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教学乌兰浩特市教研室毕凤之原统编教材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分散在二、三册教材之中,而义务教材将这三个例题都集中在第二册教材之中,目的在于适当靠近,便于比较,以...  相似文献   

2.
“求某数与比它多几或少几的和”的两步計算的应用题,儿童往往把它和求比已知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混淆起来。原因是:其它类型的两步計算的应用题,都有三个已知数,而这种两步計算的应用题却只有两  相似文献   

3.
沟通正反联系突出对比教学──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小)几”应用题的教学昆明市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李家永“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在“九义”教材中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先在六年制第二册教学正叙的,然后在第四册教学反叙的。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  相似文献   

4.
【导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122页例4是一道数量关系较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即“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在例4学习之前 ,学生已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已会用算术方法解与例4相对应的顺思考的应用题 ,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例4如果用算术方法解 ,需要逆思考 ,思维难度大 ,“对于部分小学生来说 ,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 ,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东北师大马云鹏教授语) ,因而通常不作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材编写时 ,将这类应…  相似文献   

5.
陈老师: “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实际上是比较两数多少的一组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是已知大数和小数,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或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是已知小数,和大数比小数多的数,求大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则是已知大数,和小数比大数少的数,求小数。 人教版教材考虑到学生年龄小,接受困难,把它们分开编排。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关于两步应用题的编排,一方面突破了按计算方法进行分类的传统模式.把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近的两步应用题相对靠拢,分组出现,层层推进。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材一题一例的“单打一”格局采用“复习”→“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等“系列”编排形式。例如,六年制第五册第80页的例1,首先以“复习”重温“求两数和”的一步应用题;接着以“求两数和”为基本数量关系,通过增加一个条件和改变问题,过渡为“求比两数和少几”的两步应用题(例题):然后着眼于“变”,把问题扩展到其它情况。即以…  相似文献   

7.
这一册应用题的复习,根据学习的重点,除继续复习一年级巳学过的“求几个相同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等基本应用题外,应着重复习本学期新学的“求一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比多(或比少)求和”及一般的两步计算加,减应用题. 乘、  相似文献   

8.
一、系统整理,整体布局在期末复习中,若对全册数学内容系统整理,整体布局,则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科学化有所裨益。如把万以内的加法、减法、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等计算方面的知识,纳入“计算”这一范围中,从法则入手,有条理地复习。应用题的复习,则可把全册应用题集中起来,分成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两部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系统复习。二、抓住重点,查漏补缺本册教材中,有些教学  相似文献   

9.
过去教“比多”“比少”这部分应用题时,讲后给学生总结出两句话。“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让学生记熟背会就放心了。结果呢,不少学生片面理解为:见“多”就用加法见“少”就用减法计算。尤其是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然后再求两个数的“和”的两步应用题时,错误率竟达70%。问题出在那些以间接方式叙述的应用题上。如:(例一)学校养7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少5只,白兔几  相似文献   

10.
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是第四册第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学生解答时往往把它同正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混淆,一见“多几”就用加法,见“少几”就用减法。为了避免这一点,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数...  相似文献   

11.
【课例简析】“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多少”和“求两数相差多少”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的例7,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应用题的比较。教学时可加强操作活动,采用探究启思的方式进行导学。【导学设计】一、操作学具,复习旧知。1.按要求摆学具,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2.按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摆学具,并思考:怎样正确摆出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  相似文献   

12.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分为正叙和反叙两种类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他们在理解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比正叙的要难,因此,这是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一、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无论是正叙还是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都必须具备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学生在第二册里已弄清了较大数是由与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和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合起来的,求较大数用加法算。如:“黄花有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红花是较大数,红花有5 3…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81页例1,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分析方法,会分步列式解答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两步应用题。2.通过...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 二(上)的“解决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求比一个数少(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二是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问题;三是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即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问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把握数量关系,明确题组结构五年制数学第四册对应用题的编写是按数量关系相近,解题思路相同的编为一组。本册两步应用题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例2是比例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第二组只给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  相似文献   

16.
陶永清 《云南教育》2004,(28):46-47
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中一个是求比两数的和多(少)几的数的两步应用题;一个是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需要用两步解答(第75~77页例1、例2)。第二组在数量关系上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数的和(第82页例  相似文献   

17.
对于小学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教学,教师们普遍感到难教。其原因何在? 1、应从教材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弄清上述两类问题的实质。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十一种简单应用题,其中加、减法的占五种,而最基本的加、减法简单应用题是:求总数和求剩余。这两类应用题之所以“最基本”,一是这两类应用题的教学可与加、减的意义直接联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二是因为求相差数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教学,均是在上述两类基本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六年制二、三年级数学教材中,知道一倍数求几倍数的应用题出现较多,如,第四册的第74、75页的例7、例8讲了一倍数和几倍数的关系,都属于知道一倍数求几倍数用乘法解答的应用题,又如第五册第44页例3、第六册第66页例1,也是“几倍求和”和两步计算应用题。但对于知道“几倍数”,求“一倍数”的应用题,就没有专设例题,在练习中却又有这  相似文献   

19.
一、严密地、合理地设计联系新旧知识的中介题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教学“求比两个数的和多 (少 )几的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首先抓好铺垫复习和新知识的导入环节 ,应精心设计联系新旧知识的中介题。(一 )以旧引新 ,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瞄准知识的发展点。由于学生在以前学过“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的应用题 ,而新知识是“求比两个数的和多 (少 )几的数”的应用题 ,因此 ,可据此设计一组与新知紧密联系的复习题 ,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 ,又能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如出示“苹果比桔子多 1个或苹果比桔子少 1个” ,…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第104页例题3。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先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再求和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教材分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通常有三个已知条件,而这类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两次,这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新情况,尤其是“比……多,求和”的问题,两次进行同样的运算——加法,更容易与相应的简单应用题混淆。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