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教育、文化和学术组织,大学的发展受使命驱动.在使命驱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理想起着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作用.受经济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影响,大学的理想逐渐式微,现代社会日益强调大学的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其长远的使命.长远来看,若放弃或弱化对人的卓越和真理的追求,大学作为专业组织将趋向于"单向度",这既不利于大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世俗化和物质主义的大潮中,重申大学实现人的卓越和追求真理的理想,有利于其永续发展和基业长青.  相似文献   

2.
论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理念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要求,体现对师生个体生命的价值及人格尊严的尊重,而且还要体现对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对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视,体现对被管理者基本权利的尊重.文章在建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人性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理念设想.建构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转变传统的大学行政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民主管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教育人性化是指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充满人道主义关怀。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类主体等3个依次发展的阶段。在"人的发展"处于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阶段,"人"或被遮蔽,或被异化,教育非人性化现象普遍存在。在"人"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类主体途中,教育人性化将是类主体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4.
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要求,也要体现对师生个体价值及人格尊严的尊重,也是对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对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视.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要建立在人性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在树立"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民主管理的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和实施科学的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5.
人性化设计就是以设计的理性和功能作为前提,通过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人性化考虑,赋予产品以"人"的品质,使它具有情感、个性和生命.个性化设计是经济、人的需求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个性化设计将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哲学"是研究大学中"人"和"事"存在的缘由与内在规定性的学问。"大学的哲学"的逻辑起点是"人"的发展与超越。"大学的哲学"涵盖了"高等教育哲学"和"高等教育学"。大学的职能与功用是人才培养、"高深学问"探究和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大学师生以"高深学问"为客体或中介,开展个体之间"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快乐的表演;通过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实践,实现大学的运作及其职能。  相似文献   

7.
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对人的理解和界定,人是价值的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它包括教育理念的人性化和教育环境的个性化.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哲学观,也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在办学中,坚持以人才为本,树立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在教育中,坚持以育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师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体系中一直最缺少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究其原因是这种体系对人的培养方式存在偏狭性,对知识形成过程和教学过程存在根本性的误差,对师生关系存在错误的观念。大学英语教育应当回归人性,以对"人"的发展的关注作为教育的中心,重塑大学英语教育。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之灵魂——对金融危机的教育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促使高等教育重新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它促使高等教育重估人文精神在教育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反思大学的社会责任。只有从人文精神的高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大学的功能与精神。可以预言,高等教育理念将更加理性化、人性化,使大学毕业生不仅具备专精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具有博雅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其更好地担负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属人的世界,人性是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教育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为了人的发展和人自身素质提高的实践活动.教育必须以人性为基础,真正开展人性化教育,具体做到:教育要以人性为基础,关注"育人"与"成人";教育人性化要克服"人的空场",并善用"惩罚";教育人性化要坚持鲜明的生命立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不是锻造"工具人",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人学视域下,大学素质教育的旨趣在于养成文化自觉、塑造大学生类主体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回归教育本体性功能,通融科学与人文、构筑大学共同体和培育丰富大学精神等。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校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学校管理突出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突破传统制度清规戒律的规范功能,赋予规章制度以人性化,让规章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制度仅有的"规范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而学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者是人,教育对象也是人.因此,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必须以人性化为核心理念,体现人性化制度的激励性、发展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4.
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语言表达的种种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性化"的语言表达倍受众多新闻工作者的关注与青睐."尊重人格、换位思考","平民视角、贴近生活","举重若轻、幽默个性","纠偏补正、正确引导"是"人性化"语言的特征.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服务人作为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新闻语言浓郁的"人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延续了自由教育教人"做人"、关注人的发展的理念,而且还发扬了专业教育教人"做事"、为人提供谋生手段的优长.因具有这些特点,使通识教育成为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教育理念.新中国成立前的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和台湾各大学十几年、北京大学八年来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更印证了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全面性的促进.为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在大学推行适合国情的通识教育;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应从中学就开始推行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制度创新显然不是指对现实的大学制度进行修补或完善,而是应该创立一种新的、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大学制度.这种大学制度可能与现行的制度有联系,可能继承了现行制度中的许多合理内容,但与现行的大学制度无疑是不一样的,应该比其更接近大学本质,更符合大学规律,更体现大学的特性,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潮流,能够得到大学教师们由衷的认同和真诚接受.这种制度可以使大学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亦即"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国家的文明和进步,甚至引领国家的文明和繁荣",发挥大学对国家文化、科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促进或引领作用.这种制度在创新方面有两重内容:一是改传统大学中的"人治"为"法治".二是改传统大学中的"治事"为"治人".以伟大的大学建设伟大的国家,是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一、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是由现代行为科学演变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人作为知识、智慧的主体变得越来越重要,合理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课题.人性化管理是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的研究,使管理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理想大学”应具备以下特性:其一,“理想大学”必须以人为中心.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志趣和选择权都必须得到尊重.实行人性化的教学与管理.使人的个性和智慧得到充分的解放:其二,创造性的思想必须贯彻始终.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致力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迎接以创造为特征的21世纪提出的挑战:其三.一所“理想大学”的精神之所在.她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不仅仅是对现实负责.她关乎的是影响终身的学问,以追求终极真理为目的。因此.“理想大学”必须:以人为本.独立自主,思想自由.学术至上.学风民主.创造不止.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20世纪后期美国努力提供"普及"大学入学机会的高昂成本,作者带着美国如何为"大众"高等教育买单的问题,追溯了大学从公共资助向私人资金的转变.当20世纪70年代公共资助减少时,许多大学开始提高学费并寻求与公司订立研究合同.这两种策略得到联邦政府的支持(以学费补贴贷款和企业研究专利保护等形式),但最终都促进了大学持续的"商业化".在20世纪60年代,学生批判所谓的军工复合体,起初他们要求一种更多为个人或私人目的服务的大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资金的减少使他们承担了巨额债务以弥补高等教育的成本.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大学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把追求知识等同于追求"文凭".同时,随着研究事业开始被利润所驱动——越来越多地关注保密性和市场需求,结果是对学术、科学以及大学为公共利益服务理念与日俱增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教育人为目的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人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必然.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育理念.本文就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内涵和实现路径等层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