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明彦 《文教资料》2010,(10):106-107
现代商业图形广告设计作品中经常会采用一些古今中外各类图形符号和现当代摄影摄像等素材,在对这些视觉图形符号进行设计重组之外。创作者也必然要进行新的图形创意设计即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尝试。本文是作者在先辈的图形设计中汲取养分并且扩展其创作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图形解构、图形重构的设计实践.以期利用图像处理的方式所能达到的新视觉效果对视觉图形的信息传递表述方式展开讨论与探究。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艺术家基弗的生平及艺术创作特色,学习用综合材料的方法表现当代艺术之美。2.方法与过程:通过欣赏了解艺术家创作方式、特色,尝试使用身边废旧材料,运用点、线、面、肌理、节奏、视觉中心等艺术语言进行主题创作,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3.
莫永坚 《文教资料》2005,(23):128-129
二十世纪人类在科技上的急速发展,新世纪对人类的启示是未来人类将面临超越传统价值经验发展的挑战。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再是单一世界,科技所提供的互动性对艺术创作充满了新的可能性,沉浸式的环境预告着新世纪的艺术形式,而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来临。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不管是否运用科技,艺术家都是反映当时生活的心灵转换过程。世纪末由科技技术主导的计算机艺术突破人类视觉创作中媒体的限制,当今相当多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尝试以网际网络、虚拟实境等等高科技为一个艺术的新形式,电视、电影、动画、网络等新的艺术媒体在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为…  相似文献   

4.
图形创意设计是图形语言的魅力中心。图形创意经过就是一种运用视觉形象进行创作性思维的过程。设计者要想开拓创意思维新天地,打开创意思维的新通道,让无形的思想朝有形的视觉形象转化,从而创造图形艺术新生命。当然也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联想与想象,游戏及创作这些必要的创意因素。独特的感受理解促进创意的诞生,并不断丰富图形这一特有的造型艺术世界,且推动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文化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的重要产物就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的出现是人类艺术发展的必经阶段,并且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对于艺术的创造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渴望。目前对于衡量艺术家是否能被时代认可的重要条件就是该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是否依然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并且具有相当强的创造力。艺术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前行,并且将视觉艺术的发展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针对视觉艺术进行研究,并且对艺术创造力对于前者的作用加以讨论,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静 《考试周刊》2011,(54):42-43
图形设计是现代人以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综合自身的理性与感性思维方式,运用现代独特的视觉形态因素及现代高新技术,向世人传达独具特色的视觉信息。中国现代图形设计溯其根本总是可以追寻到普遍意义上的民族传统图案艺术上去。这种传统图案艺术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特性和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根源的,它永远是各种视觉艺术门类潜在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刘仁 《华章》2011,(13)
图形具有能够被识别与视觉的心理及思维同构的功能,可以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们之间以视觉方式形成共识性的语言达到思想与文化的交流.所以,设计好图形,是每个设计师的必修课程.1+1=无限是运用联想想象机制对图形外化特征进行整合,把固有图形语义相加,从而放大图形信息传达空间的一种设计方式.开发运用好这种图形设计的方式,会使设计师在图形解读上又多了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图形技术及应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艺术是伴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由于CAD的推进,正在向人们证实将计算机这项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艺术创作领域的可能性。计算机图形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部的视觉媒体,综合了图形与图像、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音频与视频、文字与语言等多种媒体功能,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更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极大潜能和便利,从而对现代设计学科从手段、方法到观念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彩画的本质是图像艺术,它的艺术表达语言也就是图像的语言。运用视觉艺术语言思考的当代水彩画艺术家应认清自身需要进而找寻表达自我的图像和艺术语言的重要性。随着现代艺术实践及美学理论的发展,传统水彩画艺术要想有新的表现力必将经历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型:创造的内涵由技巧性模拟倾向于想象中的发现,"想象"在美学范畴里的正式出现使艺术创造成为一种把握事物的相通性相关性的活动;水彩画艺术创作中材料的切入、拓展与延伸,突破自己已有的思维模式,为自己的作品创作带来全新的视觉传达效果。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传统图形及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传统图形是蒙古族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蒙古民族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视觉艺术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累积下来的传统造型艺术宝库。通过梳理和探究蒙古族传统图形的视觉表现形态以及造型特点,总结归纳出蒙古族传统图形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平面设计作品的风格在20世纪初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设计师们本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现代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视觉元素与视觉元素的组合方式两方面分析20世纪初期平面设计作品相对于20世纪前平面作品的风格变化所在。同时,激发当代设计师向当代艺术家学习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式,以创造出更新颖的作品风格。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的版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是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具民族文化特质的画种。少数画家缺少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把艺术的生活性和创作者的艺术表现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ways in which global art making and cultural practices have been conveyed in U.S. schools and considers questions about how art education can engage in decolonization. This special issue's theme of Diversity,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is approached through the window of visual art by examining the work of three contemporary Senegalese artists and one U.S. artist in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s of history and current events, and asserting ways in which curriculum in U.S. schools may be considered with a decolonizing lens by integrating the artists’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14.
小提琴传入中国近200年间,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小提琴艺术与戏曲艺术相融合的道路艰难曲折,也曾饱受争议。通过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作出不少成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传统戏曲的沃土中吸收营养,融合借鉴了不少曲调、唱腔和技法,既发挥了小提琴音质、音色和技法等方面的特质,又更好地表现出乐曲所包涵的中华民族的独特韵味、气质和风格。通过分析小提琴与戏曲艺术间交流融合的历史脉络,也对在这条道路上奋力探索的一代代艺术家和他们的小提琴作品做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与网络艺术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络上的新的艺术形式,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以计算机网络软件为基础的具有强烈科学技术特色的艺术形式,是科学、技术与艺术互动的开放武艺术形式.网络艺术越来越成为一门合作的艺术,艺术家需要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专业人员交流合作,成为新艺术的共同创造者.以艺术学、计算机网络科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网络多媒体软件"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创作实践,可以探寻网络艺术的视觉美、听觉美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女性艺术家和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圈中的表现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回顾、搜寻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轨迹以及女性艺术家与影像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进程,试图通过对国内部分女性艺术家的影像创作分析,让读者看到她们如何在影像世界中展现自己对于当下人文生存环境的观察与思考的。  相似文献   

17.
艺术需要,是人类在享受视听体验、扩大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的特殊精神需要;它根源于物质需要和功利性意识行为。艺术需要生成艺术行为,艺术行为产生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构成艺术价值,艺术价值衍生新的艺术需要。以体验性精神需要为逻辑起点,艺术学基础理论就可能发挥作为其他艺术门类“基础规律”的原理功能,并具备开放性、科学性和有机性。  相似文献   

18.
怪诞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诸多艺术杰作都是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五美俱全的艺术,怪诞艺术在所有美艺术中最震撼、最神奇、最智慧、最有趣,这是人们在优美、崇高、悲剧、滑稽艺术之外,不断追求和创造怪诞艺术的真正原因。但美学观念上的混乱,又导致艺术家将震撼、丑恶和荒谬等非怪诞当成怪诞艺术追逐。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spending time with others in and through artist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I draw from my doctoral work which took me on a cross‐Canada journey visiting 125 artists in their studios. Following the studio visits, I made a series of paintings of artists’ studios, however a year later these same paintings were cut up and rearranged to create collaborative studio assemblages on the walls of the Tate Exchange Gallery in Liverpool. Drawing on the metaphor of a never‐ending‐painting to examine never‐ending pedagog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this project through three iterations of the studio paintings. With each iteration, I explore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others through making thus proposing the performative and relational qualities of artistic research. The first iteration allowed me to spend time with artists even in their absence, as I engaged with our conversations through painting their studios, thus blurring the lines between solitary and social art practices. The second iteration allowed me to give up my art to others through asking them to create collages with fragments of my studio paintings. And the third iteration allowed my work to merge with other arts‐based researchers. Through this process, I propose that making art allows for multiple conversations to emerge through spending time getting to know others through art making.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Johanson's ecological public art and landscape design addresses current social issues and community necessities. It also examines how her designs may serve as a communication tool for the surrounding society, and how her public art may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for community members, scientists, artists, engineers, architect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their communi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spire art and design students in thinking about their future projects. This phenomenological case study highlights Johanson's works as a model for these students.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som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as see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first studied Johanson's works and then designed their own public art pro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