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治理集体产权: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与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致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社区建设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和期望,得到愈加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农村社区建设所带来的村庄空间格局、村民居住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和学界的诸多争论,不同地区的农民对此也持有不同的意见和态度.在历时数年全国性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村庄产权治理的角度考察并讨论了农民态度差异性的原因及其演进逻辑.本文认为,社区制取代村委会制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而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以村庄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区产权的深刻变化.正是由于在这种制度变革中,各地政府对农民的宅基地、耕地以及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关系,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措施,导致各地农民群体极具差异性的态度反应和行动选择.而这些蕴合不同意义的态度和行为,反过来又成为政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乡村发展的动力或阻力.实践证明,地方政府愈能细化和规范农民的产权边界,满足并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愈能获得其认同和支持,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就愈能顺利实现.可以预见的是,乡村集体产权的改革与变迁,正在重新构建农民与集体、政府之间的权利关系,也将对乡村社区组织和权力结构发挥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其荣 《巢湖学院学报》2007,9(2):118-121,141
农民离村问题是一直困扰近代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其产生原因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一个包括6个方面共17项的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对民国时期全国22个省的农民离村原因进行了数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因子依其重要程度分别是:经济崩溃、自然灾害、人口过密、市场衰落、农民收入低落以及政府管理缺陷因子。  相似文献   

3.
1932年在开封举行的第十六届华北运动会是民国时期一次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运动会。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来自华北各省的体育健儿在运动会上创造了骄人的成绩,此次运动会给当时的河南和开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这三个方面为中心,全面而又系统地考察这次运动会的历史,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个民国时期的体育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朱汉国、王印焕合著的《华北农村的社会问题(192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是教育部博士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华北农村为研究对象,以当时华北农村所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影响民众生活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社会问题为视角,对其中的七个最主要的问题,即土地占有的不平衡问题、赋税与农家负担问题、教育滞后问题、灾荒与社会救济问题、烟毒问题、盗匪问题和农民离村问题,其成因、流变、影响以及人们治理这些社会问题的具体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综观全书,该书无论在体系结构、研究视角还是史料的运用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运用德尔菲法对各个阶段的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进行了定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与农业产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其弹性系数为0.106;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与农业产出之间呈倒"U"形关系,当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为88.8左右时,农业产出达到最大。现阶段,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还低于该数值,需要进一步加以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不断采取措施增加农民土地产权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绩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不变的土地制度已越来越暴露出规模小、土地流动性不足等深层次的矛盾。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对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具有启迪作用:一是土地产权应进一步明晰,土地流转利益分割应有利于农民;二是土地公有化应是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坚持的方向;三是按照马克思"合理农业"思想促进劳动者与土地的和谐关系;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所了解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中,近些年涌现出一些颇有成就的中青年史学家,李金铮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我心里,他一直是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但从他所发表的论著的内容来看,却是年富力强、相当成熟的中年了。近来我正在整理我的简陋而杂乱的书库,他赠我的书就有《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研究》《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2 0— 30年代是近代农民大规模离村的重要时段。本文选取兼具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江苏作为考察对象 ,试图从离村对农民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对农民宗法、家庭观念的改塑等方面 ,来探析农民离村与近代乡村传统观念变革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透视农民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多重复杂心态及其社会心理转变。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重要转型时期,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我国农业出现持续而急剧的衰落。农民普遍贫穷、农村资本外流和大量农民为求生计“离村”另谋出路造成近代农业衰落,加之我国农业改良受阻和农业商品经济出现病态发展,导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0.
《转型之痛:赣中南路东村调查》显示,"三农"的转型之痛源于经济话语下的农民离村。强大的打工潮几乎冲垮农村固有的生产生活模式,它淡化了农民的家族观念和亲情伦理,改变着乡村的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着乡村的文化网络。在这场乡村剧变中,由于农民的无奈和失语,这种状况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需要,进行了一系列农地制度重大改革和创新。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刺,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带来了建国初期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从互助组逐步发展成立初级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土地所有制得以确立。人民公社制度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严重破坏。家庭承包责任制重新确立了家庭自主经营的基础地位,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固有的农民土地产权残缺现象,导致农业生产在经历短期快速增长之后逐渐放缓。建立现代农地产权制度的关键是确权和完善土地要素市场。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中存在不少问题以及面临不少法律障碍,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负面效应。我国应借鉴和吸收国外土地征收制度中的先进经验,规范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的转变,保护集体、农民的土地权益,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不断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制度。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期扎赉特旗开放,招民开垦。居住在开放地区里的努图克人划分到面积不等的生计地。但是,很多努图克人离开生计地,迁移到扎赉特旗的非开放地区。在民国时期的土地清丈中,努图克人的生计地变成了报领地,汉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由于努图克人土地意识淡薄,所以失去了对生计地的私有权。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政策实施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近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应是维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现状,通过强化农民土地产权而淡化农民集体所有权,进而使农村土地趋于成为农民个人的真正财产。其具体政策选择主要包括:赋予农民永久且物权化的土地使用权;逐步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价值平等;尽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农业企业土地流转的现状,认为农业企业与农户间的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实现规模经营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对当前农业企业和农户间土地流转存在的产权主体不明晰、土地流转价格偏低等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主体、科学制定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等规范农业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找回村社:农地收益与农民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土地制度安排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农地只能用于种植大田作物,在户均不足10亩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下面,农民最需要的是获得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生产条件,是生产方便,而不是抽象的土地权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中,应当保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民使用权的平衡,应当实行兼顾稳定、适当调整的方针,应当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7.
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安置城中村失地农民,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保障缺失、制度缺陷、传统养老功能弱化、农民缺乏保险意识等问题。构建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完善土地补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措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一进程在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因其对旧有的生活生产方式产生冲击而带来新的纠纷。归纳起来有移民纠纷、拆迁纠纷、群体性事件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农民脱离土地而环境改变、行政机关滥用权力漠视农民利益以及农民本身法律意识淡薄等。要解决新形势下农村纠纷,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如重视习惯法、加强法律宣传、提供优良服务、加强基层组织的作用等。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模式更有利于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进入清代中叶以后人地比率逐渐下降至“率计一岁一人之食,约得四亩”的维生型小农经济临界点,标志着传统小农制的破产和趋于衰亡。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半个世纪,由于长期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一直隐含着“集体成员权平等”和“土地产权虚置”的制度性缺陷,结果使明清以后出现的“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趋势更加凸现。最终导致几亿农民在高强度劳动投入和过密型种植模式下出现了土地报酬递减和边际收益下降的现象。因此,我国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已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对老年被征地农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脱离了依赖土地的生产方式之后,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奠定了老年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基础.在城市化的居住环境中,由于需要熟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以及在城市居住环境中新的交往方式都对老年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因此,老年被征地农民适应失地后生活方式的目标与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老年被征地农民养老模式选择的过程.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逐步消逝,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老年被征地农民在晚年的生活方式上也要有适合城镇化模式的养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