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蜀学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时期,引进并接受中原儒学以发展文教事业;两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苏学为代表的地域学术特色而在学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迄于近代它又吸收新学而获得新的活力。在此过程中,蜀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它以四川自西汉迄今的学、术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经学、哲学、史学和文学,而以它们体现的学术思想的研究为核心,包括蜀学理论、蜀学史、蜀中学者、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是四川文化中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从文化渊源看.蜀学是中国学术的一部分.它与“巴蜀文化”是毫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经学在巴蜀地区的大规模传播始于西汉文翁立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巴蜀经学就以汉代中央博士官所传今文经学为主。进入东汉以后,更是与谶纬、灾异之学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巴蜀的儒学学术风尚。在东汉中后期今文经学即将被古文经学取代的前夜,巴蜀经学达到了自己的顶峰。  相似文献   

3.
巴蜀文化与川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饮食之味形成不同的民性,川菜“好辛香”、“尚滋味”的特点和容纳百味的渊源影响巴蜀化的独特性和兼容性;川菜的发展与巴蜀化的发展互有影响,再创川菜和四川名小吃辉煌,须注意研究和吸取巴蜀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与国内外学者有着比较广泛的交往,但学术界所关注的仅仅是其中的少数诸人;而关于王国维与巴蜀学人的交往,迄今尚未见系统梳理者。钩稽相关史料,与王国维有直接交往的巴蜀学人有十二人之多。其中,既有前辈学人(王秉恩、王乃徵),也有同辈学人(王复礼、傅增湘);既有弟子(周传儒、杜钢百、余永梁、谢星朗、黄绶、徐中舒),也有后学(李思纯、贺麟)。与王国维有间接交往者二人,一人与王国维当互有耳闻但并无来往(廖平),一人本当与王国维相识但失之交臂(郭沫若).  相似文献   

5.
汉代巴蜀经学兴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奖励儒学教育,领先全国以"七经"造士,于是七经之学盛行巴蜀,经学人才辈出。两汉巴蜀经学以易学、小学最盛,《诗》、《书》之学次之,而《礼》、《春秋》、《孝经》、《论语》之学亦有可观。巴蜀学者不满当时章句之儒"碎义逃难"、"违背孔真"的现象,自严遵始融《易》《老》于一炉,扬雄创拟经新篇,从而构成汉代巴蜀经学独辟蹊径、自成体系之特色。汉末巴蜀经学与巴蜀地域政治经济命运密切关联,今古兼治,扬马击郑,于是以杨门之学和谯氏之学为代表的通经致用之学和谶纬学大兴。  相似文献   

6.
略论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诏与巴蜀间的民间交往、民族迁徙、军事冲突及文人间的学习和交流,使巴蜀文化成为南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又因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和相似的文化土壤,促使南诏在“盛唐之音”氛围中,大量汲收巴蜀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的南诏文化  相似文献   

7.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也是"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与此相对,和章太炎交往的巴蜀人士也可一分为二:革命人士与学界人士。巴蜀学人与章太炎的交往,集中于东京"国学讲习会"时期(1906—1911)和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时期(1935—1936),而在此两期之间亦有部分巴蜀学人与章太炎交往。与章太炎交往的巴蜀学人(部分亦政亦学),有廖平、吴玉章、向楚、谢无量、赵少咸、李植、任鸿隽、钟正楙、邓胥功、李蔚芬、蒙文通、徐耘刍、杜钢百、殷孟伦、李源澄、周光武、傅平骧、李恕一等,以及"私淑弟子"庞俊和长期寓蜀的汤炳正等。本文逐一钩稽以上诸人与章太炎之交往,并论及章太炎对四川政治与学术之影响。  相似文献   

9.
涪陵易学为北宋理学家谯定所创,是对传统易学的创新和发展,其主动用静思想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地方特色。涪陵易学有悠久的历史与社会基础,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中的渊源学研究方法注重并强调实证,但在实证过程中,它并不排斥、拒绝审美批评。以往对渊源学研究中实证方法的片面认识应该纠正。  相似文献   

11.
宗师是在地方上设置的掌管宗室事务的官员,它是在掌管皇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宗正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宗师一职并非唐初始置,且宗师一职虽然称呼相同,但其地位与权力,历代各不相同。本文就其历史渊源及演变情况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2.
"超"由动词语法化为副词在南北朝结束.这一过程中,"超"开始独立作谓语,后进入动宾结构和联谓结构,成为语义重心,化为形容词;再后来"超"与形容词组合为联合结构并逐渐化为副词.现代汉语"超"没有作为副词这个义项,目前兴起的副词"超"既是语言继承也是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巴蜀语言学一直以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研究框架,重视语言的“本体”描述。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语言的多向交流,巴蜀语言面貌已发生悄然变化,这就使得很多依靠传统语言学视野的研究出现了局限性。本文旨在倡导一种语言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即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手段去观察巴蜀地域的语言——诸如方音、词汇、方言岛、言语社区、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本作品语用等的演变,以此构建全新的巴蜀语言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文化传统与观念的冲突,中西方文明风格的迥异,尤其是中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不同认知模式,都可以从中西方对“人”与“自然”认识差异的源头中,找到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程度副词的界定标准,指出源于引申的程度副词与其本义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据此对《搜神记》程度副词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和详尽的描写分析,反映出由先秦两汉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刘欣  陈长利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5):65-67,75
"们"字虽是汉语中常用字,但何时在汉语中开始使用,其语源是什么尚不清楚,通过对古今语料的分析,以该字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探其源,结论:"们"字的语源是"民"。  相似文献   

17.
《搜神记》的疑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搜神记》的疑问句的穷尽性调查,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该书疑问句的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古汉语疑问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气说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学术界对“文气”理论源流关系的梳理来看,基本认定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是中国文气论的思想渊源,很少提及庄子哲学对文气论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中国后世文气理论的影响,庄子远较孟子为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