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未来的良好发展,以管理视角从发展与应用现状、充电设施产业和电池回收处理3个方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当前电池产业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并对我国动力电池的发展进行展望,最后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动力电池产业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2020年北京市退役动力电池量将超过5 000吨。2019年京津冀地区确定了18个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同期,北京58家汽车生产/梯次利用企业在官方网站公布了263个回收服务网点信息。回收模式方面,国外在产业联盟回收模式、生产者自主回收模式和第三方回收模式等方面已有成熟案例。研究表明,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短期内以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回收为主,市场成熟后,产业联盟和第三方回收模式将更具优势。经济性方面,北京市场上动力电池以三元电池为主,可通过湿法回收再生金属获取价值,811型三元电池回收将亏损535.4元/t,622型三元电池回收收益为517.7元/t。当电池收购成本低于7 000元/t时,两类三元电池回收均可实现盈利。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废旧动力电池在未来的回收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在EPR制度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的有效途径和回收网络构成要素,以及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利用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回收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使用,动力电池迎来退役潮。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导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亟待解决。文章研究政府向电池生产商征收低碳环保税,对回收企业实施回收补贴的组合政策背景下,分别在单渠道回收模式和双渠道回收模式下对电池生产商主导的闭环供应链进行契约协调,并对组合政策设计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低碳环保税和回收补贴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废旧电池回收量,组合政策的设计能有效引导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的回收行为。双渠道回收模式下的回收量和企业利润均高于单渠道回收模式下的回收量和企业利润。在回收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的协调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和供应链总利润能够达到集中决策下的理想情况。且在不同回收模式下,当成本分担比例和收益共享比例合理设置时,电池生产商和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均高于分散决策时的利润,因此双方都愿意接受该契约。此时,回收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能够有效协调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  相似文献   

5.
马亮  刘玉洁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0):184-193
在闭环供应链视角下,为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率,构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实施成本分摊契约和责任分摊契约双渠道电池回收博弈模型,并以单渠道回收模式为参考,研究不同回收契约下双渠道回收模式对新能源汽车零售价格、市场需求、电池回收率及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影响.通过理论研究发现:一定条件下,两种不同的回收契约双渠道回收模式总能降低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扩大市场需求以及增加电池回收率和供应链成员利润;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当自身回收成本系数较大时,更偏好采用回收成本分摊契约,而当自身回收成本系数较小时,则更偏好采用回收责任分摊契约;零售商当自身回收成本系数较大时,更偏好采用回收责任分摊契约,而当自身回收成本系数较小时,则更偏好采用回收成本分摊契约.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动力电池的研究变得尤其重要。基于动力电池产业链,通过专利视角分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从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中的关键材料出发,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隔膜及电解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发展正极材料是大幅度提升动力电池比能量的首选,其将朝着高电压、高容量的方向发展;发展硅基负极材料成为行业共识。接着结合动力电池产业链中下游的关键技术,对动力电池匹配与优化、电池制造工艺及电池回收与梯级利用给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可以判断动力电池报废量亦将日益增多,在对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前,必须先对其进行放电,以保证安全性。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物理放电式动力电池自动放电、拆解回收系统及控制方法,系统包括放电系统和拆解回收系统两部分,通过该系统进行动力电池的回收,具有安全、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强力推进污染治理以及着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根据规划,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然而,与一路狂奔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相比,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却相对滞后,这一现状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2015年我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万辆,同比增长4倍,成为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生产大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庞大的产  相似文献   

9.
<正>汽车强国,离不开产业配套。作为核心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堪称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强,则新能源汽车强;动力电池弱,则新能源汽车弱。事实上,在“双碳”目标驱动的产业变革中,动力电池已成为关键一环。在2023年6月9日举办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就指出,“动力电池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之一”。吴锋认为,动力电池生产过程的节能降碳,  相似文献   

10.
吴文钊  吴剑 《中国科技信息》2011,(13):6+5+4+3+2+1+14-I0008
我们与众不同的观点。有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我们不看好镍氢电池,纵使是短期也是如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比日本、美国等先发国家较迟,但我国不必重复它们"从镍氢到锂电"的技术发展路径。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已较为成熟,等到我国新能源汽车需求大量释放,动力电池领域或许早已是锂电的天下,镍氢电池有可能面临未上规模即遭淘汰的风险。此外,我们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相关产业链作了较为详细的需求预测,我们发现国内正极材料领域已潜藏一定的产能过剩风险,未来行业竞争将异常激烈。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机器学习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构建一种从海量数据中核心技术识别方法,运用该方法识别出新能源汽车领域20项核心技术与21项潜力技术.之后,运用专利相对优势指标法(Revealed Patent Advantage,RPA)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技术的布局现状,并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布局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我国在电池冷却或保持低温技术和车辆电池应用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相对技术优势.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识别与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与战略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董超  刘玉国  宋微 《现代情报》2014,34(6):132-138
动力电池是指可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等电动设备及工具提供动力,并具有高能量和高功率的蓄电池。目前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随着汽车的大量增加,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城市尾气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随之而来的,对于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究也得到广泛的重视,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被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分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对动力电池的技术领域选择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汽车是锂资源消费主力,回收新能源汽车报废锂电池中的锂对于增加锂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锂电池储电量与锂消费对应关系,利用新能源汽车生产大数据,测算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单位储电量锂消费,并在对锂电池退役相关参数作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不同情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锂回收潜力,结果显示:①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际及国内电动汽车电池相关专利进行检索,运用专利计量、专利地图、专利网络分析等方法深度挖掘专利信息,从发展趋势、研究重点和热点、研究机构的实力等角度综合明确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趋势,重点对比了我国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水平与日本的差距,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制定战略提供专利信息支撑服务。  相似文献   

15.
续航能力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角度,建立了以提升续航能力为目标的合作研发和非合作研发博弈模型,认为合作研发更为有效,为实现产业链合作研发设计了研发成本分摊契约、约束电池价格的研发成本分摊契约。结果表明,研发成本分摊契约和约束电池价格的研发成本分摊契约均能实现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高于合作研发决策时的续航能力,而约束电池价格的研发成本分摊契约还能实现产业链利润大于合作研发决策时的利润,是更为有效的产业链合作研发契约。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动力电池专利信息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利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当今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现状,指出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enetic algorithm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ntrol parameters in 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HEV). The HEV control strategy is the algorithm according to which energy is produced, used, and saved. Therefore, optimal management of the energy components is a key element for the success of a HEV. In this study, based on an electric assist control strategy (EACS), the fitness function is defined so as to minimize the vehicle engine fuel consumption (FC) and emissions. The driving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re then considered as constraints.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the decision variables, a new approach is used for the battery control parameters. Finally,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is performed over three different driving cycles including ECE-EUDC, FTP and TEH-CAR. The results from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roach and reduction in FC and emissions while ensuring that the vehicle performance is not sacrifi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