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家在研究母婴依恋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了儿童对某些玩具如毛毛熊、或物品如毛毯的过度依恋。1953年,Donald Winicott首次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依恋于某一软质玩具或物品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此现象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具有过渡性意义,并将  相似文献   

2.
母爱与婴儿的依恋安全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生来就有依恋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情感需要。大约从6个月开始,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婴儿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既是母亲所需要的,更是婴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如果母爱的质量低劣则势必导致婴儿与母亲形成不良的依恋关系,并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埋下“隐患”。因而,协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你的孩子有依恋安全感吗 本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运用“陌生情境测验”的研究发现,1~1岁半儿童依恋行…  相似文献   

3.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他分别去信给这100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心理学家的印象最深刻:一封是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另外一封是来自一个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那位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  相似文献   

4.
寄宿制幼儿教育一直受人关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对此褒贬不一。在西方,由于受心理学家鲍尔比依恋理论的影响,最好的托幼机构不如一位最好的母亲的观点颇有市场。心理学家斯皮茨对孤儿院儿童发展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母  相似文献   

5.
一名17岁的男生,到心理咨询室来了三次,才将他的故事讲完整——看得出,一开始他有着太多的顾忌,使他难以清晰地表述他所经历的母子关系。母亲生了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了他17年,母亲希望在将来、在感情上也可以如从前一样依赖他;忽一日,他不想承受这种依恋了,他觉得母亲对他的依恋与期待,变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勒紧了他,让他无处可逃,“挣脱”的欲望就在那一刹那蓬蓬勃勃滋生,他不想再做母亲的“漂亮乖仔”了,温馨甜腻的母子关系,就在这一刻剑拔弩张起来……他事实上很内疚,检讨自己对母亲是否过于残酷;他不断地自问:我是否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相似文献   

6.
寄宿制托幼机构的教育一直受人关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对此褒贬不一。在西方,由于受心理学家鲍尔比“依恋理论”的影响,因此“最好的托幼机构不如一位最坏的母亲”的观点颇有市场。心理学家斯皮茨对孤儿院儿童发展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母爱剥夺”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依照传统的依恋理论,在婴幼儿期获得安全感的人,较容易和他人相处,能服从母亲的要求,并且很少依赖成人;反之,则会在日后人格的形成、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7.
非母亲看护已经成为儿童看护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给亲子依恋带来的影响越来越为发展心理学家所关注.文章从看护的特征层次、依恋的子系统层次以及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层次对非母亲看护和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将这些层次进行了整合,提出了理解非母亲看护与亲子依恋关系的框架,对中国祖辈看护实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舒静 《幼儿教育》2001,(4):36-36
即使夫妻感情很好的家庭,也往往存在着玩笑式的对孩子感情上的争夺,尤其是母亲们,普遍比他们的丈夫更喜欢孩子的依恋和缠绕,更喜欢孩子用初谙世事的语言说出对母亲的感情偏向。每当孩子搂抱着母亲的脖子,带着人之初最鲜活的奶音与母亲亲热时,母亲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来应和他。常听到年轻妈妈满脸骄傲地抱怨道:“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挺敬而远之的。星期天也不跟爸爸回爷爷家,只跟外婆和姨妈们亲。”孩子的恋母情结受到母亲的有意识引导后,加剧了“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倾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倾向于使用"三无原则",即无错误、无批评、无压力。"无错误"原则孩子因淘气而损坏物品,这不是他的错。其实,这是他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父母千万不要认为他是在故意惹人生气。"无批评"原则一旦孩子有不能令人满意的表现,父母就大声呵斥、批评,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  相似文献   

10.
妈妈们有没有发现有的宝宝走到哪里都喜欢抱着他的玩具,吃饭时需要熊宝宝陪伴,甚至睡觉时也要抱着他的小枕头……宝宝"恋物"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过度"恋物"会对宝宝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宝宝过度的"恋物"行为呢? 正常"恋物"是宝宝的心理需求 宝宝"恋物"就是把依恋心理转移到身边的物品之上,并与之建立起了一种亲密的关系.依恋物大多为宝宝身边的物品,与之接触时,宝宝会得到一种放松的感觉.渐渐地,其心理会对依恋物产生接触的需要,便会自然而然地"恋"上这些物品.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他分别去信给这100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心理学家的印象最深刻:一封是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另外一封是来自一个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那位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他分别去信给这100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心理学家的印象最深刻:一封是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另一封是来自一个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那位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到:“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他分别去信给这100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心理学家的印象最深刻:一封是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另一封是来自一个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到:“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  相似文献   

14.
通过资料的查阅,我发现存在"恋物"行为的宝宝们非常之多,而且更多的"恋物"对象都为一些类似毛毯、毛绒玩具等柔软性的物品。当在生活中特别依恋某一物品而养成的经常性的习惯时便成了"恋物习惯"。它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是设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缓解不安或不愉快,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5.
滕春燕 《教育导刊》2005,(12):17-19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母亲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给孩子充裕的物质满足的妈妈是否就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呢?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远比食物更为重要的要素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那就是"依恋",它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母亲自身的心理成长.以下这些实验引发了我们对母子依恋关系乃至于早期育儿问题另一个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心理学家的印象最深刻,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来自监狱的犯人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  相似文献   

17.
德国汉堡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博士说:“想出恶作剧的儿童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卡尔博士认为,恶作剧的特点是儿童以此来超越界限。要使儿童变得独立,恰恰需要这种越界。有些孩子尽管知道母亲不欣赏其恶作剧,但他仍想尝试一下,因为他想使自己离开受成人控制的世界,用做游戏的方式来拒绝禁令和规定。这个儿童心理学家还认为,恶作剧也可能是一种爱的表示。如一个刚满4岁的小姑娘在父亲的钢琴上撒上酥松糕点,这肯定不是出于恶意,她更多的是要向父亲表明:你瞧,我把我最喜欢的东西与你心爱的钢琴放在一起。这看上去像恶作剧,其实是爱的表示…  相似文献   

18.
常听到年轻妈妈满脸骄傲地抱怨道: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 挺敬而远之。星期天也不跟爸爸回爷爷家,只跟外婆和姨妈们亲。 即使夫妻感情很好的家庭,也存在着玩笑式的对孩子感情的争夺。尤其是母亲们,普遍比她们的丈夫更喜欢孩子的依恋和缠绕,更喜欢孩子以初谙世事的语言说出对母亲的感情偏向。孩子环抱着母亲的脖子,带着人之初最鲜活的奶音,母亲也就放下手中的一切来应和他。 孩子的恋母情结受到母亲有意识的引导后,甚至加剧了大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群倾斜”的趋势。这种趋势每每被短视者津津乐道,但有识之…  相似文献   

19.
即使夫妻感情很好的家庭,也存在着玩笑式的对孩子感情的争夺.尤其是母亲们,普遍比她们的丈夫更喜欢依恋和缠绕,更喜欢孩子用初谙世事的语言说出对母亲的感情偏向.孩子环抱着母亲的脖子,带着人之初最鲜活的奶音,母亲也就放下手中的一切来应和他.常听到年轻妈妈满脸骄傲地抱怨道: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挺敬而远之,星期天也不跟爸爸回爷爷家,只跟外婆和姨妈们亲.孩子的恋母情结受到母亲有意识地引导后,甚至加剧了大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群倾斜"的趋势.这种趋势每被短视者津津乐道,但有识之士却从中看出了儿童教育的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20.
有问有答     
孩子不喜欢回家怎么办?问:我的儿子5岁了,最近发现他从幼儿园放学后,越来越不愿回家,总是吵着要到小朋友家去玩,到了小朋友家里就不愿意回来。这让我很困惑,也很失落。这是怎么回事?答:首先是因为孩子在慢慢地长大了,他对家人、对妈妈的依恋和依赖,如希望妈妈早点来接他,给他准备好好吃的,抱抱他,亲亲他等意识在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