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德性是人类所独具的特性,是道德规范意识的觉醒,更是道德精神的升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选择呈现出多元性,德性生成的过程也更具多端性。诸此因素的出现要求大学生在德性修养过程中进行自主选择,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身道德修养的超越与提升。本文以大学生道德自主构建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历史使命下的道德需要,论证大学生个人德性自主塑造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活德育",即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系统的一种德育模式。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对学生实施生活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4.
学生道德实践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人,就必须借助道德实践。目前不少的道德实践存在明显的缺陷:具有不道德性;违背实践的本质要求;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是运动式的而非经常性的。理想的道德实践应是主体参与式的、具有一定的深度、空间开放、经常性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鹏 《教育探索》2011,(1):123-124
师生主体间性的缺失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功能,是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通过生命关怀、回归生活、对话理解和有效交往等途径,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是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突破学校德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德育中,“想要德育干什么”与“德育能够干什么”似乎总是有些差距。我们往往习惯于抱着一种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却忽视德育对象的未成熟性,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事实上,学生不是被教化的物品,而是未成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学生自主道德培养,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上所有伟大人物里面,毛泽东的传记和相关文章是笔者读得最多的,也是和学生谈得最多的——用学者刘慧的话说,这属于“生命叙事的德育方式”。稍微上了一点岁数的人,谈起毛泽东,往往肃然起敬,感慨万千。而年轻一代,则常常透着茫然,抑或概念化的认知,甚至出于无知和误解的不屑。历  相似文献   

8.
乡村社会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这种价值具有不可侵犯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是农村德育自我建构的天然资源。乡村不仅有保守和传统,也有和谐、质朴和礼让。在那里,人类的自然本性与道德信仰得到守护和延续。面对乡村社会的传统和文化,农村德育应保有一份自我建构的权利,不能以任何名义轻易毁坏乡村社会的伦理传统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是学生从问题出发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并通过对自己建构的反思,稳固原有的建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当新的知识被学生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已理解的和有意义的知识,才能算是获得了真正的数学知识.这意味着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自觉的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社会具有一种后现代性的特征,后现代性社会中,建立一种思想共同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如何追寻美德作为时代思想的主题凸显出来。本文试图将麦金太尔美德理论与我国德育相结合,从麦金太尔美德理论的传统、实践和共同体等几个方面着手,企图找寻一条提升我国德育思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生活德育的两个基本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生活德育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是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接受社会性规则。要达成上述目标,我们的德育实践必须抓住“两个基本点”,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着力构建鲜活的、智慧的、充满成长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实现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综合改变。下面以我校生活德育研究中的重点活动“打造团队品牌,营造团队文化”为例,谈谈德育中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一、价值引导新课改理论指出,所谓“引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研究柯尔伯格道德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旨在阐明实践和环境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既不是由教育给定的知识内化过程,也不是生物学研究的本能成熟所致,而是主体在环境影响和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青少年的德育过程不能仅仅理解为纯理性的思维产物,也不能看成是被动适应预先设定的程序,更不是站在实践之外静观,这就要求德育主体要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同时,思想品德的结构也决定了德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因此实践是德育的本质属性。实践绕不开环境,环境对德育主体具有强大的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力得到解放,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正向现代化社会进一步迈进。与此同时,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了部分人道德观念变异、道德心理扭曲、道德评价错位等负面现象。部分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面对这些问题,学  相似文献   

14.
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前期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期,传统的幼儿德育由于忽略了道德认识的“有效性”问题,使得幼儿的道德认识在向道德行为转化过程中受到若干外在条件的限制,缺乏流畅性、稳定性。我们应该遵循全面性、适应性、超前性、主体性、实践性的教育原则,充分运用德育活动、游戏、生活等多种教育途径,更好的促进幼儿有效道德认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自主德育——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往往习惯于抱着一种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却往往忽视德育对象的存在,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事实上,学生不是被教化的物品,而是未成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所以,我的观点是:自主德育,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实践的层面上探讨了德育得以有效推行和发展的现实路径:一是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促进个体道德意识的形成;二是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道德实践;三是营造自然、和谐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自然的状态下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18.
实践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核心,它是指与人的自由和人文关怀直接联系在一定的本体论意义上人的实践,作为人学主旨的道德实践,从理论上、内容上和科学方法上奠定了当代德育坚实的发展方向,对于建构和提升道德实践主体人的责任感,善恶观和自主自律意识等道德意识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爽 《吉林教育》2008,(9):82-83
实效性低是中小学德育多年来解不开的难题。老师辛辛苦苦工作,用尽了办法,操碎了心,学生却不动力心,不听话,不相信,不领情。德育常常事与愿违,屡遭困境无奈,原因在哪儿呢?总结自己10几年的德育工作经验教训,使我认识到德育实效性低,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还在于  相似文献   

20.
审视我国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实事求是地讲,因为此项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诸多内容的系统工程,因而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和实施过程之中亦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认为,德育存在着复杂性与长期性等特点,要想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需要将德育规范化和形象化。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探索一种德育公式,能够涵盖更多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工作更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