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善于发现     
新闻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不是新闻,而是发现。这是我近两年来的写稿体会。1989年8月份,我到一家企业采访,在县城街上,碰到标有“陕西电视台”字样的一辆小车。当时我挺纳闷:陕西电视台的车到咱这小县城做啥?是不是要拍电视?我又一想:咱这儿是杨虎城将  相似文献   

2.
要善于发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习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从事艺术工作要善于发现,同样,科学研究也要发现。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发现问题给于极高的评价,曾说,在科学研究方面,发现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也有人将爱因斯坦之说推而广之,认为发现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自学,也有必要强调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能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可以掌握更正确的知识,还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获取新知识,对客观事物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通讯员,怎样去发现新闻和提高上稿率呢?根据多年来的写稿实践,笔有一些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5.
许建中 《青年记者》2007,(12):92-93
有句话说“新闻是用脚写的,不是用手写的”,意思是说记者跑得多看得多,能够从没有新闻的角落发现新闻,写出新闻。我在文登市委宣传部、文登市广电局工作近20年,我的做法和体会,可以作为上述观点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发现新闻线索是新闻报道的开端,没有发现能力,新闻活动就无从谈起,在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强化记者基本功,丰富新闻源,成为媒体赢得新闻竞争的基石。笔者从新闻线索的特点、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以及发现新闻线索的前提入手,阐述记者发现新闻线索的途径和记者应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采访新闻,首先要有新闻线索,否则采访便无法深入。一些新闻行家把能否发现新闻线索,称作新闻采访活动中的第一道门坎,第一场考试,这是很有见地的。好的新闻线索,好比采写活动人门的向导,抓住它,顺藤摸瓜,寻根究底,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能捕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者到一个镇机关了解情况,几次提出想走访一些群众,陪同的镇干部大惑不解地说道:"你采访群众干啥?我给你讲一讲,让办公室给你准备一些材料就行了。"笔者当时就愣住了,但后来仔细一想,他的不解也带有普遍性。我们常常提倡记者要多深入基层采访,但基层在哪儿,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方之大,你不可能处处走到,我国人口之众,你不可能个个相见。真正的朋友相交,有时并不一定都要亲自见面。有这样一位大型文艺刊物的编辑,他每年总要发出二三百封信件,寄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与许许多多的作者联系。其中,相当一部分作者,他从未结识。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友谊的建立和发展,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相互的支持与交往。这位编辑,为了办好这份大型文艺刊物,十分关心全国各地的报刊,时刻注视一个个新作者的名字。每当他看到一个具有相当思想、艺术特色的作品,便迫不及待地打听这位  相似文献   

10.
从信息概会上讲,信息有表层信息、里层信息和精髓信息。新闻报道不能只是简单的报道事实,而应努力挖掘、发现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里层或精髓信息。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中观上的突破——评述襄樊经济崛起之势》一文(以下简称《中观》),就给人们提供了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精髓信息,我读后有三点新感受:  相似文献   

11.
王琴琴 《大观周刊》2011,(32):73-73
人的心态既是复杂的、又是多面的,而且直接关系到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人的心态与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密切相关的。群众的心态不好或是有了梗阻,得不到及时疏通,就会给社会、家庭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最近,翻阅《情弥天山——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获奖作品集》,感受最深的是,记者要写出“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接近生活”的新闻佳作,必须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人生活”,在深入采访中自己发现新闻。然而,近几年来,这种来自实际、来自群众、来自生活,真正由记者自己发现、采写的独家新闻,实在太少了。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看到、听到的新闻有许多是雷同的。这些内容相同的新闻绝大多数来源于领导机关提供的会议材料、内部简报、领导讲话。当然,此类新闻不可不发。但是,如果记者长期依赖领导机关提供的材料、简报来编写新闻,满足现状,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时间一长,这些记者离开了领导机关和各种会议,就很难找到新闻,写出报道来。影响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上来看,在一些记者的眼里,  相似文献   

13.
赵国华 《青年记者》2016,(19):35-36
党报应该是什么样子?导向正确、四平八稳、味同嚼蜡?如果这么认为,就是对党报的误解.遗憾的是,许多党报确实存在这些问题,而且某些时间段几乎成为“通病”. 前段时间,《中国纪检监察报》有一篇报道,“听某机关单位朋友说,他日前去某乡镇调研,在该乡镇办事大厅的茶几上、角落里,订购的党报党刊一堆一堆整整齐齐,打开全是崭新的.刚好有收废品的师傅来,工作人员就直接将这些未开封的党报党刊几块钱处理了”.  相似文献   

14.
与一些通讯员谈起采写报道的事情,有的同志往往面露难色地说,长期居于一隅,范围就那么一丁点,那来多少东西可写,即使是一口井,也早已淘空了。这话似乎有一定道理。比起一个省、一个市来,局限于一个区、一个乡、一个村的业余通讯员,确实是范围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0月28日,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栏稿,题目是《兰州军区某部为党员量身制作“提醒卡”》,并配发编辑点评,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在送审大样时,报社领导对此稿有明确批示:“好稿!确实是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回顾此稿的编辑过程,编者感到:善于发现新鲜事,是“出炉”好稿的一条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于学玲  阎明凡 《编辑学报》2014,26(2):132-133
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能够严格规范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还应利用文献检索技能、专业知识挖掘隐蔽性差错,向作者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从而提高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17.
周思雨 《新闻窗》2012,(5):56-57
新闻采访中的现场报道是一种常态的报道行为,因此,现场报道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位利用有声语言进行信息传达、完成新闻叙事行为的报道者的必备能力,其中“善于发现”的能力在越来越多的同题报道中显示出独特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提高这种能力是新闻从业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作为策划编辑要想做到选题精准,组稿恰当,就应该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文章从"慧眼看市场,把握机遇不错过"、"慧眼看读者,贴近需求靠创新"、"慧眼看专家,为选题物色好作者"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和提高策划编辑发现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写稿多写身边的东西,而要发现身边的新闻,就得观察平凡的生活小事,发掘普通老百姓对生活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杜京 《传媒》2001,(7):58-59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我碰到最多的发问是:"你是做什么的?"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在隆重的国庆阅兵式上、在飞往大洋彼岸的班机上、在边远的民族村寨、在抗震救灾的抢险战斗中--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别人用何种语气发问,"我是记者!"理直气壮而又干脆的回答总会脱口而出.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心中始终牢记的是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专心致志于党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