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题目:本文的中心事件发生在“果树园”里.“果树园”里有翻身农民成为主人后的无比欢乐;“果树园”里有地主阶级失败后产生的刻骨仇恨;“果树园”里呈现出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果树园”在歌颂农村土改斗争的伟大胜利.这篇课文的自学重点,正是“果树园”出色的景物描写和以“果树园”为背景的人物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材中,长篇名著节选很多,这些课文比较长而文字比较浅显,如果用串讲的方法教,费时多而效果差。我赞成长文短教,并试教《果树园》。《果树园》节选自丁玲同志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第三十七节“果树园闹腾起来了”。写的是暖水屯翻身农民管制了十一家地主的果园之后,在地主李子俊的果园里采摘果子的一段故事。课文长达九页,用二课时讲完。一、长文短教必须确定单一的教学目的,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果树园》揭示了贫苦农民与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麻本不仁者的艺术形象——“短衣帮” 《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的“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语,常常“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是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走向死  相似文献   

4.
一、领略词句 ,产生语感1 从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中产生语感。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 ,为了帮学生准确掌握词义 ,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评词语运用的妙处 ,产生语言的感知能力。如《精彩的马戏》中用“直笑”、“哄笑”、“喝彩”三个词写观众的反映 ,我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词的联系与区别 ,体会用词的准确 :猴子爬竿 ,观众是“直笑” ,因猴子很顽皮 ,又穿着小孩的衣服 ,让人们一直忍不住要笑 ;熊踩木球 ,观众“哄笑” ,因为黑熊笨重 ,它一会儿要摔倒 ,一会儿又稳住了身子 ,观众紧张后发出一阵阵欢笑 ;山羊走钢丝 ,观众“喝…  相似文献   

5.
《柏林之围》中的儒夫上校的小孙女是法德战争的受害者。对这个人物,作者没有进行外貌描写,而是着力描写她的“笑”,采用一种以“笑”衬悲,以“谎”写实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出这个人物复杂矛盾而又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果树园》,节选自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反映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对华北地区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里的许多不同阶级、不同类型的人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规模较为宏大、性质错综复杂的农村阶级斗争的画面,揭露了地主阶级的罪恶与反动本性,讴歌了党的领导,歌颂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精神。正如冯雪峰同志所评价的:“这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真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它同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同时(一九五一年)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  相似文献   

7.
“嘻嘻嘻……”“哈哈哈……”教室里的笑声一阵接着一阵。老师敲了敲黑板,大声说:“静一静!静一静!下面谁还要读?”“我!”“我!”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杰作”。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我们在上作文课。由于大家普遍的毛病是只会作静态的人物外貌描写,而在故事情境中写不好人物和外貌,有的时候还忘了写,所以今天老师特别训练我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描写人物的外貌。老师先详细地给我们指导了一番,就叫我们每人写一段,然后再当众朗读。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老师想了想,说:“郭乐,你来读。”郭乐拿着本子,利索…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语文九册11课《田寡妇看瓜》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按传统的分析,认为是田寡妇。陈一飞老师一反传统分析,认为田寡妇“在作品中只是一个线索人物”,“陪衬人物”,“秋生这位翻身农民的典型,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见《小学教学研究》1985年第五期)陈文认为作品是通过秋生这个“翻身农民的典型”,通过描写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歌颂“农村社会的伟大变革”这一重大主题。观点固属新鲜,可惜论据不够有力。比如说:“最爱偷”三个字“饱含着无限的辛酸和苦楚”,是“对万恶的封建剥削制度的有力控诉!”秋生忍气吞  相似文献   

9.
有同学提出,《失街亭》中,罗贯中描写了马谡的三次“笑”、诸葛亮的三次“哭”,这样反复地描写哭笑神情,其作用究竟怎样理解? 哭或笑,是一种神情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马谡的三笑,活脱脱地表现他“言过其实”的性格特点。第一笑,是在马谡察看街亭的地形之后。一向以“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自诩的马谡,非但不铭记诸葛亮的谆谆嘱咐,审时度势,敏锐地看到街亭的重要,反而嘲笑诸葛亮的多心。在这笑声中,形象地表现了马谡的目无统帅、麻痹轻  相似文献   

10.
明天 《中华家教》2012,(10):40-41
带儿子去看话剧《日出》,顾八奶奶向陈白露抱怨:“他(胡四)呀,根本不懂爱情!”儿子笑出声:“他连爱情都不懂!哈哈哈!”坐在身边的朋友好奇地问他:“那你懂吗?”“说了你也不懂!”儿子的煞有介事引来一阵哄笑。我心里暗暗吃惊:这小子,何时变成了爱情通?  相似文献   

11.
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的《春蚕》,是茅盾描写农村生活的第一篇成功之作,这篇小说,塑造了不下十个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几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以构成一幅三十年代农村丰收成灾图的人物画廊.谁是《春蚕》这幅丰收成灾图里的主角呢?是老通宝.茅盾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众星拱月”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采的笔墨,刻划了老通宝这个三十年代的旧式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生备受凌辱、饱尝煎熬,最后悲惨地死去。那么这样一个人物,怎么能与“笑”联系起来呢?在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笑”的描写有三处,作者这样安排不是偶然的,它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凡读过鲁迅小说《祝福》的,对主人公祥林嫂一生备受凌辱、饱尝煎熬、最后悲惨死去的 情景,无不铭记于心。这样一个人物,怎么能与“笑”联系起来呢? 然而,在小说中,涉及 祥林嫂“笑”的描写却有三处之多,这在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刻画中,如《孔乙己》中的孔 乙己,《故乡》中的闰土等,是从来没有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语言简练,含义丰富而深 刻,可以说字字珠玑,无一处不讲究。作者接二连三地运用这种神情描写祥林嫂,不是偶然 的。它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是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的。第一次“笑”。祥林嫂新死了丈夫,在家…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曹操之“笑”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曹操的笑的描写,作者以此表现了这个政治人物的独特的性情。本文分析了曹操“笑”的类型、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佛心     
初秋时节,我与几个新结识的朋友一道从成都乘车去游览峨眉山。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小面包车,一路上大家尽情欢笑。有一个叫叶子的小女孩,很快就成了车上的中心人物。5岁的叶子居然可以声情并茂地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背诵完毕,掌声雷动, 妈妈便又让她背诵苏轼的《赤壁怀古》,但叶子说:“我没情绪背这首词。”大家哄笑起来。妈妈再强求,叶子便斜睨着妈妈说:“唉,你真不懂得孩子的心!”妈妈和整车的人都笑翻了,但叶子不笑,很忧郁地看着车窗外面。  相似文献   

16.
绝妙的映衬     
因一首《陌上桑》,罗敷名传千古,成为美貌智慧的化身,而另一个人物“使君”则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每每读《陌上桑》,我都为使君鸣不平,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使君?难道仅仅因为他没有像“行者”、“少年”、“耕者”将对罗敷的倾慕缄于心而付诸行动?千百年来,我们不仅曲解了使君的形象,也似乎还未曾领略《陌上桑》艺术的魅力——那就是绝妙的映衬。《陌上桑》灵活地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侧面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诗歌开头几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为侧面描写,读者可以从罗敷美…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先生生平得意之作。作者将细节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引人入胜地描述了孔乙己不幸的人生。 在教学中,我结合小说的特点,以人物为中心,概括成“三笑三现”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写人记事又离不开人物语言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应具有简洁、个性化的特点。所谓简洁,即简单明了,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清楚地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契诃夫有一句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姐妹”。可见,简洁对语言多么重要!所谓个性化,是说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不能千人一面。在这方面,鲁迅为我们做出了典范。下面我们不妨以他的短篇小说《故乡》为例予以说明。 《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的语言,前前后后算起来有五处:  相似文献   

19.
眼睛,是人的心灵的窗户。要表现出一个人的“灵魂”,无论画家还是作家,都不会放过对人物眼睛的描绘。鲁迅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画眼睛”。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祝福》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了三次:一次不如一次有神,真切地反映了人物每况愈下的生活历程。《伤逝》对子君眼睛的两次的描写亦是神情毕肖。在鲁迅的创作中,大量的“画眼睛”却不局限于肖像描写,而是指最能显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典型细节。孔乙己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就是孔乙己的“眼睛”。在《故乡》里,二十多年后的闰土见“我”不再喊“迅哥儿”而虔诚地叫“老  相似文献   

20.
《果树园》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三十七节。要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首先必须对这部小说的创作有个大致的了解。一九四六年夏,丁玲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火热的斗争生活激动了她,广大翻身农民闹革命的热情鼓舞着她。她曾说:“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