作,常常引起国内多家出版社竞购版权、竞相出版.这种现象,对于读者来说当然是好事.不过,近几年来,情况已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读者群的分离以及图书市场的不景气,尽管多家出版社竞购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社科类图书版权的现象愈演愈烈,版权费用随之数倍数十倍地哄抬上去,但与此同时,热心出版这类图书的出版社已经渐渐减少,大众传媒对这类图书的兴趣自然也在逐步消退.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原先一家读书类周报上的外国文学专版早已悄然消失,几乎所有报刊上外国文学和社科类图书书评的数量明显减少.尽管如此,我国2011年出版的外国文学和社科类图书仍然佳作叠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鲍红 《出版参考》2005,(1S):11-11
2004年12月1日,在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成立五十五周年庆祝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向海外书商发出倡议,希望海外书商用当地文字翻译出版中国图书。  相似文献   

9.
世界史诗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让国内读者欣赏到世界史诗中的英雄主义,加深中国读者对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而且给中国学界的史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从而推动中国世界史诗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谈谈中国的出版走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出版走向世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地位空前提高,为全世界所瞩目。与我国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上升相比较,包括出版在内的我国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却与之很不相称。一个国家的复兴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进步,更在于作为民  相似文献   

11.
韩阳 《出版参考》2007,(4X):16-16
2006年底上海画报出版社悄然完成了社名的更改,正式更名为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更名后的出版社打破原有图书出版格局,首先向时尚图文领域扩展,首先推出了2006年上海著名选秀节目“好男儿”的人气冠军马天宇的写真集《宇你在一起》,并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在2007年重庆书市上,该社再次与天娱公司合作,推出人气女孩黄雅莉的写真集。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开始,编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营销能否顺利地进行;而营销是出版社工作的重中之重,营销策略得当,图书畅销,也是对编辑工作的肯定,二者相辅相成。所以,编辑与营销人员在选题策划、图书加工 、营销各环节中加强协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审视中国的对外出版翻译活动。对外出版翻译活动作为一项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活动,应考虑消除文化冲突,可以从文化移情、文化层次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进行组织、引导与实施。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记者朱璐高霞)今年,国家将全面推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从更大规模、更多投入与更广领域支持中国图书"走出去",继续加大对国际出版合作的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外版权合作日趋频繁,品种和题材也越发广泛,大家在做引进版图书时通行的做法是:内容方面,请合适的译者对照原文逐段翻译;形式方面,版式设计一般都遵从原书的设计。这样做的优点是忠实于原作,容易达到国外出版社的要求,操作起来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做法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如引进时间晚或者翻译出版的流程较长,时效性滞后;译本读者群和原版书读者群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原文中部分内容很难被中国读者理解;读者审美需求不同,国内读者对国外读者习惯的版式设计难以接受等。  相似文献   

16.
黄丽 《出版广角》2015,(12):50-5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在这一过程中,对外出版翻译工作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文化信息的选择和转换,更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流量和走向.这就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承担起重要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对外传播视角下,对外出版汉译英中翻译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希望能为我国对外传播中对外出版汉译英翻译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06,(1X):45-45
在英国贸易投资减少出版公司的出口热情之时,中国却加速其图书出口的步伐。中国政府已经制订了版权销售目标:努力提高合同议定数,不追求版权收入数额。中国政府将为其出版公司提供资金,以降低翻译成本。中国政府期望中国的出版公司销售出更多的图书版权,而进口却要减少。  相似文献   

18.
魏龙泉 《出版史料》2004,(2):122-125
寻找中国市场已有百年历史的意大利戴阿戈斯蒂尼(DeAgostini)出版公司,1988年开始在日本发展业务,1995年在东京成立日本戴阿戈斯蒂尼副牌公司(KKDeAgostiniJapan)主要从事杂志书(期刊书,partworks)出版,  相似文献   

19.
日本报刊对文集出版的评论 <中国的出版改革>(日文版)出版后,日本的一些报刊发了出版消息或评论,我的日本朋友还把有关的剪报寄来.现摘译其中几件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只有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才谈得上与西方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才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政界、学界、出版业界的高度共识。"语言是外围,翻译是手段,学术是核心",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学术图书对外翻译出版在中国话语权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事实上,只有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才谈得上与西方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才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政界、学界、出版业界的高度共识。为此,国家做出了一系列相关部署,如2005年推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