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被抹上了“荒凉”底色、背后时刻感受着“惘惘的威胁”的那样一种月光的意象,构成了张爱玲作品“恐怖的月光”的“传奇”,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源于她童年情绪中不幸的情感体验,也是她在港战中对人生的悲凉体验,其后有许多作家受到她的影响,月光的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的基本意象是抬头看“月亮”和低头照“镜子”,她充分运用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把“月亮”、“镜子”等常用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她小说意象的繁复和丰富这一基本特征,从月亮和镜子这两个意象来看,二珠联壁合几乎在她所有作品中反复运用,交替出现。张爱玲常常有意把人物放在月光的映照下或镜子面前,间接但更为深入的照出人物的原形和精魂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在多种文学体裁中“镜”意象展现出多元化象征意义。除了承袭“镜”的各种传统意象,在璀璨耀眼的唐诗中,更主要的是突出了“镜”的情感意象,而其情感意象的内涵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唐代女性对美丽、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以及闺怨情思,二是男性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际遇不满的感时咏怀。唐诗中“镜”意象所象征的情感追求,一方面反映出镜子对于诗人生活状况及其内心敏感细腻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唐诗中大量的“镜”意象也折射出唐代的经济与文化盛况。  相似文献   

4.
意象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文本中能够表现或暗示出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或感情的形象,也是融了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形象,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人类在情感、心智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它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景与情的浑然一体。在梳理中西叙事意象概念的基础上,对西方叙事意象的类型和叙事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根据叙事意象在叙事文本中的作用,可分为背景性意象和主题性意象两大类。而这两大类意象的叙事功能在文本内部表现为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完善故事结构、丰富人物的性格、拓展小说的主题,在文本之间则表现为意象的互文叙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水浒传》中乡村意象的文本解读,具体分析了“村景”、“村酒店”和“村庙”等意象,从诗化的语言中探究所蕴涵的俗文学里文人化因素和其创作倾向,从模式化的内容中发现民俗文化的痕迹。乡村是《水浒传》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另一重要环境,解读其中的内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水浒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意象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林白小说中火的意象具有独特的意义。火的意象在林白作品中既象征着故事人物的仇恨,罪恶,死亡,也象征着人物对爱情的追求。另一方面,火的意象在其作品中还象征着对尘世的救赎与净化。  相似文献   

7.
意象化的影像——从《色戒》看影片对原著的还原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其文中的意象更是丰富而独特,让众多导演是又爱又惧,根据其改编的影视剧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以《色戒》中两个重要的意象:麻将和戒指为例,来分析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如何用其细腻而唯美的“意象化影像”再现原著的“意象化空间”,从而成功突破张爱玲的文字挑战。  相似文献   

8.
“雪”相比于花、玉、水等意象来说,虽占《红楼梦》书中篇幅不多,但却非常重要。“雪”意象既作为实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又作为虚境中的一种意象符号,暗示人物命运。此外,它还承载着作者对宇宙人生形而上的思考,传达出佛教中“空”的观念。作者对“雪”意象的使用,既有对古代文化中“雪”意象涵义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创。“雪”成为解读作家与作品思想的重要意象。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复的意象是张爱玲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张爱玲小说中包含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意象,在主题及情节上具有凝聚作品的精神意义、贯穿叙事结构的功能;充满对人物命运、情绪等的象征暗示的意象则以其本体上特异鲜明的特征,带来对特定的人物思想和人物心理一种持久的辐射和穿透功能;而大量涉及到环境景物的意象的使用,从独特的角度积蓄和保存着作品的情绪内涵和审美意味.鲜明的感观冲击力和暗淡阴郁的格调是张爱玲意象创造上的个人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典故与意象     
典故在中国古代诗文的广泛运用中常常以一种特殊意象的形式出现,我们可称之为典象。按弗雷泽人类学的“原型”说、荣格心理学的“原始意象”或“原型意象”说以及弗莱文学“原型”论,典象分为标准原型意象包括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寓言童话以及相关自然的天文地理、节令物候、动植物等;非标准原型意象包括社会历史人物和事件、生活方式及礼俗甚至经典文本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典象的系统稳定性、地域民族性和增殖扩展性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奔走”意象是张炜小说《曙光与暮色》的主题意象。张炜通过反复强调,让“奔走”转化为包蕴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奔走”意象与多元主题相关:“奔走”意象将作者强烈的入世情怀、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体现出来;作者借“奔走”意象象征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奔走”意象还包蕴着存在意蕴。就生成原因而言,“奔走”意象是张炜人生状态在文本中的艺术凝结;“奔走”意象的营构与作家的流浪情结有关;“奔走”意象是张炜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新传统”而创构的一个行为意象。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的意象世界别致新颖 ,异彩纷呈 ,不落窠臼 ,她以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把对象陌生化 ,借意象包括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听觉意象、联觉意象以及种种隐喻和象征等把读者带进审美理想的化境 ,使她的小说文本透出难以抵御的意象魅力。张爱玲的别具一格与其独特的创作文本对后世具有永远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阐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内在情感,以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与伍尔夫丰富的阅历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紧密联系。很多作家对其中的象征意象做了不同的解读,但是仍然留有一些空白之处。有些情感和意识是无法用直接的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伍尔夫善于运用象征意象来诠释感情,因此,文章大量的象征用于更加流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本文主要针对小说的各部分标题:“灯塔”、“窗”、“岁月流逝”等意象进行了分析。借以深刻领悟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文本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其笔下的意象附着上明艳的色彩,她人生的底色永远是苍凉。撷取张爱玲小说中红、白、蓝、黄四彩意象进行诠释,探寻她构筑文字的技巧,解读意象背后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要谈到“意象”一词,“意象”是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模糊意象”来扩展文章的内涵和外延。而如何创设这种“模糊意象”?根据写作实践,可以通过多种手法来创设。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模糊意象在写作实践中的创设,即情感的渗透,感觉的挪移,语言的错位。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诗词创作中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解读词人情感密码的重要的依据。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词中的楼意象词相当多,从她们的楼意象与其他意象的组合词中,可以看出各自的人生轨迹、不同的境遇情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内蒙古散文作家,舒正钟情于散文创作,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家在创作中。摈弃矫揉,以传统抒情之美成就了一组具有审美意象韵味的抒情散文。“花”是舒正散文中最常见的意向。散文以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花”意象,与人生情感中最珍贵的亲情自然糅合成亲情之“花”的意象,素朴而令人感动,使舒正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代边塞诗人在创作中将文化、心理、情感诸因素积淀到“意象”中,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意象群。作为边塞诗人的情感媒介,“征衣”“陇头”“玉门关”这三个意象对深化边塞诗的情感境界和拓展边塞诗的美学意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梧桐”是宋词中词人们常常引用的意象之一。作为自然物的梧桐在宋词中成为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象,尤其词人在秋季描写梧桐时往往表现出悲愁的情绪,如:韶光易逝的人生之苦,感士不遇的君子之悲,孤独凄凉、背井离乡的羁旅之愁和生离死别的爱情之伤。这些“梧桐词”给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意绪,增加了感伤的人生况味,也强化了流传千古的悲秋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20.
“镜”之原型具有丰富且深厚的文化意味。从古代文学、哲学文本的角度透析“镜”这一意象的原型意义及其逻辑结构———人生、社会之“镜”,哲思、艺术之“镜”,其实质是内省意识。这一原型意义———“清、明、静”的意象源自质感极强的“止水”的性状。传统文化之“镜”是当代自我意识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