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荣华 《考试周刊》2007,(20):94-9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如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毫无兴趣则课堂的效果在哪里?思想品德课是枯燥,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对学生来讲似  相似文献   

2.
我要说的只是文学课堂,只是自己在文学课堂里的一得之见。与其他任何课一样,文学课要深刻。不深刻,学生来听你干吗?文学课也要生动。不生动,你让学生如何听下去?这是老生常谈,无需多说。我想说的是,如何通过“生动”走向“深刻”,或者说,如何通过“生动”来完成你的“深刻”?  相似文献   

3.
不少教师觉得,课堂上让学生提问题,无非就是自己先向学生提出“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看到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这节课学完后,你还有什么问题”等,再让学生据此开展提问。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更好的学生提问时机,学生可进行提问的情境资源则更为匮乏。‘因此,课堂上让学生提问的设想很好,但实施起来难度不小。  相似文献   

4.
好课实惠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希望把课上好。受到学生的欢迎。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这可谓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好课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喜欢,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这是教师的立“教”之本。要让学生喜欢。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让历史课堂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教书育人》2005,(1):16-16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于是.有人就认为“热闹的课就是好课”有的课堂特别热闹.学生上课非常愉快.可热闹、愉快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了哪些值得回味的东西?仔细想一想.学生该学的知识.该发展的能力鲜有落实。  相似文献   

7.
沈静 《小学教学研究》2024,(3):69-70+76
作为新学年的开端,“开学第一课”标志着整个学期课程的启动,是很重要的教育教学契机。“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上好“开学第一课”,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8.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我认为,能达到心与心交流的课才是好课,即上到孩子心里的课才是好课。怎样才能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呢?一、把孩子当成朋友,按需要设计教学了解孩子,知晓孩子的心里,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觉得你是他们的朋友,敢与你交流,敢在你面前表现自己。教案的设计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为构架的基石,以学生好学为基本取向(而非教师好教),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提倡学习取向为教学…  相似文献   

9.
初为人师,由于和学生“过于亲近”,结果出现了学生“不听话”“成绩差”等现象。此时,作为教师如果简单的一反常态,笑脸变阴是不可取的。作为青年教师,更应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查根源、想办法,真正走出暂时的困惑。首先,教师应在业务上多下功夫,做到以课“诱”人。在深入了解学生、深刻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悉心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让课堂始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光采。这样学生不仅会对你的课感兴趣,对你的作业感兴趣,更会被你的授课“魅力”所吸引、打动。长此以往,不但教师课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也会轻…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虽说一堂好课难以设定绝对的标准,但总还有些基本的特征。好课实惠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  相似文献   

11.
给你一个话题,如“寻找身边的科学”,就此话题上一堂口语交际课,你会怎样上?你当然会花尽心思,想很多办法与途径,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上课之前,发动学生上网收集各种各样的有关日常科学的资料;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一做感兴趣的科学实验;准备一些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做实验,发现一些科学小奥秘……你以为这堂课自己设计得足够好了,课堂容量大,抛给学生的信息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心发现,也让学生汇报观察所得和实验结果,这不是该考虑的都考虑进去了吗?可是,如果我告诉你,这堂课无论上得如何精彩,它…  相似文献   

12.
王瑛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了。信中,你诉说了上不好《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的苦恼。你说由于这门课“理论性较强,学生不爱听,课堂上死气沉沉”,所以你就“渐渐地对上好这门课失去了信心。”为此,我想就几年来我上这门课的教学体会和你谈谈。我认为,要教好这门课,最好先到小学去上课,掌握第一手资料,丰富一下实践经验,因为如你所说,这门课“理论性较强”。如果照本宣科,就教学理论谈教学理论,学生必然会感到厌烦;如果你能理论联系实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事先“预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教师的“预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情境问题由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课堂进程由教师“预设”、课堂练习由教师“预设”、课堂小结内容由教师“预设”……。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预设”准确、课堂上“预设”任务完成得好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14.
王秋月 《考试周刊》2011,(58):169-169
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该课“抽象”、“枯燥”、“无味”,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之兴趣不高,因此教师要把这门课程教好,让学生自觉地喜欢上这门课程,更快地找到学习哲学课程的乐趣,让沉闷的教学课堂变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5.
“思政+美术”是践行“大思政课”的重要形态。借助美术画开展思政课教学,能让学生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思政课运用好红色美术画,能够直观鲜明地展示课程思想,引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共鸣,在审美中厚植爱党情感。美术画进入课堂,意味着教学方式由教师讲解向学生体验思考转向、文字情境资源向红色美术画辅助资源转变、教学空间由单一课堂向“课堂—校园—网络”综合课堂转变。思政课用好红色美术画,引导学生寻美、探美、感受美,必须坚持适应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师生互动、学生活动量大的课不一定是一堂好课。课堂确实要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给学生以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因为,真正的活跃体现在学生的深度思维中,而不是表面的热热闹闹。  相似文献   

17.
如何使你的数学课让学生难忘?数学课只有难忘,学生才会记住课堂内容,让课堂内容潜藏在深层记忆.这就需要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把握好学生.一、教师需在课前充分地备课,将课本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易错点等详细地整理出来,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地选择练习题,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地肯定与鼓励.三、采用特色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多媒体教学、一题多解或同类通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千变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最大的强能,采用各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我们的数学课“难忘”.  相似文献   

18.
张健 《新疆教育》2013,(8):38-38
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外又要减负,只有向课堂要效率。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教育,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笔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利用导学案为载体尝试“导课”,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跟着教师“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转好。  相似文献   

19.
汤国荣 《江苏教育》2005,(1B):46-46
时下的语课堂“感悟”“体验”渐成一种时尚。语课上,学生往往还没读几遍书,教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说说你的体会”、“谈谈你的感受”,有时还一阵穷追猛问:“你还有什么与别人不一样的体会或感受?”笔并非否定“说体会”的重要性,也无意于排斥新课改,只是觉得语课上“说体会”不必强人所难,应适可而止。  相似文献   

20.
出于各种原因,学生对思品重视不够。为改变这一局面,关键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要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主要是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参与到课程准备之中;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三是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让学生的心灵“动”起来;四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