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暇体育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和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以外的时间中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在高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全社会日益关注素质教育的今天 ,大学体育教育及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也被列为探讨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除了接受教学计划中安排的体育课程教学及参与学校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外 ,是否还有其他形式和内容的体育和健身活动 ,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趋向性如何等等 ,本文旨在深入调查了解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探讨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余暇体育的方式方法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供学校确定体育教学和群…  相似文献   

2.
周红梅 《体育世界》2010,(10):42-43
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在竞赛条件下组织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提高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质量和效果;在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策略、有组织、有意识地协同运用比赛训练法不仅能提高专项训练强度、培养竞技状态、改进运动技术和战术,而且还能强化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3.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体育的组织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已成为课程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尊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主选择,尽量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环境,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体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及所选教学内容合理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便更好地完成课时和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4.
体育差生是指那些体育成绩不良的学生。造成他们体育成绩不良的原因,有客观上的,如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场地器材。体育卫生设备及教师的水平等;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如学生的体质不好,精力不足,对学校的场地器械、卫生设备不满意,身体素质差、体育基础差,不良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日常工作当中,运用访问法、调查法对学校参与体育锻炼的教师进行细致的了解,然后从实际出发,通过加大宣传、组织活动、开发资源、打造特色等一系列措施,组织教师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结果表明,学校领导及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及时间明显地增加,正是由于教师的榜样作用,学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多了起来,为校园体育的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体育志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请教师先动起来,是推动校园体育开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同程度的存有心理障碍。本文浅析了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过程优化的实现,是与科学地组织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以及体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步骤和途径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对本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实际情况,分析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形成原因,寻求解决策略。旨在引起学校及相关部门对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彻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1中学体育弱势生成因分析1.1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普通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开展现状认可度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研究了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开展现状、对学校目前的体育文化现状的了解和认知。主要结论:学生对于体育的喜爱度与每周锻炼频度差距较大,对体育的喜爱情感并未显著地转化成为他们实际锻炼的行动;在体育课程方面,学生持比较满意的态度,并未对学生的体育情感和运动积极性有太大损害;主要的不满来自于课余体育活动方面,没有合适的同伴或组织、场地不足或租金太贵、得不到科学的指导是产生不满主要的原因;未能形成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的非制度体育文化,使得非制度的体育文化对学生形成体育情感的促进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议从课余体育活动入手,合理设置隐性课程,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喜爱转变成为实际的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克服逆反心理的方法。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受自身素质、教师与教材、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为了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心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好动、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他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其中。小学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一种活动过程,由于体育课的组织存在严厉、枯燥、约束性比较强的现象,小学生的稳定性与自我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弱,一堂体育课如果过长或形式单一地组织,就会出现学生的运动兴趣降低,导致小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而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将会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也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体育课内外练习及运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倡导由学生自己组织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自练自评、互教互学,培养集体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地生动地论述。  相似文献   

13.
快乐体育与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君 《福建体育科技》2003,22(3):53-54,6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快乐体育的涵义 ;客观地分析了快乐体育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意义 ;要实现快乐体育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改革体育教学思想、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内容、组织、方法等 ,提倡学生主动和愉快地学习。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学生能否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常常与他们的兴趣有关。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以便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了解影响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原因,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为此,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调查对象及方法调查了北安市三所中学(省重点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各一所)的936名学生(男:49.7人,女:509人)。采用“体育锻炼心理问卷”、单独询问及观察法。调查结果及分析一、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程度的比较调查表明,无论男、女生,对体育活动特别喜欢和喜欢的均占多数,而讨厌体育活动的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术,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影响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一、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导致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小学学的东西在初中和高中还有太多的重复,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因为当前学校运动场地少,学生练习机会少,等待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的放矢地进行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深入调查了解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动机和影响他们进行体育活动兴趣的原因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有着重要意义。为此,1983年7月,我们曾对北安市三所中学(其中一所为省重点中学)的936名学生(男427人,女509人),通过座谈和心理问卷方法,就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兴趣、表现和要求等,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兴趣,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智力。笔者近来尝试性地组织了以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时事和体育名人为内容的班级体育知识竞赛课。实践证明,教与学的效果良好。其具体做法是: 一、竞赛试题的准备竞赛试题的内容应以中学体育教材和各省市自编的中小学体育课本为依据。内  相似文献   

18.
马志兰 《精武》2012,(25):66-67
根据国家教育部近几年连续公布的我国大学生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和新生入学体检抽样调查,虽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学生体质下降速度较快,甚至成为过去与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相关的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多发人群,主要原因集中在学生锻炼时间及运动量不足,不能有效调动肌肉群参与运动。在逐利大潮下,高校体育课时被严重挤占,作为体育课堂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性活动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不好,表现为学校开展积极性不高,开展层次低,参与度差,多处于学生自发参与、组织状态。大学体育协会作为大学社团活动中的自发组织在推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如能充分重视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则将极大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无论从学校角度还是从学生角度及大学体育协会发展角度而言,本文均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及体育能力呢?本人就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及逻辑分析法论述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及现状,并从责任主体深入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的安全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组织教法不科学以及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不足等;学生方面则包括安全运动意识薄弱和自身体质问题;以及自然的不可抗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