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教学》1981年第6期刊登李光壁遗作《明末农民战争由防卫转入进攻的一次军事会议——永宁大会》。该文称:永宁会议召开的地点在河南永宁(今河南洛宁县);时间在崇祯十四年五月;出席会议的农民军领袖除李自成、张献忠外,还有老回回、革里眼,左金王;会议主要是决定张献忠、李  相似文献   

2.
本文节选自《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的最后部分。为了便于分析,更好地领会全文,有必要对本文以前的主要内容,作一简略介绍。小说是从明崇祯十一年十月写起的。当时,农民革命运动正处于低潮,先闯王高迎祥已于崇祯九年七月被俘牺牲。曾经盛极一时的明末十三家起义军的领袖,有的死了,有的投降了,有的伪降了,只有李自成高擎着高迎祥的战旗,仍在努力奋战。他勇敢地顶住了逆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领全军将士与几十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展开了一场惊神泣鬼的大血战。这便是小说中大力铺写的潼关南原大战。这一仗,使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仅仅剩下十八骑突围出来,潜伏于商洛山中。可是,李自成不动摇,不气馁,以百折不挠的精  相似文献   

3.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史实: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建立“大顺”政权,推翻明朝腐朽统治以及起义的失败。 2.认识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起义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胜利面前滋长骄  相似文献   

4.
<正>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清兵占领北京,并随即大举南下。明朝皇族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政权,试图对抗清军,但随着扬州城被清军攻破,也土崩瓦解了。明朝官员黄道周、郑芝龙拥立明朝皇室宗亲朱聿(yù)键在福州即位当了皇帝,也就是隆武帝。黄道周倒是真心想抗清,但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实力,不愿出兵北伐。  相似文献   

5.
宋献策本是一位江湖艺人,凭着自己的智谋和占筮术成为李自成的军师,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对于起义军的发展和最终推翻明王朝起了重要作用。但起义军进京后,李自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弃用了宋献策,给起义军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在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中,对于农民军领袖罗汝才的评价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老问题。在前几年,有人为了突出农民军内部的两条路线斗争,竟给罗汝才扣上了“起义军内部的地主阶级代理人”的大帽子,甚至于被推到阶级异己分子的行列中,与牛金星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洪承畴是清朝入主中原的“异者”①,他的投降给明朝人以很大震动。对其投降,自清以来就有各种解释,如太宗感化说、太后诱降说等,这些解释或过于简单,或没有根据。本文根据当时社会环境、洪承畴的阶级属性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全面分析他投降的原因,以求作出较为正确的解释。 清王朝为实现入主中原的目的,决定首先拔掉明军在山海关外的军事据点。为此,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军在义州筑城屯田,开始长期围困明在关外的军事重镇锦州。为挽救辽东危局,崇祯帝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军在松山和锦州与清军展开战略决战。这次战役最终以明朝“重臣宿将,选卒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②,明军统帅洪承畴被俘,关外战略要地除宁远外全部丢失而结束。从此,明再也无力抵御清的军事进攻。本文在这里对松锦之战明军统帅洪承畴投降的原因给予全面的分析。因为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前人关于洪承畴投降原因的见解,探讨明末清初汉地主阶级的政治动向以及清王朝统一全国的策略等,都有意义。 对于洪承畴降清的原因,早在清代就有种种解释。据《清史稿》卷237《洪承畴传》记载: 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之,叹曰:“真命  相似文献   

8.
海州云台山中的偕隐洞、会隐庵,是明朝遗民刘文照负其祖母逃归东海、隐居其中的遗迹。刘文照的祖母是崇祯皇帝的外祖母,崇祯皇帝的生母刘太后是海州人。刘太后之大弟刘效祖,其子为刘文炳;次弟刘继祖,其子为刘文辉、刘文照。李自成起义军陷北京,刘文炳等均自尽,唯有刘文照负其祖母逃回海州故里隐居,成为海州地区的明朝遗民。  相似文献   

9.
明季清初 ,明王朝、大顺政权、清政权在历史舞台上竞相角逐。由于清统治集团适应时势发展的要求 ,实施文治方略 ,才能使之在军事凌厉攻势的推进下 ,迅速站稳脚根 ,击败腐败的南明政权和各路起义军的余部 ,最终完成一统大业  相似文献   

10.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軍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攻破潼关,占領西安以后起,在短短五六个月里,就以席卷之势,控制了江淮以北,長城以南,西至甘肃、宁夏、青海,东迄于海的广大地区;攻陷了北京,推翻了明的統治。紧接着,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吳三桂投降清军引导清军进入山海关以后起,形势又急轉直下,在一年多的时間里,农民軍又先后失去了这些地区。农民軍退到荆襄湖南一带,联合南明,在那里展开了長期的抗清斗爭。本文只对农民军从进入北京到李自成牺牲这一段时間的抗清斗爭,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最近,姚雪垠同志在《历史研究》第五期上发表了《李自成自何处入豫?》一文,文章的主要论点有三个:一、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以前息马于郧阳深山之中;二、李自成起义军是从郧阳均县之间的“小路”入豫的;三、进入河南的时间是崇祯十三年十一月中旬。对这三个论点我都有不同看法。现将个人一孔之见写出来,同姚雪垠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出版以后,有不少读者提出疑问:作者把李自成写得那么好,将来怎么写他的失败呢?这样的人怎么会失败呢?请认真读读第三卷吧,它会帮你拨开心头的疑云。《李自成》第一、二卷写闯王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惨淡经营,不屈不挠,谦躬谨慎,奋发图强,对百姓爱惜,对将士诚挚,因而深得人心,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商洛山进入河南后获得了大发展,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相继来投,破永宁,克洛阳,杀万安王、杀福王,革命形势蓬蓬勃勃。第三卷写闯王事业继续发展,义军领袖罗汝才前来相就,连张献  相似文献   

13.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究竟攻克了哪些县城?有的说攻克了宜阳、永宁(今河南洛宁)、偃师等地;有的说攻克了河南西部宜阳、永宁、新安、渑池、偃师、嵩县、登封等十多座县城。第一种说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攻偃师,知县徐日泰骂贼死。时十三年十二月也”。  相似文献   

14.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推翻明王朝之前,曾在河南地区取得巨大的胜利。现在来探究有关这一胜利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点意义:其一,李自成起义军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10月占领西安,次年2月初渡河东下,夺取北京。一路势如破竹,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就于3月19日攻占了明帝国的统治中心——北京,颠覆了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残暴统治。猛然看来,这样巨大的胜利似乎得来甚易;其实,这次胜利只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反明斗争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以前,起义军曾和  相似文献   

15.
十七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这次起义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创举,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斗争推到最高峰。起义军所提出的“均田”、“免赋”、及“平买平卖”等口号,就是这次起义的特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这些口号,正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土地高度集中;劳役赋税之繁重;尤其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高度发展。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均田”问题,很多同志认为“均田”是用来动员农民、组织农民有力的革命口号,  相似文献   

16.
吕梁山农民起义军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支。在清军入关后,他们投入了抗清斗争。1644年吕梁山区起义军首领王刚随李自成西去(李自成即在吕梁开始起义的),另一部分农民军以任亮为首,坚守山区。他们在1648年发动猛烈攻势,华北各地人民起兵响应,任亮所率吕梁起义军于次年攻克五十余县,几乎光复全晋。他们成为抗清斗争高潮中的一支主力。至1668年清政府一面实行  相似文献   

17.
明朝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腐朽的反动统治,把孔学当作救命草,极力鼓吹“君子应该统治人,小人应该被统治”,要人民“思无邪”,就是不许人民有造反的念头。然而,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不断激起农民的反抗斗争,明末农民的大起义,再次戳穿了孔学的鬼话。 1628年,明朝全国遭灾,陕西北部旱灾特别重,许多农民饿死,凶恶的官府仍然向农民逼粮逼钱。愤怒的陕北农民,在农民领袖、闯王高迎祥等人率领下起义。他们把儒家宣扬的“思无邪”一类鬼话,统统踏在地下,举起革命刀枪,杀向地主、官府,指向孔孟之道。起义军从陕北打到河南、湖北一带。又从河南向东打,冲破明军包围,拿下明朝皇帝的老家——安徽凤阳。在凤阳,起义军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祖坟一把火烧掉,显示出革命农民蔑视“天子”、敢于造反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推翻明朝黑暗统治的决心。高迎祥牺牲以后,李自成继任闯王。李闯王勇敢善战,生活朴素,关心人民疾苦。他大破“劳动者应该养活统治者”的孔学说教,宣布农民不再向地主、官府交纳钱粮,并且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起义军所到之处,杀贪官,除恶霸,号召农民夺回被地主霸占的土地和耕牛。他们还捣毁郡学,烧掉孔庙,镇压反动儒生。明朝贵族福王住在洛阳,霸占  相似文献   

18.
孟凡人同志在其所撰《论李岩》①一文中,对李岩作了全面否定。认为李岩参加农民起义是为了实现个人政治野心,为将来投降明王朝作准备;参加起义队伍后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都是挂羊头卖狗肉,都是顽固地站在官僚地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旧秩序,为实现个人政治野心而干扰、破坏、篡改起义军革命路线;他的被杀,是与李自成在立场、思想和路线上存在深刻分歧的必然结果,是罪有应得。因此,“李岩绝不应该被同情或歌颂,而应予以  相似文献   

19.
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是否曾开城门投降李自成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后人要靠着这些文本重揭历史真相却又几乎不太可能。大家最后只是循着正史、野史的记录在头脑里自动存储下一段有关明朝末年的“记忆”——即张缙彦在前明做官,在清朝做官,中间还投降过农民起义军。这可能就是历史真相,也可能只是历史表达的某种需要,但无管怎样,这都是既定的历史结局。  相似文献   

20.
王浩八起义亦称姚源起义,发生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失败于正德八年。进军范围达十余县,波及皖浙闽赣四省,迫使明朝政府对农民进行某些让步。就其规模和进军范围来说,仅次于同时期的刘六刘七大起义,就起义斗争的持久和激烈程度来说,都在各路起义军之上。历来史书对这次起义的事迹不乏记载;近年的一些历史著作亦多有提及,然至今尚未见有专文论述。因试撰此篇,以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