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玉军老师是我们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的一名年轻教师,他上这堂课,我是“现场目击者”之一。应该说,陈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容不迫、行云流水,我是十分欣赏的。他能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作者,走进那“不朽的失眠”之夜,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互动与对话。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教师显得“随意”一些,学生显得“散漫”一些,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语文课就是应该多一些教师的潇洒,多一些学生的自由。这点,陈老师在这堂课中都做到了。当课堂上充满教师的灌输时,我们大声疾呼“对话”;但是,当“对话”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时,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往更深处探索,让“对话”超越浅表层次的回答,而追求师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比如在这堂课上,学生对语言的品味、理解似乎还不够;另外,对这篇课文思想内容的富有个性而又紧扣文本的多元解读,似乎还可以更充分些。在中国,球迷似乎比球员更懂足球。呵呵,我不知不觉也犯了这个毛病。还是听听大家的评论吧!  相似文献   

2.
尊重是平等对话的姿态,是民主对话的行为,是自主对话的原点,一场精彩的对话一定由"尊重"开始。在"对话语文"的课堂上,教师促进"尊重",学生享受"尊重",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落实还是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尊重学生的对话起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对话起点,引领他们从起点出发,开始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3.
赵利霞 《考试周刊》2014,(58):37-37
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呼唤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因为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教育工作者应如何传播这一文化呢?立足文本,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平台,深度解读文本,引领学生抵达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内心相融,这也许是最有效的课堂,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盛剑成 《中文自修》2007,(10):50-51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有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所谓的课文分析。我以为,分析课文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是不够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教师预设的这些教学内容,其实用不着说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而我们的老师整堂课孜孜不倦地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教学内容在"互动""对话",还有讨论、交流这些少不了的热烈场面。但是指向的内容却是浅表的所谓课文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话是阅读课堂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与教师、教材、文本编写者进行"对话"的重要体现,这是践行新课标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方式。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搭建对话平台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本文从抓住文本解读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设立阅读问题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随着新课标对朗读教学要求的明确化,教师们都重视起语文课的朗读教学了,不论上哪篇课文,不论哪堂课,听课者首先就是看授课者有没有突出朗读教学。这样一来,老师们在上课时,首先就是想到朗读这个问题。于是一堂课中,只听课堂中书声琅琅,朗读的气氛很浓厚。有听录音读.有齐读、范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一堂课可真地成了朗读指导课了。  相似文献   

7.
预习是学生的事,因为它关乎学生是否能先于老师的引领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而不仅仅停留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那么,如何让学生乐意打开课文并走进文本?预习也是老师的事,因为它关乎老师是否能在教学之前准确把握学情,做出更贴切的预设,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牵着老师走"。那么,如何让老师对预习的指导和评价不缺位?在实践中,我寻找到这两者的交集——让学生的预习从自主命题开始。窥一斑而知全豹,我就以《装满昆虫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课文的朗读,在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阅读朗诵课文,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老师也注意到了课堂课文朗读的作用,但是往往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主要探究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必要手段.一堂课如果提问得当,不仅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四有”新人。因此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安排提问.一堂课要提哪些问题?怎样提?提问过于浅易,则学生无须动脑,提问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提问过于呆板,则学生不愿动脑.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怎样掌握好这门艺术?一,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例:教《荷花淀》时,我紧紧围绕人物对话及写景有何特色去提问.人物对话又只围绕“朴实”,写景又只围绕“有生活气息,有地方色彩”这一点提问。这样重点突出,比面面俱到泛泛提问收效大.怎样讲解人物对话“朴实”特点?我采取以下几个步骤提问.A、要同学划出水生夫妻的对话,B、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C、展开讨论,这段对话写得怎么样?(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对话没多大特色,写得平淡)D、大家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彼此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今天,河北邯郸的焦美玲老师给我们带来这堂颇有新意的课,正体现了这种“关系”。我注意到焦老师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在微笑中“走上讲台”,在微笑中“赞扬”、“追问”、“点评”,在微笑中“想握学生的手”......这微笑是平等与尊重的自然流露,是心灵散发的芬芳。不过,我这里还想说点美中不足:这堂课是否“语文味儿”淡了些?如果离开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只是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又怎样与一堂“情感培养”的班会课区别开来?我总觉得,“对话”也好,“分享”也好,“感情交流”也好,“思想碰撞”也好,都应该以“语文”为基础;换句话说,语文课还是应该回到语言文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入手的 ,即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有感情地朗读是促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笔者就当前几种指导感情朗读之法 ,谈谈自己的一些新看法。一、“必先理解”新见感情朗读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 ,围绕课文中心逐步深入 ,朗读水平才能相应提高。这是众多实践者多年以来的共识 ,也正因为如此 ,越来越多的教师把“理解”看成了教学一篇篇课文的重要目标。课堂上 ,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说来说去 ,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上,执教老师请一个小男孩朗读一段课文,没想到他说:“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大感意外。“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后半节课这个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赢得了掌声。执教老师总结道:“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一种保护。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在“尊重学生”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有时也会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即表现上是尊重学生,实际上却是主导了学生,纵容了学生,使他们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有个同事碰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读了刊登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2期李正林老师的《〈项链〉教后三叹》深受启发,李老师利用学生的质疑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也可以看出李老师在学生那里受益匪浅。李老师总结说这堂课“达到了师生共乐,师生共获的双赢效果”。然而,笔者总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在着一些问题。细想之后,我发现在这次貌似成功的教学活动里,李老师仅仅关注强调了学生,而教学的另外两个要素——教材和教师被严重地淡化了。再次回过头来看这堂课,笔者清晰地看到,在这堂课上,课文的作用有二:一是充当学生质疑的起点,二是充…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课时"通常指学生接触新课文,初读文本的第一堂课教学。它往往面对的是枯燥的字词识记、重复的朗读、课文梗概的理解,因而曾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但随着教师教学创新意识的加强,很多老师开始尝试各式各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实践,我发现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堂确实不好拿捏,为了求新、求变、求亮点,往往让第一课时太过早熟。其主要表现如下——一、蜻蜓点水,过快了"蜻蜓点水式"的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揭题导入,快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时候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有气无力甚至呼噜声起……原本最具灵性美感、充满生活甘甜芳芬气息的语文课堂怎会变得如此枯燥无味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朗读训练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教师不重视朗读,甚至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会耽误自己授课的时间,于是把课中“读”改成了课外“读”(课前读或课后读)这样教师一进课堂便抓紧一切时间“讲”,殊不知学生课前读落实了没有?一旦未落实,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见…  相似文献   

16.
丁玖 《教书育人》2010,(2):62-63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7.
张洁 《学周刊C版》2011,(1):122-122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完成“课本,老师,学生的对话”,而现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注重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越来越少,缺少阅读的语文课堂不是好的语文课堂。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直接感知,是完成深刻探究的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深对阅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自己朗读能力的训练,很少在课堂上示范朗读,一味依赖现代化教  相似文献   

19.
作为小学生,要想真正走进文本,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通过有效的朗读才能实现,朗读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式。但是,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对朗读不是很感兴趣,也就是没有热情,即使有热情也非常低。因此,老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这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以往的语文教学,一般是教师为主导,老师"讲"课文而学生听课文,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朗读,导致学生与文本之间无法建构起"意义对话",甚至学完了课文也不知课文的真正内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老师有必要实施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让学生真正在反复朗读中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解读文本,获得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能力的重要渠道。收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好素材,教师如何把握教材,创新阅读课堂教学?本文以《触摸春天》教学为例,阐述了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一、在品读中揣摩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充分朗读的基础之上,而品读作为朗读的创新形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