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日本教师教育具有完善的课程体系,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对我国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环节,修订教师资格制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加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为了凸显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办学单位要在三方面下功夫:教育理论教学应亲近实践.主动和实践对接;教育教学技能在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培养,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师德教育宜平实、细化,在教育生活q-落实。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推动教师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7,(8):39-45
基于职前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工作日益复杂化,新西兰教育委员会发布了《职前教师教育未来发展战略选择》,提出职前教师教育未来发展五条建议,展现出职前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主体责任,重视实践与研究技能,促进职前教师培养优质化的特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可借鉴新西兰的发展战略,建立职前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师范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及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从而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实践课程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实践课程的发展历程发现,教育实践课程经历了学苏中改造、恢复中改革、发展中转型等三个阶段。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塑造师范生的情怀品质。未来应从教师教育信念、实践课程资源、实践课程师资队伍与课程评价体系四个向度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提高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需要反思我们的实践教学观念。受到一种感性的经验性实践观的支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难以有效提高。打破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引进全程连续实践教学理念,组建职前教师教育教学团队,加强教学团队合作指导,是提高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一条新思路。它使理论与实践从简单合并走向全面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从经验性技能训练走向反思性实践,使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6.
卢晓梅 《生物学教学》2005,30(10):61-63
美国本土至今已有超过9000名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参加美国生物学教师协会,并且与来自全球的同仁共享教学经验与技术。美国生物学教师协会也为广大的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开设各种栏目和项目介绍并提供易行的生物学教育。其中,为训练中学生物学教师的生物学教育项目具有特殊意义。生物学教师教育项目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初中和高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指导水平,二是训练大学和学院的学生们将来能从事初中和高中的生物学教学。教学技能的职前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但要具有渊博的生物学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有熟练的教学技能。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实践不但是高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未来教师的必要环节。为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巩固教师教育实践环节,使师范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教育教学情境,教育部提出,教师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即为18周。教育教学实践时间的延长更好地落实了教育教学实践的三个阶段,即观摩阶段、参与阶段和总结阶段。这也为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未来教师教育专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面向实践的教师教育转型是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教育的转型涉及学制模式、课程模式、学位模式、实践模式的转型。研究者针对当前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总结西北师大职前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训练的工作经验,提出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开展职前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的系统方法,并对网络支持平台的架构、基于网络支持平台的训练活动设计、活动管理与评价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反思型教师教育的背景。1.外部培养模式: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体系主要是资格型,它是根据教师任职资格(这种资格是外在的、强加的、固定的)的基本要求开设培养课程,使受教育者达到国家规定的文化学历标准,从而符合基本的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对未来教师的行为和技能的训练,这取得了一定  相似文献   

10.
描述日本科学教师教育在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方面的历史发展,研究日本科学教师教育的系统性变化和教师专业学习文化。通过对日本科学教师教育制度和职业文化的分析,阐述了科学教师教育的总体特征。在世界范围内,教育学知识与内容知识之间存在着整合与平衡的冲突,这一问题是历史和社会文化对中学科学教师理想模式的一种失落感。基于历史和国际的角度,不应该忽视科学教师传统积累的智慧和专业知识,它识别关键专业学习共同体角色扮演,帮助未来的教师成为专业科学教师。  相似文献   

11.
加强初任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是确保其能够胜任教学岗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职前教师教育与职后教师发展顺利衔接的关键.日本在教师入职衔接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尤其是如何保证初任教师教育实践力发展上的经验,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10):65-70,58
教师素质及其参与教育改革的程度被公认为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介绍与分析一项关于日本教师教育的调查研究,来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师是如何看待教师教育及其改革的,以期从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视角了解他们对日本教师教育的关注点,并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经历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标准取向向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转型。前三种价值取向是以未来教师为中心,强调其基本教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后一种取向是以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用儿童学习结果来评价教师教育课程及未来教师的有效性,以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这一转型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教师口语"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必修课。教师口语技能是未来合格教师必备的职业基本功,在教师教育各项技能训练中占首要地位。"教师口语"课的教学必须突出其职业特性,为教师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探索实践型教师教育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教育应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本专业内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研究,还需要在真实的情景中促进教师的情境化理解。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产生于专业活动并包括在对专业行为的反思中。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主题的研究,这种研究不能离开现实。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环境中来实现。实践能丰富并深化他们的教学经验、检查他们的教学进程、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教育必须设计相应的以实践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校本教师根据自愿原则组成小组,小组成员…  相似文献   

16.
TPACK视域下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顺应了时代要求,明确阐明了信息时代教师的知识体系和生成特征。现行的教师教育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而TPACK具有的“重视情境、教学实践、教学反思、交流与共享”的教师教育观为克服这些不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TPACK视域出发,结合教学实践,重构了职前教师教育新模式,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在一体化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职前教师教育必须呼应职后的工作实践,了解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关注未来工作对象——儿童的发展特点,顺应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应设置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儿童发展与学习、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模块。一体化视野下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还必须深刻认识"师范教育"转型为"教师教育"的时代内涵,建立广泛的合作密切、互惠互利的教育科研与实践共同体,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8.
日本教师教育发展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教师教育发展表现为加强教育实习,注重现场研究,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等动向。这些动向及相关做法让我们深入思考在大学培养教师、教师的研究生教育以及成长条件等问题,并获得有益于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姜丽华 《教育科学》2006,22(5):80-82
日本在进入新世纪后,制定并实施了一些新的教师教育政策。这些新的政策表现出如下特点: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宽严并进”;职前培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专门的研究生院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20多年间,美国知名高校发展了一批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教师教育项目,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美国教师教育项目通过开设多元化教师教育课程,教授教师候选人运用个案研究、课堂教学的展示、教学档案袋、开展问题导向的研究等策略,在真实教学情景下,深入思考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发展与评估了教师候选人的教师知识与教学技能。基于美国的经验,提出了中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以核心的教师知识与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评估标准;同时,还需以"大学为本",重视教学研究,运用教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加强"伙伴协作",重视中小学对实践教学的专业引领,建立、培养教师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