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重失重演示实验一般用J2142超重失重演示器来完成,但实验成功率不高,其结构图(正视)见图1(a)。主要问题是实验者还没完全看清楚指针式圆盘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实验就已结束了;当实验快结束时,老师必须用手接托或拉住物B以降低测力计和物A的速度直到停止,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使测力计与物A相连的细绳1断开,有时连一个班也做不到头,如果细绳1断在测力计内转动轴的连接处,则很不好修复,即使修复了,称量物A时大多不准。这两个问题着实令人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2.
本刊1994年第2期和1995年第3期曾刊登过有关超重、失重实验的演示实例.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简单、明了、尺寸大”演示教具的选择原则,采用如图1所示的“圆形测力计”来演示,现象明显,效果较好.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问题的演示实验与产生原因的分析进行如下设计.问题1;如何用测力计称出物体的重力?  相似文献   

3.
常用的超晕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在演示超重现象时,向下拉绳环,圆盘测力计向上加速运动,可以看到,圆盘测力计的指针沿顺时针方向向下偏转,说明测得的钩码重力增加了,发生了超重现象.在演示失重现象时,松开绳环,使圆盘测力计向下加速运动,可以看到,圆盘测力计的指针沿逆时针方向向上偏转,说明测得的钩码重力减小了,发生了失重现象.然而,在演示过程中,笔者发现,图1所示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所演示出来的现象只是一瞬间的,不便于学生观察,也不便于其对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该仪器存在如下缺点:一是测力计太小,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二是从动指针设计不尽合理,太松则容易滑动,太紧则主指针难以推动,造成实验成功率太小。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测力计无疑是演示器的主要构成部分,为了使演示效果更加明显,我们使用圆盘测力计代替原有的测力计,并在其上加了一个记忆指针来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圆盘测力…  相似文献   

5.
超重与失重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此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如果只通过理论分析超重与失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教学中能用于课堂的超重与失重演示仪非常少,通常只是利用悬挂砝码的弹簧测力计做加速运动来进行演示,但是这一实验需要从运动的弹簧测力计上观察超重与失重现象,不大方便。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会采用放在电梯里的体重计  相似文献   

6.
超重失重演示器结构如图1所示:红色游标红色指针测力计蓝色游量程O一ZN标指m以槽码)一重锤钩码袋、习黔共”…、抖’1阁!_上睦.4图1 1演示超重使m锤>m物 m计(m锤即在祛码袋中放置钩码)用手拖住袋底,使之静止.拨动红色游标正对红色指针.此时教师提问:红色指针指示什么?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第一册《超重和失重》一书,教材是利用站在升降机内测力计上的人通过升降机的上升、下降,观察测力计示数的例子讲解的。内容叙述简单,学生看不到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很难理解。为了使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我在教学中自制了一套简易的超重演示器和失重演示器,定性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效果明显。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制作器材5N平板测力计、400g钩码、薄弹性金属片。2制作方法a.超重演示器。①将薄弹性金属片剪成1mm宽、7mm长的细条。②将平板测力计的挂钩从指针以下2cm到…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中,不论利用弹簧秤还是体重计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其现象的可见度和稳定性都较差.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我们采用如下演示装置实验,效果很好.一、演示装如图1所示,用一个矿泉水瓶,在其底部开一个直径2cm的小孔(作通气和注水孔),把一块橡皮膜(最好选用避孕套)扎在瓶口上,橡皮膜宜扎的稍松弛些,在瓶内装入适量水后,橡皮膜成一个水球.实验时,通过观察水球的大小的变化来研究水的超重、失重现象.二、演示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  相似文献   

10.
1对测力计读数的影响测力计的读数,就是测力计受到的力。如图1所示:静止时,由二力平衡:F=G由牛顿第三定律:F=F′所以,读数F′=G。即视重等于物体的重力,可以用测力计准确测出物体的重力。失重时(以加速度a加速下降),由牛顿第二定律:mg-F=ma故F=m(g-a),F′G,读数大于实际重力超重和失重时,都不能用测力计准确测出物体的实际重力。而且,完全失重时(以加速度g加速下降),F=m(g-g)=0,也就是:F′=0,测力计读数为0,弹簧恢复原长。例1某人站在体重计(弹簧称)上,由静止突然下蹲…  相似文献   

11.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1设计原理用杠杆的平衡变换来反映超、失重现象。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杠杆处于平衡;当物体发生超、失重状态时候,杠杆的平衡会发生变化,杠杆发生倾斜,我们根据杠杆的倾斜方向来确定物体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如果挂钩码的一端向上倾斜,…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节中,以升降机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为例描述超重、失重现象,效果不明显,学生难以从实验中获超重、失重的理性认识。这里笔者推荐一种超重、失重现象演示器的新设计。结构如图1:图1 超重失重现象演示器a.教具的结构及说明:此演示器结构简单,一目了然。一根较长杠杆,杠杆一边装有一钩码(或铁锤),右端点上安有调平螺丝;支点绳扣的另一端装有滚摆,在端点上系一小块红绸,增加效果。b.操作方法:实验前,先将支点绳扣用铁夹紧固定在铁架台的支架上(用手稳定提着也行),调节调平螺丝,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97页,安排了定量测量定滑轮不省力的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此实验有原理上的错误。1定滑轮实验的研究a.实验器材:200g钩码1个,量程2.5N、自重0.4N的弹簧测力计A,量程为5N、自重0.65N的圆筒测力计B,滑轮。b.实验:按甲图测得G钩=1.95N,按乙图用A测力计测量,静止时,测力计读数在1.35~1.65N之间;用B测力计测量,测力计读数在1.2~1.5N之间。c.实验分析及结论:①扣除绳与滑轮的磨擦对实验的影响,甲图测力计准确的读数为1.5N,乙图测力计的准确读数为1.35N。②测力计读数F,G钩,G称有:F+G称=G钩。③乙图中测…  相似文献   

15.
超重和失重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大教师也找到了许多演示超重与失重的方法 .例如 :用一个多处漏水的可乐瓶装满水后 ,迅速地抛到空中等 .但这种方法只是定性的描述分析 .如何定量测定超重与失重 ,这也是笔者多年思考的问题 ,下面是笔者采用的测定方法 :一、实验器材电子秤 ,长弹簧 (劲度系数 k较小 ) ,重物(质量较大 ) ,支架 (高度约为 2 m) .二、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图 1图 2三、实验原理如图 2所示 ,重物在平衡位置 O处上下做简谐运动 .当重物在 OC段时 ,重物的加速度 a向下 ,由支架、重物和弹簧组成的系统处于失…  相似文献   

16.
一、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传统的演示超重、失重的实验方法就是在弹簧秤下挂一个勾码,在静止时读出读数,然后用手提着弹簧秤加速向上运动,会看到弹簧秤的读数变大,即为超重;加速向下运动,会看到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即为失重(中师物理教材采用此一方法)。这一演示方法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弹簧秤较小,可见度差;二是弹簧秤是运动的,指针一闪而过,学生不容易看清读数,等弹簧秤静止下来,指针也回到原位,这不利于学生对超重失重的理解(也许由于上述原因,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干脆省略了此演示实验)。二、原因分析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发现,该实验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中,不论是利用弹簧秤还是体重计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其现象的可见度和稳定性都较差.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我们采用如下演示装置进行实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1 制作背景 新课标对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这节的活动要求: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超重与失重现象最直观的表现是用测力计或台秤测物体的重力时示数会变大或变小.虽然学生通过坐电梯或坐过山车能获得亲身体验,但却无法直观地看到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测量示数的改变,因此这种体验活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亲眼目睹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能感受在现象中示数的变化,将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与学习.本教具"超重与失重现象演示仪"正是为了实现该目的而制作的.  相似文献   

19.
超重和失重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也找到了许多演示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方法。例如,用1个多处漏水的可乐瓶装满水后,迅速地抛到空中等,但这种方法只是定性的描述分析。如何定量测定超重与失重,这是笔者多年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习题航天员在完全失重的太空舱中进行体能锻炼.下列活动中可得到锻炼的是A.举哑铃B.在跑步机上跑步C.用弹簧拉力器健身D.引体向上在交流讨论中,一些同学认为,完全失重的条件下,弹簧测力计称重时读数为零,表明重物对弹簧测力计没有拉力作用.同样航天员在完全失重的太空舱中,用弹簧拉力器进行体能锻炼就没有健身效果.事实如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