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意境说,是构建在庄子意境理论和实践这块坚实的基础之上的。笔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对意境说的重大贡献:庄子为意境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庄子揭示了审美意境多层次的特点;庄子在创作实践中对意境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吴琳  马圣玉 《学周刊C版》2010,(10):199-200
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但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手法.为中国美学中关于意境理论的诞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两个方面论述庄子对意境说的重要贡献:庄子为意境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庄子在创作实践中对意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它处于美学的中心地位。意境是在审美的背后,不断发生且发展出来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及历史的含义。本文从意境的审美生成论的视角,探索"物化"、"心物交融"、"言意之辩"等方面与意境的审美生成论,揭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意境美学源发和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意境理论以老庄哲学为理论根基,又是逍遥思想在美学意义上的延伸。从意境论的内涵和进入意境的独特方式——"游心"等方面阐释了"游心于意境"的审美范式及其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游心与意境,借助境中的物象表达对"道"、对个体生命的认知,并以此实现主体任性逍遥的精神自由。意境理论既成就了唐人的创作,更荫庇了一代代不必费心避开尘世,又可以保持一定审美自由的文人学士。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夏民族在遵从儒家伦理的现世状态下,释放心智,实现精神自由的"家"。  相似文献   

5.
正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68)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所著《庄子》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鲁迅评价其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养生理论在《老子》基础上大加发挥,形成道家学派的养生理论体系。一、清静无为,忘我无欲。庄子极力提倡  相似文献   

6.
以自然无为为美的本质与核心、以物化为审美的最高境界的庄子,具体讨论艺术之处并不多见,因为在具体的艺术问题与整体的审美把握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无意插柳柳成荫,庄子并非直接针对艺术而言的有关“言”与“意”、“道”与“技”的许多论述,却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形象和艺术创造的特征,对后世的艺术理论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言”与“意” 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庄子首先认为“言不尽意”,也即“言”无法传达不可见不可闻的意所依随的“道”:“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  相似文献   

7.
《庄子.逍遥游》精心营造的神人形象是中国哲学思想向文学形象过渡的重要一环,它所揭示的文学类型意义影响深远。神人具有内圣外王的特点。在意境论意义上,内圣指向大而美的艺术风貌,神人踪迹无定的特征丰富了文学想象,使文学艺术表现力向幽深和邃密方向发展;外王则要求大而美的意境内涵须有现实世界的"事"经验充盈其间。用禅境或神韵来阐释意境,是理解中国古典意境论的偏隅之见。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情”即指人之情和性命之情。二者委实不能并肩而立。只有凭着“忘”和“游”,从世俗之情中悄然退去,才能极度高扬性命之情。  相似文献   

9.
本着重论述意境理论的适用范围。本从意境范畴的来源、意境的内部层次及中西化思维的差异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意境的美学价值、审美特征,论证意境理论只适用于评价中国的抒情性艺术。  相似文献   

10.
《意境》一书把传统的意境理论置于中华民族化大背景之下。对意境生成的化根基和思想渊源作了深层次的考辨,并贴近中国古典艺术实际把意境放在它所滋生的艺术土壤和艺美学意义上予以把握和描述,因而能博采众长又不类前说,得攻玉之石成发新之论,但意境研究的拓新价值更在于实现其理论的现代转换,以获得可言说的现代话语内涵。重构意境范畴,厘定意境蕴涵,拓展意境界面,并与现代阐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等实现理论精神的融通,是达成意境理论现代转换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生成及古诗意境赏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源远流长,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超旷空灵、含蓄蕴藉的艺术特点,它蕴含于中国古代诗歌之中,是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先后曾有王昌龄、皎然、司空图分别提出“诗三境说”、“取境说”、“韵味说”,从诗人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意境营造的独到见解。另外一些诗人的诗歌理论对意境的生发也多有涉及。唐人对意境现象进行思考的深度、广度以及参与研究者的数量超过古代其他任一时期,自发形成了唐代集体性参与意境学说研究的局面,从而形成了唐人对意境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性特色。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贡献在于,他赋予传统意境范畴以人生观、宇宙观的形上学特定内涵,从发生学角度以虚实二元的互动相生阐释了意境的深层创构,并揭示出意境的审美表现在于空白、飞舞和禅境。宗白华奠定了意境美学现代体系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4.
"诗豪"刘禹锡在其广泛而优秀的诗文创作外,更有独到的文学思想。他发展了"意境"理论,提倡想象,主张辞约义丰;强调内蕴,注重意在言外;重视意境,倾向境生象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文本视角鸟瞰意境研究领域中诗歌意境向度上的研究盲区,认为意境具有语义模糊、语象有机统一和未定点多三个基本特征,并兼论意境范畴理论渊源于先秦儒道两家对文本语义层和语象层的基始认识。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唐代的诗歌创作是无可比拟的巅峰时代,但论及诗歌意境理论方面,它则仅仅是一个诞生和发展期。从王昌龄起对于意境理论的提出到皎然的推进和最后司空图的相对完善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开掘不尽的诗歌宝库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学习古代诗歌杰作,是陶冶心灵,提升审美情趣,培养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操的途径之一,也是语文教学应尽的一份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与灿烂的诗歌天空中无数闪烁的星斗相媲美的,还有十分丰富的有着深邃内涵的古代诗歌理  相似文献   

18.
周玲玲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21-23,76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它的形成是从原始先民的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象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实象不断地虚化和突破,最终在象外产生了境。意境理论是意象理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诗歌以有限的形象生发无限的审美效果,这一现象在"意境"理论中得到了阐述。"境"这一文论术语来自佛教概念。钟嵘的《诗品序》"赋比兴"三义中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可视作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雏形。诗歌的意境理论成型于唐代。王昌龄"三境"并提,首推"意境"一词。皎然《诗式》对诗歌意境和风格的关系作了辨析,司空图发展了《诗式》中的境界风格理论,提出"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王国维一部《人间词话》集中研究"境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古典诗歌意境理论至此基本形成。目前意境理论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意境或境界的追求是主体和客体,意与象,文本与接受之间的和谐统一,代表着古典诗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诗歌意境理论史上,司空图的地位无人能比。他是诗歌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就他的整个理论来讲,他像前人一样认为意境是诗的本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界定了意境的内涵,开创性地划分了诗歌意境的类型。这三方面奠定了他在中国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