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固化”状态常常会自然或不自然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学生不但不接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却时刻在呼唤老师的理解。这种“固化”是德育工作中的一种负现象,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会造成一种压力。论其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教师的方法欠妥,选择的教育时机不够适当,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不够了解;二是学生误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不理解教师的教育思路。如何改变这种“固化”状态,以期德育的正效应,笔者在学校德育中引入心理相对论,取得了很好教育效果。  …  相似文献   

2.
小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一)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原因。小学生因智力或发育不正常而成为“学困生”,如学生先天能力而造成观察能力较低,表达能力较差等,因自身心理障碍而变为“学困生”,这类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性格比较孤僻。(二)学校教育的失误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成因。教育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形成了一套违反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导致了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少数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不佳,而且会使“学困生”向更坏的方面转变。(三)…  相似文献   

3.
李小青 《教书育人》2000,(17):43-43
教师要了解情况或做学生思想工作,找学生谈话是经常采用的方式,其中办公室是谈话的常用地点。然而,就谈话的效果而言,有时收效并不大。分析其原因,除教师的谈话语言缺乏艺术性外,有时也与把办公室作为谈话地点与学生的心理反应有关。那么,将办公室作为谈话地点有哪些“宜”与“不宜”呢?我认为,这主要视谈话内容、目的及谈话对象而定。 首先从谈话内容来看。如果找学生谈话是一些比较严肃的内容,例如老师向班干部了解情况,布置工作,或对学生批评教育等,倘若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决,选择办公室作谈话地点一般是适宜的。因为办公…  相似文献   

4.
“罗森塔尔效应”实质就是“爱,期望,信任”效应。体现三条原则:一是情知统一原则,二是“镜像效应”原则,三是无岐视原则。对这三条原则应辩证理解。 情知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言谈举止一片高尚的师爱,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获益,使教育工作成为创造人类灵魂美的和谐工程。这种爱应该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负责的爱,而不是溺爱。溺爱是一种肤浅的爱,从效果来看往往是害。情感的隔膜会妨碍理性的渗透,但情感与理性也有排斥性,太注重情感会冷漠理性。应教育学生逐步培养起理性情感,避免感情用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既要“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  相似文献   

5.
平时经常见到有的教师与学生谈话总是疾言厉色,以为只有这样才尽到了教师之责.他们不懂得独立意识与自尊心日益增强的学生是不喜欢这种“赤裸裸”的教育形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少年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感到有人在教育他.”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插柳”效应呢?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逐步领悟到: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源于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世上爱有多种,但教育的爱是宽广和无私的爱.她的宽广性体现在对差生和优生上具有同样的爱,她的无私性体现在对学生的奉献精神.爱,使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爱,使教师无法拒绝那  相似文献   

6.
学生“不愤”、“不悱”的时候不谈。《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启示我们与学生谈话,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在学生“愤”和“悱”的时候。如果班主任能在这个时候与学生谈话,向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己“理”“礼”不一致的时候不谈。教师对学生谈话要坚持讲“理”,讲正理、明理,不讲歪理、蛮理;同时教师也要坚持讲“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看法、建议和合理的辩解。我们不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只…  相似文献   

7.
如今,不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越大,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一些学生在校常一言不发,你不找他谈话,他一年都不和你说一句话,有时教师偶尔问一句,他甚至会冒出一句失礼的话:“烦死了!”。学生为何越大越“不懂事”了?学生越大,教师就越不了解他了?是他们人长大了,见多识广了,不屑于与教师交流,还是两代人之间真的有了“代沟”?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先看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和学生说了些什么。据我所知,教师或班主任和学生谈话,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许多教师和班主任谈话的“必…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师这样数落学生:“又忘记带作业了?吃饭怎么不见你忘记!”“你就不能消停一会儿?”这一现象,应该引发教育工作者们的思考: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教师说话不讲求艺术,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膜,影响教育效果,更严重的还会使学生郁郁寡欢,造成精神伤害。  相似文献   

9.
与学生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手段。健谈、善说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倾向于以自己的意见、观点、感情来影响学生,因此,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而学生往往被动受听或机械应答。这种“我说,你听”式的谈话,有时很难收到良好的交谈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师生谈话与教学活动一样,也应该是双边活动,讲与听是对立统一的。要想使谈话成功,教师不仅要健谈,而且还要善听。具体说来,倾听在师生交谈中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教师善于倾听,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  相似文献   

10.
谈话教育是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教育的效果却不一样:谈得好,师生感情沟通,达到预期目的;谈得不好,学生或当面顶牛,或压而不服,或阳奉阴违。教师注意谈话教育的契机、场合、内容、方式及技巧,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捕捉谈话契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班级每天都有事情发生,教育不能事无大小,时无先后地去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施教者的教育观念影响实效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一、“毛主席不摸钱”的反响和《泰坦尼克号》的效应举个例子在对中学生进行“金钱与人生价值”的思想教育时,有两位教师分别选取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事例,其效果大相径庭。一位教师在讲这内容时,把调子定得很高,拿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很“革命化”,极力回避像“为金钱出卖感情”、“一切向钱看”等社会现象,而用“毛泽东主席不摸钱”来说明毛主席人格崇高,视金钱如粪土,“…  相似文献   

12.
董纪明 《成才之路》2011,(21):86-86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育中具体体现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存在后进生现象,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的综合影响及自身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转化后进生,教师要从情感人手,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师生交往中会产生效应的偏差,弄清并矫正这些偏差,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直感效应偏差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它主要是人的直觉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称之为直感效应。直觉的参与使直感效应只是对人的一种整体看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外在的东西,如一个人的谈话语气、举止风度等;而主观情感的投入则会使人们在开始接触对方时就感到喜欢他,或讨厌他,即“以貌取人”。由于直感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注意矫正这种偏差,不要将所“喜欢”的学生理想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苦恼;也  相似文献   

14.
与学生谈话的心理时机与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学生谈话,是班主任的一项常规工作,同时又堪称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要想使谈话收到“四两拨千斤”的理想效果,不关注学生的心理、不讲究一定的技巧是不行的;而技巧又是和“时机”紧密相联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战机”。以我之经验,选择以下几种时机与学生进行谈话,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能正确地了解学生 ,克服偏见。能否正确地了解学生则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的人际关系。本文所提出的光环效应就是这样一种能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正确认知的心理现象。光环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表现。 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 ,则会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对学生的总体印象 ,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也就是说 ,光环效应会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一好百好”、“一错全错”的不正确看法。如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优秀的 ,则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 ,教师就会将好的品质赋…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心理偏见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它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育情感的大忌。因为心理偏见不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认识,甚至会阻碍学生智力、思想、心理等基本素养的发展,产生教育的逆向效果。形成教师心理偏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偏于一方面的见解,至使对学生产生成见。清除心理偏见要对“症”施“治”,现介绍以下方法: 一、抹掉“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学生留在教师头脑里的初次迹象,往往带有偏面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要消除由“第一印象”产生的心理偏见,教师要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消极影响,不轻  相似文献   

17.
家访新花样     
一提起家访,很多学生就会惊慌失措,他们认为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所以总是以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希望老师尽量不要家访。大多数教师家访时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家访的时问,学生的家庭背景,谈话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但这样的家访,有时会流于形式,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一定的负担,教师付出很多,效果却不一定明显。如果改变一下形式,使学生和老师解除误会,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谈话教育是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教育的效果却不一样:谈得好,师生感情沟通,达到预期目的;谈得不好,学生当面顶牛,或压根不服,或阳奉阴违。教师注意谈话教育的契机、场合、内容、方式及技巧,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惩罚”教育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心的压制、打击,往往是在教师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情况下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伤害。而教育的“惩罚”则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教师反复研究学生犯错的原因、特点、环境之后,有计划地进行的教育行为,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教育活动。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惩罚”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谈话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总是期冀通过对话,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影响、教育学生的目的;而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是复杂的,如果谈话的方法或时机选择不当,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在谈话前,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据此设计出科的谈话内容与方式。 “蛮横型”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谈话持敌对态度,与他们谈话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注意收集有关材料或事实,精心设计好谈话内容和方式,并考虑好谈话受挫后的应变措施,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