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和新课标里“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的理念相一致,二者都指正了生活和教学的关系,即要结合实际生活组织教学。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对于母语教育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小学生受年龄、知识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李春梅 《文教资料》2006,(27):99-100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连续四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它是“中国人的一部年  相似文献   

3.
贠玲 《山东教育》2007,(3):18-19
语文的学习是对母语的一种亲近。中华民族的母语是美丽的,是丰富的,她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建立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肉联系。语文教师应该怀有对母语的崇敬感走进课堂,面对学生,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丰盈学生灵魂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切断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是不可能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整合。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功能繁多,语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语文”这一概念,就争论了几十年。究竟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难成定论。由于这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就给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范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复归中学语文教育的本义——语言教育也就是母语教育。或者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母语。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祥和的民俗文化节日,还是充盈时代气息的“当代节日”,都有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和内在精神。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以开放的视角,以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对待教学,以“积累——训练——感悟——创造”语文教育模式及其运用策略实现语文课堂创新。巧妙地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黄朝强 《考试周刊》2009,(3):110-111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成功的语文教育一定是遵循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有这样三个最为基本的判断:语文是以学生言语操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言语交往教育;语文教育是依托文本实施的以“整合学习”为特征的学科教育;语文教育是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母语教育.现代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的这些教育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郑勇 《现代语文》2009,(8):66-67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养成性教育,与生活共成长。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是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呼声,也是众多优秀语文教师的共同经验。于漪强调将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大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赵谦翔的“东方时空课”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贴近;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主张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于永正则通过戏剧化再现生活情节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仅仪强调联系生活、与生活相结合是不够的,全面理解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2.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母语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汉语、汉字组成的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既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那么学习语文,我们只是习惯于“坐在教室一心只读教科书”,岂不是只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里的"生活"所指向的便是"人生"。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成立,或者说被人们广泛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学习即是母语学习。对于任何一个拥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民族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教学的实质不是花架子,传统的、朴素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是要保持和发扬光大的。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我们的语文教学作为母语学习其实应该很简单,很从容。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崔峦语)。  相似文献   

15.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学科,不仅是系统的知识之学,而且是文化之学,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使之承担起了传承人文精神的重任。立足于此,语文教育才会发挥其育人功能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承担着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双重任务,用言语文化来分析语文教育的复合性特征,确立言语文化的语文课程观,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思当下语文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从中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传统母语教育充分利用汉语文的特点,构建起相对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新课程背景下的母语教育,应重视吸取传统母语教育经验,坚持民族化方向,赋予旧经验以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传统母语教育充分利用汉语文的特点,构建起相对完整的母语教育体系。新课程背景下的母语教育,应重视吸取传统母语教育经验,坚持民族化方向,赋予旧经验以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因而,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宽斓广阔的创造空间。因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语文学习。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勤奋的语文老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因而,语文应该是最宽容、最有灵性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应该是“我”。语文学习要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语文学习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以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一言以蔽之,语文学习是诗意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